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动静文学丨传统中国社会的祖孙“隔代亲”,只是一种溺爱吗?

作者:动静新闻

新世纪以来,贵州文学色彩斑斓,从“60后”到“80后”,优秀作家层出不穷,成为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的生力军。专栏《动静文学》以节选的方式,推荐贵州作家的作品。本期推介的是汪文学的《中国传统人伦关系的现代诠释》第五章之一——“祖孙亲近的原因探讨”。

动静文学丨传统中国社会的祖孙“隔代亲”,只是一种溺爱吗?

在民间社会,长子和祖父母都有从家庭中心滑落到边缘的共同经历,因而形成了失落、怀旧的共同性格,同病相怜,自然容易亲近。

文:汪文学

摘编:代丹妮

题图:AI

动静文学丨传统中国社会的祖孙“隔代亲”,只是一种溺爱吗?

祖孙亲近的原因是什么?

在传统中国社会,相对于父子关系的疏远、隔离之局而言,祖孙之间的关系则要亲近得多。考察其亲近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在传统中国社会,祖孙之间接触的时间往往比父子间多。

作为年轻的父亲,为了赡养自己的父母,为了抚养自己的子女,他必须走出家庭。他的工作舞台在家庭之外,或耕田,或经商,或游宦,总之,他必须走出家庭到外部世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者赚取足够的钱财来养老育幼。因此,他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就少,于是在父子之间便容易产生疏离感和陌生感。

作为祖父,因为身体的缘故,他从外部世界回到家庭颐养天年。因此,他与孙子接触的时间多,祖孙之间有更多的理解和体贴,容易产生亲近感。

其二,与父子关系不同,祖孙之间的角色期待往往比较温和而切合实际。

如上所述,父子关系的疏远和对立,是由父子双方对彼此的不切实际的角色期待所造成的。

儿子对父亲的理想化和英雄化的角色期待一旦破灭,则导致儿子对父亲的不满。父亲因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期待儿子成为孝子贤孙,并把自己的经验强加到儿子身上,结果导致儿子对父亲的抗拒,亦致使父亲对儿子的不满。父子关系的疏远和对立之局,就是这样产生的。

与此不同,祖孙之间因为朝夕相处,有更深的理解和体贴,相处更为平和,彼此都没有对对方产生过高的角色期待。孙子一般不会对祖父产生不切实际的理想化和英雄化的角色期待,因而也就不会发生期待失望之后的不满情绪。

另外,祖父自身价值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儿子而不是孙子这个载体。同时祖父自身的赡养责任也主要是由儿子而不是孙子来承担。因此,祖父对孙子是宽容的、慈爱的,他对孙子的期望以及要求,远不如父亲对儿子那般强烈和严厉,他们之间更容易和平相处。

其三,祖孙亲近,还有着更深刻的心理依据。人一旦步入老年后,其心理特征往往与儿童有诸多相似之处,成语“返老还童”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所以,我认为:正因为老人(祖父)与儿童(孙子)的心理特征比较接近,故而在情感上亦容易亲近。

动静文学丨传统中国社会的祖孙“隔代亲”,只是一种溺爱吗?

“百姓爱幺儿”说明了什么?

其一,如前所说,父子关系有一个从理想化到疏远对立的发展过程。随着长子的成长,父子关系逐渐从理想化阶段发展到疏远对立阶段。于是,父母特别是父亲往往将爱怜之心转移到较小的孩子身上,因为父亲与长子之关系有疏远对立因素萌芽时,其与较小子女之关系却正处在理想化阶段,故而更容易亲近。

其二,父母爱怜少子,还与父母同情弱者的心理有关。相对来说,长子与少子之间,有年龄、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差距,少子之于长子无论是身体条件还是心理素质,都处于弱势地位。父亲爱怜少子,正是将爱心倾向于弱势群体。

其三,与孩子的赡养责任有关。在古代中国,帝王家族和世家大族,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赡养父母的责任主要由嫡长子承担。但是,在民间社会,财产继承往往是兄弟均分,或者是父亲与子女各均分一份财产;待父母年老后,父母再将自己的一份财产转给少子,并由少子承担赡养责任。此种财产的分配方式和赡养责任的处理方式,在当代农村家庭中还普遍存在。

由于赡养父母的责任多由少子承担,所以父母爱怜少子,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为养老作提前的准备。

动静文学丨传统中国社会的祖孙“隔代亲”,只是一种溺爱吗?

为什么“祖父母于长孙常极其爱”

由于父母爱怜少子,遂使长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被忽略的地位,于是便形成一种带有普遍性的长子型性格。

法国文学家莫罗阿说:“儿童诞生时的次序,在他性格的形成上颇有重大作用。第一个孩子几乎常是娇养的。第二个诞生之后,第一个所受的父母的温情,必得要和这敌手分享,他甚至觉得自己为了新生的一个而被忽视,他因此感到痛苦。而对于那刚在成形的幼稚的长子,这确是剧然的变动,深刻的悲哀,留下久难磨灭的痛苦的痕迹。长子(或长女 )的心理型,其终生都是可以辨识的。第一个生的常留恋以往;他是保守的,有的是悲哀的;他爱谈起他的幼年,因为那是他最幸福的时期。而最幼的季子,也是一个娇养的孩子,尤其当他和长兄们年纪差得很远的时候,他更幸福,因为他所享的优遇再没有别的幼弟妹去夺掉他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莫罗阿指出的长子的保守、悲观和怀旧性格对我们理解“祖父母于长孙常极其爱”的人伦现象,颇有启发。如上所述,在家庭中,童年的长子往往处于被忽略的地位。

与此相近,祖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也逐渐由中心转移到边缘。虽然孝敬老人是传统社会的最高美德,但是年轻力壮的父母总是不自觉地将他们的爱心倾注到自己的子女身上。

同时,由于家庭中心地位的丧失,以及身体的衰老和年龄的老化,他们也普遍具有一种悲观、保守、怀旧、失落的情绪。这种情绪,正与长子型性格基本吻合。

所以,我认为:在民间社会,长子和祖父母都有从家庭中心滑落到边缘的共同经历,因而形成了失落、怀旧的共同性格,同病相怜,自然容易亲近。另一方面,又由于他们的性格大体相近,所以亲和力更强。这就是袁采指出的“祖父母于长孙常极其爱”的主要原因。

动静文学丨传统中国社会的祖孙“隔代亲”,只是一种溺爱吗?

作者介绍

动静文学丨传统中国社会的祖孙“隔代亲”,只是一种溺爱吗?

(记者: 代丹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