天天看点

新四军生擒国军中将,陈毅请示中央:装不认识,混在俘虏中放了

作者:史晓生

#MCN首发激励计划#

1943年3月末,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的韩德勤,在山子头战役中被新四军生擒。

但在战后,如何处置韩德勤却成了一个问题,当时陈毅就向中央提了一个奇怪的建议,不如装作不认识,把韩德勤混在俘虏里放了吧。

既然已经俘虏了韩德勤,干嘛还要放了他?并且,为何还得用装不认识这种方式放了呢?这其中的始末缘由,还得从当年年初说起。

新四军生擒国军中将,陈毅请示中央:装不认识,混在俘虏中放了

一、

从1943年的2月开始,日军华中派遣军就派出了多达近两万人的兵力,对苏北地区进行规模浩大的“扫荡”。

而此时正值国共联合时期,驻扎在苏北一带的一共有两支队伍,一支是国军韩德勤部,另一支则是新四军。

但同为抗日,两支队伍却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新四军方面,在我党苏北区委的领导下,军民齐心协力,与日伪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不仅多次粉碎日、伪军的大规模“扫荡”以及“蚕食”,此外还巩固与发展了苏北抗日根据地。

但反观国军这边,则是另一种状况。

在日伪军开始“扫荡”之初,韩德勤部几乎是一触即溃,并且迅速退到了淮海地区,这么一来,其原先控制的区域也丢失殆尽。

如果仅仅是其溃败,倒也没什么,问题是,他不寻思着如何反败为胜,反而打起了新四军的主意。

就在韩德勤溃败后不久,他见日军来势汹汹,因此主动致信新四军,提出往新四军驻地区域内转移的想法。

对此,新四军方面有不少人表示不同意,毕竟韩德勤手上沾满了新四军将士的鲜血,况且,当时是个人都能看出,韩德勤此举,并非出于诚心,而是迫不得已罢了。

但为了争取苏北团结抗战的局面,新四军这边还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当时负责与韩德勤谈判的,是新四军第3师政委黄克诚,经过谈判,双方达成数条协议,其中包括“双方配合作战”、“允许韩德勤部向新四军指定之防地转移。待日军“扫荡”结束后返回原防区”等等。

而在协议达成后,黄克诚一再交代,务必按照约定执行,并珍惜合作局面,而韩德勤这边,则表示自己一定会按约定执行,甚至拍着胸脯保证,肯定会双方的良好合作尽最大努力。

随后,韩德勤部主力开始往新四军第3师的防地转移,而新四军第3师这边,尽管有不少官兵对此不理解,但经过黄克诚的思想教育工作开展,大家还是十分配合的让出防地,以供韩德勤部休整。

不仅如此,新四军第3师又为韩德勤部送来了包括粮草、弹药等物资。

新四军这种以民族大义为重的举动,不仅赢得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一致好评,同时也让韩德勤部的官兵也极为感激,他们实在没想到,新四军居然肯这么做,不少人纷纷表示,以前与新四军为敌,实属不应该。

可以说,新四军当时对韩德勤部,可谓是仁至义尽,但尽管如此,却依旧没能换来韩德勤的真心。

在一边享受着新四军带来的庇护,以及供给的物资之余,另一边,韩德勤却在暗地里琢磨如何背后捅新四军一刀。

当年三月初,驻守在安徽阜阳一大的国军31集团军王仲廉部,接到蒋介石密令,要求其进攻新四军淮北的抗日根据地。

接令之后,王仲廉开始东进,与此同时,恰逢日军加大了对新四军苏北盐阜区的“扫荡”力度,这就导致新四军当时是多处受敌。

在这种棘手的情况下,韩德勤伸出了黑手。

他率其第89军、独立第6旅、保安第3纵队等部4000余人,以突袭的方式,趁着新四军全力迎敌之际,以突袭的方式,迅速西进并占领了泗阳县的仁集、陈道口地区。

随后,得意忘形的他继续西进,趁夜色掩护渡过运河,又占据了新四军在淮北的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域,也就是青阳镇、山子头等地区。

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与国军王仲廉部形成东西夹击的形势,一举拿下淮北抗日根据地,继而再图谋整个苏北。

至此,韩德勤的真实面目暴露无遗,而陈毅在得知后,当场气的怒骂韩德勤此举是“恩将仇报”。

要知道,不久前同意韩德勤部移防新四军防地,是陈毅本着双方能长远合作的期望,才做出的决定,尽管不少同志都对此表示担忧,但陈毅还是乐观的认为,通过新四军的感化,双方会有“更大之配合”。

如今残酷的现实却告诉陈毅,期望中的配合不仅没到来,反而对方还在背后下黑手,这如何不让他生气?

