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作者:稳得哥111

共和新路南起苏州河桥接成都北路,北至蕰藻浜桥接蕰川路。总长11.13公里,宽17至45米。沿路主要为工厂区和工人住宅区。它的南段修筑于1920年,因南面跨沪宁铁路接共和路而得名。1957年到1959年,共和新路向北延伸,两侧兴建工业区。

关于上海的这条路,还有一个故事:当年太仓唯一的一座山——高五十几米的穿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夷为平地,开出了一条路;同时整整一座山的石头被运来支援了上海,当时共和新路正在延长铺路,穿山石派上了用场。炸了一座山,造了两条路,真的很像是传说,而事实上,共和新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延长的那一段路基,确实是穿山石穿山就此入“海”。

辉煌这条路连接起一批工业明珠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一九五八年开始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即市政府)决定在闸北彭越浦地区辟建以机电工业为主的彭浦工业区,占地5.5平方公里,先后有上海冶金通用机械厂(现彭浦机器厂)、上海华通开关厂、上海四方锅炉厂、上海起重运输机厂、上海水工机械厂、上海造纸机械厂、上海新中动力机械厂、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上海鼓风机厂、上海第一机床厂等二十五家骨干企业及一大批中小型工厂陆续从外区迁入,成为上海市主要的机电工业基础之一,机电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共和新路就像一条项链,把一批工业明珠串连了起来。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上海压缩机厂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华通开关厂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1958年陈云视察华通开关厂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华通开关厂制造的变电站高压开关,安装在全国各地的大型输配电枢纽中。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上海水工机机械厂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上海造纸机械总厂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彭浦机器厂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1959年中国第一台全部由气动和电气控制的十二辊冷轧机研制成功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1963年宋庆龄视察彭浦机器厂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1964年中国第一代推土机在彭浦机器厂诞生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1968年造出中国第一台大型天线座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成功焊制金山石化总厂“争气球”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产品走向世界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上海重型汽车厂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上海先锋电机厂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上海鼓风机厂厂房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大型电站离心式通风机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大型电站轴流通风机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鼓风机厂制造的年产15万吨合成氨离心压缩机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上海起重运输机械厂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上海四方锅炉厂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1954年10月陈云视察四方锅炉厂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袁宝华、何光远、陆燕荪为四方锅炉厂题词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四方锅炉厂油田注气炉生产车间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大件汽车运输公司(原上运六场)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中外合资迅达电梯厂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上海洗衣机总厂,生产的水仙牌洗衣机上世纪70-80年代曾经供不应求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上海飞机制造厂,上世纪70年代成功研制了大陆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客机“运十”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公交五汽公司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铁路北郊站

生活这个新村是第一批工人新村之一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曾经辉煌的工厂一下子门庭冷落,捧了几十年的饭碗也没了。眼看着曾经的彭浦工业区一步步消失,无可奈何花落去。过去的厂房变成了高楼。与之相对应的彭浦新村,与彭浦工业区仅一桥之隔。1958年建立时原为彭浦工业区的职工宿舍,此时却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景象。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从图上看,当时绿色和粉红色区域外围全是农田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在吴旭丹写的一段回忆文章里,他这样说道:当年,彭浦新村这里基本上就是块荒地。池塘、小田野、土堆、小山丘。周末的日子,爸爸常常会带我到洼地里抓田鸡、拔茭白、挑野菜,我也常和小伙伴去“靶子山”上捡弹壳,拾松塔……

童年的欢笑声,撒遍了彭浦的每个角落。学生生涯,美好的记忆总是停留于弄堂口那家面食店里的汤圆,小卖部的各种小零食,还有校门口阿婆的炸年糕……”

“四个街坊、三条路、两个红绿灯、两条公交线”,这些曾是沪上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彭浦新村的写照。当时,像从彭浦机器厂这样的“全民大工厂”出来的小伙子,是上海姑娘心仪的结婚对象。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最早的彭浦新村,其实就在闻喜路附近,闻喜路算是老彭浦新村的策源地。

