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比肩苏轼的豪放词家,一本书带你领略辛弃疾波澜壮阔的一生。

作者:云鑫周建鑫
比肩苏轼的豪放词家,一本书带你领略辛弃疾波澜壮阔的一生。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具有文才武略式的英雄人物,他的英雄事迹和壮志未酬的坎坷遭遇,都化作了郁勃激荡的词作,感染了无数后人。

比肩苏轼的豪放词家,一本书带你领略辛弃疾波澜壮阔的一生。

黑龙江大学辛更儒教授是辛弃疾研究专家,曾经出版过《辛弃疾研究》《辛弃疾研究丛稿》等著作。近些年,辛更儒教授亲身考察辛弃疾行踪轨迹并把多年来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新资料加以补充,大力增订了诸多挖掘到的辛弃疾及其后人生平的新史料,写成了这部《辛弃疾新传》。

《辛弃疾新传》这本书在以其生平经历为线索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他的词作线索,通过探索每段经历后的词作背景、思想内涵、感情变化去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刻剖析相关史料,解读存世诗文作品,深入还原了辛弃疾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进一步揭开了辛弃疾生平的神秘面纱。

我将分四个部分来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

辛弃疾自幼父亲早逝,跟随祖父辛赞生活。辛赞对辛弃疾教诲有加,在亳州做官时,就找到当地最有名的诗人、教育家刘瞻,让辛弃疾跟随他学习诗歌创作。

后辛赞任职行台尚书省,虽然是在金人麾下为官,但辛赞始终保持着对南宋朝廷的忠诚之心,一心求得南宋的统一,祖父的这种爱国主义思想在年幼的辛弃疾心中牢牢扎下根,为他日后成为坚定的爱国志士打下了基础。辛弃疾长大后,两入燕山参加科举考试,实则是依照祖父嘱托去考察金朝政府的山关要塞,敌人的力量装备,为日后的起义做准备。

但辛弃疾的祖父没有等到他起义的那天就去世了,祖父去世的时候正值金朝征兵征赋的纷乱时期,各个地方的起义不断,其中尤以耿京起义最是轰轰烈烈。

此时的辛弃疾虽然才二十二岁,但已成长为智略超众的文武之才,他先是召集乡众组建了自己的起义军,然后又义无反顾的同耿京的起义军联合抗金并在军中担任掌书记。之后,辛弃疾带领起义军攻占东平,追杀了叛徒义端和尚 ,发动了胶州湾之战,为耿京出谋划策,并深入敌营擒获叛徒张安国。他的这些英雄事迹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受到了各方人士的广泛赞誉,由此也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第二部分:屡建奇功的青年时期

得到朝廷重视后的辛弃疾,急切地希望将自己收复失地的计划全盘说出,于是开始寻找机会向朝廷献计献策,其中就包括讨论收复大计的《美芹十论》。

《美芹十论》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一篇有大局观的策论,是一部很好的军事论著,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美芹十论》全书分审势、查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徵、久任、详战十论。

其中《审势》《查情》《观衅》三论具体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并指出“敌之可胜”。对当时夸大金人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徵》《久任》《详战》七论,主要论述如何加强战备,激励士气,准备反攻以收复失地,重振河山。

全书从客观形势的分析中指出了战胜金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可能性,又从主观上提出如何加强战备,激励士气,准备反攻力量,以求把打败金人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代表了宋代主战派积极抗金的军事思想。

除了《美芹十论》外,辛弃疾还写了一篇《九议》,《九议》称得上《美芹十论》的延续,是对自己收复失地策略的进一步展开。

但辛弃疾创作的万言书最终因为议和派的阻挠没有被采纳,但他提出的种种策略却引起了抗金派的强烈反响。

虽然良策千言并没有获得当局的实施应用,但辛弃疾则把这些良策用到了自己管辖的地方,通过把这些良策在自己管辖之地实施后获得的突出成就,证明了辛弃疾所具有的雄才伟略。

任职滁州期间,他实行宽征薄赋的政策,任职赣州期间,他平叛了一度危及国家内政的茶商武装,之后辛弃疾又辗转多地任职,在湖南任安抚使期间整顿了湖南乡社,建立了一支所向披靡的飞虎军,威震中原,在江西任安抚使期间,开仓济民,处理荒政,带领百姓熬过了严重的旱灾。