但生气归生气,如今韩德勤已经摆明了要对新四军下黑手,当务之急,就是得赶紧想一想怎么应对。

一场紧急军事会议,在陈毅的主持下召开。

新四军生擒国军中将,陈毅请示中央:装不认识,混在俘虏中放了

二、

会议上,陈毅先是做了自我批评,参会的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也纷纷表示,主要责任不在于陈毅,而是大家轻视了韩德勤的顽固,这才造成了如今紧张的局面。

紧接着,几个人达成一致,这一次,一定要好好教训教训韩德勤才行。

但在教训之前,秉承着我党一贯的宗旨,还是需要先进行规劝,因此接到指令后的新四军第3师师长彭雪枫,便作为代表,与韩德勤进行交涉。

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但新四军依旧期望双方能精诚合作共同御敌,但可惜的是,韩德勤选择无视了这次机会。

既然如此,那新四军也没办法了,经过部署,新四军军部做出了进攻的决定。

当时的局势是,韩德勤意图与王仲廉部汇合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因此首要任务便是阻止两军会合。

但该先打王仲廉还是先打韩德勤,却成了一个问题。

理论上来讲,先打哪个都能达到阻止敌两军会合的战略目的,但相较于王仲廉部,新四军对韩德勤部更为熟悉,也更同仇敌忾,此外,韩德勤部此时刚进兵至山子头一带,正处在立足未稳之际。

所以新四军军部最终做出部署,以第4师为主力,另加第2师、第3师各一部协同作战,共同歼灭韩德勤部。

负责此次战役指挥的,是新四军第4师师长彭雪枫,早在他多次规劝韩德勤无果后,他就憋了一肚子气,如今既然军部要求歼灭韩部的命令已经下达,自然是全力作战,好好的教训教训这个言而无信的韩德勤。

山子头,是位于泗洪县境内成子湖西北岸的一条土岗子,岗子之上当时有几个村子,而韩德勤部便盘踞于此,而为了便于指挥以及自身的安全,韩德勤还特意把指挥部设在岗子上的一座地主庄园里面。

而为了出奇制胜,新四军这边,彭雪枫命第九旅的韦国清隐蔽在距离山子头不远处的地带,准备待到晚间,趁夜色迅速发起奔袭,一举打掉韩德勤的指挥部。

但就在当晚部队按计划出发后不久,一场瓢泼大雨突然而至。

雨水加上夜色,这要是放在一般人眼里,那就是极其不利行军的因素,但在韦国清的眼中,却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大好机会。

好在哪里呢?因为大雨加上夜色,一来能很好的掩护部队行动,尽管在赶路时会有困难,但却无形中保证了部队的隐蔽性。

二来,大雨和夜色也会麻痹敌人,因为按照国军特有的思维去看,如此恶劣的天气,哪里有紧急行军的道理?所以在警戒上自然也就会放松。

而最终的事实证明,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果然让韩德勤放松了警惕。

就在新四军行动的当晚,韩德勤看到瓢泼大雨,心里安定了不少,他也曾担心新四军会不会突袭,但看到大雨滂沱,就认为在如此天气下,新四军犯不上受奔波之苦,大概率是不会来的。

而只要新四军不来,等熬过一晚上,第二天王仲廉部就差不多赶到了,到那个时候,自己将吃掉新四军主力,然后夺回苏北。

想到这里,韩德勤安然入睡,而与此同时,他的哨兵也因为大雨放松了警戒,毕竟在哨兵看来,雨这么大,鬼都不愿意出来,至于新四军,那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到了深夜,哨兵干脆躲进房间,开始睡起了大觉。

而这个时候,韦国清的九旅已经抵达山子头,韩德勤的指挥部也近在咫尺,更重要的是,敌人丝毫没有发现他们的到来。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新四军生擒国军中将,陈毅请示中央:装不认识,混在俘虏中放了