彭浦新村,1959年开始规划和建造,该新村规划由市规划院编制,前后六次,时跨26年。

彭浦新村建成后,又经历了1980年和1984年两次地域扩大,拆迁了12个自然村,建造新村住宅和绿化。

1990年代中期,彭浦新村仍然按照工人新村的理念,按部就班地规划、建设着,直到汹涌而来的商品房建设,才改变了这一进程。

到1994年,彭浦新村居民共达15.8万人,成为全市规模较大、配套齐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居住区之一。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在彭浦新村开始规划和建造后的几十年里,这里仍有不少的乡间小路,乃至于出了一个居民区,一转身会看到一小块阡陌,再一转身,所见又是一座猪圈,可谓城乡混杂。

直到1978年,彭浦新村被划入闸北区,居民的户口才从郊区户口变为市区户口。但是,即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周边很多农田,房子还不多,晚上听到青蛙总是哇哇哇叫着”。

“老彭浦”说彭浦

陈立军老先生1972年从成都路搬到这里,他回忆说:

“彭浦这个地方,我们以前真正是没人要来的。因为没车子的,只有马车!

我记得小时候呢,大概是读初中的时候,上海人讲,过了天目路就是郊区。彭浦这里都是农田,所以只有到了捉蟋蟀啊,钓鱼啊,才会跑到这块地方来。那些辰光是蛮噱头的。”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四十年前,除了彭浦一村外,其余的地方还都是田地,还有河,河对面是坟墩头。

所以讲,彭浦新村最早就是我们这块,实际上就是彭一、彭三、彭五、彭七四个里委,按照东南西北分成了四个块。其他后来也叫彭浦新村,但不是正宗的,只能说这个地区是彭浦地区。

1972年来的时候,我分到的已是四层楼的房子,砖房,不是木结构的了。现在彭一、彭三两个小区都还是这种房型,房顶既不是瓦、也不是平顶,是一片片的棱型板,很不正规。”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这种房型比较矮,住起来蛮闷气的。长轴房,没卫生间的,厨房呢是三户人家合用一个。如果要上厕所呢,一层楼只有一个公共厕所。”

不过即便如此,彭浦人还是喜欢彭浦,他们觉得习惯了和街坊邻里的嘘寒问暖;习惯了清晨穿梭于大街小巷、疾步奔走的自得其乐;习惯了心情好或不好的时候,游走于喧闹的夜市街头,随处逛逛的安逸;习惯了难过的时候,逗留在那家老店点上一杯饮料,注视着往来的人群……

变迁三十年里发生的重要事件

三十多年里这里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彭浦工业区的消失、大批职工下岗、彭浦新村的快速扩张、市北工业新区及大宁囯际的崛起、第一条轻轨及第十人民医院的建成、闸北区的撤消。共和新路沿线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完成了从传统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转换,马路两侧建起了许多商务大楼。如今行走在共和新路的人群中,新上海人占了很大比例,他们中间有许多是大学生,描绘着共和新路的美好未来。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1990年时的共和新路、场中路口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1990年汾西路北面还是农田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曲沃路以西,现三泉路一带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1988年彭浦地区职工娱乐中心奠基仪式。为丰富职工业余生活,街道办事处牵头,发动20多家工厂和单位参建该处。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1989年9月26日,彭浦文化娱乐中心落成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彭浦文化娱乐中心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和上海市特级文化站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2007年新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面积达4012平方米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1998年建的街道养老院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2001年3月南北高架道路北延伸段开工,2002年12月建成使用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2000年7月,轨道交通1号线北延伸段启动建设,2004年12月28日彭浦新村站建成使用。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

2015年11月撤销原闸北区、静安区,建立新静安区。今后新地图上没有闸北区的行政区划了,留给大家的只有怀念。

看看共和新路这几十年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