南归以来的辛弃疾所展示出来的风范,不仅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戴,也得到了很多士大夫阶层的称颂。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的倾世才能也同时招致了统治集团中人的嫉妒,使他创立更大功业的期待落空。

第三部分:屡遭罢黜的中年时期

辛弃疾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也引起了当局的重视,他的远见卓识,在农业、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眼界甚至超越了执政者,声名震耀一时,同时这种成就也得到了各个方面的猜忌,其中就最主要的猜忌就来自宋孝宗。

宋孝宗听信其他人所言辛弃疾“难驾驭”而对他心存芥蒂,辛弃疾遭遇第一次废黜。废黜后辛弃疾闲居带湖,开始专心诗歌创作,这是他诗歌创作的第一次高潮。

闲居带湖时期的辛弃疾所作的诗歌中真正谈及自己的志向和家国情怀的甚少。可见辛弃疾此时作诗是全身心投入的,他作诗不仅仅是为了排遣,还是为了热爱的诗歌本身,对于忧国忧民的忧思实在排遣不得,就保持清醒,这也是他文可安天下的原因。

后来宋朝廷人事变动,辛弃疾再一次成为政治牺牲品,被第二次废黜,这次废黜后辛弃疾开始创作很多悲愤诗词,诗词创作进入第二次高潮,甚至参与了当时的诗体革新。

此时词体改革的方向就是在词中加入议论,诗歌中加入散文的句式、章法和语言。以文为词,豪迈慷慨,这样的风格也构成了此时辛弃疾诗歌的主要特征。

辛弃疾虽然强迫自己融入诗歌创作,不再过问朝廷,但一心北伐,一心统一中原,半生都在“梦里挑灯看剑”的老人,依然无法忘却自己“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宏伟志向,所以当听到朝廷要出兵北伐,并委任他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史带兵出征时,他依然热血翻涌而起,仿佛又回到了意气风发的那个时候。

第四部分:凄凉悲壮的晚年时期

接到带兵出征的消息时,辛弃疾已经64岁,再度出山抗金,他依然雄心勃勃。

于是他马不停蹄地为北伐大计做准备,把自己多年的北伐计划装订成册,供将士阅读,筹备粮草,训练士兵,精点装备,随时出征。但是,无论是筹粮还是训练,士兵们根本不听辛弃疾的命令,他根本就调动不了一兵一卒。原来朝廷给他的官职只是个摆设,只是想借助辛弃疾的威名来吓退金军,皇帝根本就不打算让他带兵上阵杀敌。

朝廷派出权相韩诧胄出兵北伐,韩诧胄立功心切盲目出兵,用人不淑,加之南宋朝廷内部腐败堕落,最终导致北伐失败。

北伐溃败已成定局,辛弃疾也终于不再对朝廷抱有执念,于是悲愤不已,拒绝再出山,由于自己的身体也日渐衰弱,辛弃疾就再三请求辞官归养,来到了铅山下度过了自己悲壮的晚年。

辛弃疾的一生文可安天下,上马定乾坤,可谓是波澜壮阔。

辛弃疾有着统一中国的战略构想,并且他对自己这一构想有着系统地布局,在《美芹十论》中就系统的分析了自己的战略格局,并且这种构想既高瞻远瞩又确实具有可行性。

其次,辛弃疾对传统兵家理论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南宋为数不多的通晓军事的人物,深谙南北形势以及兵家厉害,在《美芹十论》《九议》中蕴含着他的军事韬略。

再者,辛弃疾作为一个始终如一的爱国人士,他的民族气节,爱国思想和行为在中国前仆后继反抗侵略和压迫者的斗争中,发挥着振顽起懦的作用,是人尽皆知,人人敬仰的天地英雄。

最后,辛弃疾一生写作六百多首词,为两宋词人之最,其质量也是出类拔萃的。他不但善于创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善于运用诗的比兴手法、句法,还长于用典,使之成为南北两宋歌词艺术的集大成者。辛弃疾还对词体进行了大量多样化、规范化的革新尝试,创建出独具一格的稼轩体词。

书名:《辛弃疾新传》

作者:辛更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