三、

抵达山子头后,韦国清以及战士们不顾身上的雨水以及脚下的泥泞,纷纷悄无声息的按照预定位置隐蔽,就等着总攻命令下达。

终于在子夜时分,看到雨势减弱,两颗信号弹打上了天空,这就标志着,围攻韩德勤的战斗正式打响。

紧接着,韦国清安排九旅以南北两路夹击的方式,朝着韩德勤的指挥部攻去,与此同时,其余新四军的参战部队,也按照预先的部署,冲向其余敌军。

由于新四军是突然发起攻击,且国军这边基本上是毫无防备,甚至很多人还睡得迷迷糊糊,因此,韩德勤指挥部外围的敌据点在天亮时分全部被拔除,而此时,韦国清也率部围住了那座地主庄园。

剧烈的枪炮声,让韩德勤早就从睡梦中苏醒,但他最开始依旧心存侥幸,试图进行顽抗,以等到天亮王仲廉部前来救援。

但随着外围据点一一被新四军拔除,韩德勤最终不得不承认,这次怕是插翅难飞了。

最终,在1943年3月18日上午,韩德勤部被全歼,而此时已经进兵至灵璧一带的王仲廉,在得知韩德勤大败后,二话没说当即调转方向退回津浦路西,至此,国军试图以韩、王两部夹击新四军的计划彻底破产。

而韩德勤本人,则在此战中被新四军俘虏。

但在战后清点俘虏时,奇怪的事情却发生了,当时对于如何处置韩德勤,陈毅就向延安提出了这么一个建议:

装作没有认出韩德勤,把他混在普通俘虏中放走吧。

既然都生擒了韩德勤,为什么反而要放了他呢?并且还得以“不认识他”的方式释放,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说起来,这都是当时的形势所致。

韩德勤自任江苏省主席之后,确实与新四军没少发生冲突,但他不管怎么说,毕竟是国军上将兼江苏省主席,杀了他倒是容易,但这么一来,就会让蒋介石借此机会翻脸,继而堂而皇之的破坏国共双方的合作协定。

因此,本着不能授人以柄的宗旨,是不能让蒋介石找到翻脸的借口的,故而不能直接杀了韩德勤。

而反之,如果不杀他的话,他还是江苏省主席,经过山子头一战,其主力基本被新四军击溃,已经没有再与新四军为敌的资本和实力,这样的韩德勤,也没有杀他的必要。

更重要的是,当时新四军通过特殊渠道得知,蒋介石一直有让汤恩伯取代韩德勤的想法,而一旦新四军真的杀了韩德勤,那么汤恩伯必然上任江苏,同时,汤恩伯的主力也会随之而来,到那个时候,将会对我新四军在华中的局势极为不利。

基于此,陈毅才会建议放了韩德勤,至于为何要装不认识,很简单,就是避免让蒋介石起疑心,这样的话,韩德勤的江苏省主席之位才会稳固。

但到了释放俘虏之际,一个令陈毅没想到的情况却发生了。

新四军生擒国军中将,陈毅请示中央:装不认识,混在俘虏中放了

四、

在新四军释放俘虏当天,其他俘虏都有序离开,但轮到韩德勤时,他不仅不肯走,反而主动亮明自己的身份,还嚷嚷着必须见陈毅。

这下,就让负责的战士,也是相当懵圈。

消息传来,陈毅更是纳闷,明明让他走,咋还就不走了呢?原本陈毅不想见韩德勤,以免节外生枝,但在邓子恢的建议下,最终陈毅还是同意见上韩一面,看看他到底要耍什么把戏。

之后,陈毅将准备与韩德勤见面,以及韩德勤在苏北对新四军有何利处等情况,详细上报给延安,很快延安做出明确回复:

“同意陈所提办法处理韩问题...如陈估计韩留苏北较有利,即可使韩留苏北,但无论如何,切记谨慎不可上当。”

延安的回复意思很简单,就是同意陈毅关于放了韩德勤,并保障他继续担任江苏省主席的想法,同时也提醒了陈毅,要他务必谨慎,不能再上韩德勤的当。

就这样,陈毅与韩德勤这两位交锋多年的老对手,在新四军的军部终于见面了。

两人见面后,韩德勤满脸羞愧,态度也是谦卑到了极致,话里话外,再无曾经不可一世,并且他还反复提到,自己三次被俘,都是败在了陈毅手里。

说到最后,韩德勤忍不住潸然泪下,称这第三次被俘,自己是全军覆没,已经没脸见人了。

尽管韩德勤是一脸真诚,但陈毅却十分冷静,他告诉韩德勤,这次战斗前夕,自己曾派人多次尝试与韩德勤沟通,以便避免战斗,但韩德勤始终不听,最终还是干出了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话说到这个份上,韩德勤也是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连声道惭愧。

之后,陈毅的口气稍微缓和了一些,他又告诉韩德勤,团结抗战是共产党的基本主张,因此,虽说全歼了韩德勤部,但本着团结抗日的初衷,共产党还是会放韩德勤一条生路。

而这,正是韩德勤想要的结果。

之前虽说新四军战士放他走,但他心里没底,担心自己一出新四军的门,说不定就会意外“遇害”,正因为如此,他才想见到陈毅,得到陈毅的亲口保证。

如今,有了陈毅的亲口承诺,韩德勤就知道,自己性命无忧了。

而在确认自己性命无忧后,韩德勤兴奋的搓了搓手,半天后,他又以十分不好意思的口气,向陈毅提出了几个请求。

什么请求呢?一共有两个。

首先,韩德勤提出这次放他走的同时,不能让他孤身一人走,得归还他一部分人以及枪支才行;

其次,由于韩德勤此次被全歼,因此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所以,需要新四军划出一个地方,让韩德勤驻防。

而在提请求的同时,韩德勤是一边说一边观察陈毅脸色,因为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些请求看起来颇为过分,所以保不齐就会把陈毅给说生气了。

但看陈毅面色平静,这就让韩德勤心里踏实不少,说到最后,他又壮着胆子提到,自己这些个要求,其实是“为新四军好”。

为此,他解释道,只要自己能不孤身一人离开新四军,那么老蒋那边就不会怀疑,而老蒋不怀疑,自然就不会再派人来顶替他的位置,再加上自己愿意不再与新四军为敌,自然是对新四军极为有利的。

韩德勤的这番话,其实也是陈毅想要的结果。

这次谈话,陈毅与韩德勤足足谈了七个小时,谈话后,陈毅迅速将召集彭雪枫与邓子恢,几个人最终商定,把两人的会谈内容上报给中央。

而毛主席在看完报告之后,很快做出了批复,“赞同释韩条件”。

1943年4月1日,彭雪枫作为新四军代表,与韩德勤的代表吕汉劲,签订了《新四军陈毅军长与韩德勤副总司令会谈备忘录十条》,其中,就双方今后合作的具体条款,做了详细的记述。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备忘录的第十条内容是“本条款双方均应绝对保守秘密,未得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片面废弃或泄露公布”,之所以如此声明,是因为韩德勤是私下与新四军达成的协议,而为了起到应有的战略目的,确实是需要对双方达成之协议进行保密。

协议签订后,陈毅在新四军第4师的师部,设宴礼送韩德勤。

宴席中,陈毅经过与彭雪枫等人的商议,最终决定把淮北的一个乡划为韩德勤驻地,当时韩德勤就委屈的说,“一个乡是不是小了点?”

陈毅则回答,“当初40年新四军开进苏北,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可你韩德勤却一个村子都不舍得给,如今我们开口就是一个乡,要比你大气的多”。

陈毅所言,确实是事实,韩德勤也无话可说,起码还有个乡落脚,总比没有强。

新四军生擒国军中将,陈毅请示中央:装不认识,混在俘虏中放了

宴席后,新四军第4师师部按照陈毅指示,交还给韩德勤400余人、300余支枪,另外还把其电台也还给了他,不仅如此,陈毅还特别批了8万元作为韩德勤的经费。

对此,韩德勤极为感激,当即表示绝对不会再和新四军发生摩擦。

最终,韩德勤在4师骑兵大队的护送下,前往指定区域驻防,而自此,他也如同变了一个人一样,再也没有出尔反尔,反而经常把国军的部署密报新四军,而有了他的配合,使得苏皖边区逐渐走向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