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作者:穩得哥111

共和新路南起蘇州河橋接成都北路,北至蕰藻浜橋接蕰川路。總長11.13公裡,寬17至45米。沿路主要為工廠區和勞工住宅區。它的南段修築于1920年,因南面跨滬甯鐵路接共和路而得名。1957年到1959年,共和新路向北延伸,兩側興建工業區。

關于上海的這條路,還有一個故事:當年太倉唯一的一座山——高五十幾米的穿山,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被夷為平地,開出了一條路;同時整整一座山的石頭被運來支援了上海,當時共和新路正在延長鋪路,穿山石派上了用場。炸了一座山,造了兩條路,真的很像是傳說,而事實上,共和新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延長的那一段路基,确實是穿山石穿山就此入“海”。

輝煌這條路連接配接起一批工業明珠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一九五八年開始實施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上海市委、市人民委員會(即市政府)決定在閘北彭越浦地區辟建以機電工業為主的彭浦工業區,占地5.5平方公裡,先後有上海冶金通用機械廠(現彭浦機器廠)、上海華通開關廠、上海四方鍋爐廠、上海起重運輸機廠、上海水工機械廠、上海造紙機械廠、上海新中動力機械廠、上海冶金礦山機械廠、上海鼓風機廠、上海第一機床廠等二十五家骨幹企業及一大批中小型工廠陸續從外區遷入,成為上海市主要的機電工業基礎之一,機電産品出口的重要基地。共和新路就像一條項鍊,把一批工業明珠串連了起來。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上海壓縮機廠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華通開關廠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1958年陳雲視察華通開關廠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華通開關廠制造的變電站高壓開關,安裝在全國各地的大型輸配電樞紐中。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上海水工機機械廠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上海造紙機械總廠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彭浦機器廠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1959年中國第一台全部由氣動和電氣控制的十二輥冷軋機研制成功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1963年宋慶齡視察彭浦機器廠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1964年中國第一代推土機在彭浦機器廠誕生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1968年造出中國第一台大型天線座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成功焊制金山石化總廠“争氣球”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産品走向世界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上海重型汽車廠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上海冶金礦山機械廠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上海先鋒電機廠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上海鼓風機廠廠房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大型電站離心式通風機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大型電站軸流通風機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鼓風機廠制造的年産15萬噸合成氨離心壓縮機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上海起重運輸機械廠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上海四方鍋爐廠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1954年10月陳雲視察四方鍋爐廠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袁寶華、何光遠、陸燕荪為四方鍋爐廠題詞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四方鍋爐廠油田注氣爐生産工廠中的房間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大件汽車運輸公司(原上運六場)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中外合資迅達電梯廠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上海洗衣機總廠,生産的水仙牌洗衣機上世紀70-80年代曾經供不應求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上海飛機制造廠,上世紀70年代成功研制了大陸自行設計、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噴氣客機“運十”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公交五汽公司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鐵路北郊站

生活這個新村是第一批勞工新村之一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曾經輝煌的工廠一下子門庭冷落,捧了幾十年的飯碗也沒了。眼看着曾經的彭浦工業區一步步消失,無可奈何花落去。過去的廠房變成了高樓。與之相對應的彭浦新村,與彭浦工業區僅一橋之隔。1958年建立時原為彭浦工業區的職工宿舍,此時卻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景象。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從圖上看,當時綠色和粉紅色區域外圍全是農田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在吳旭丹寫的一段回憶文章裡,他這樣說道:當年,彭浦新村這裡基本上就是塊荒地。池塘、小田野、土堆、小山丘。周末的日子,爸爸常常會帶我到窪地裡抓田雞、拔茭白、挑野菜,我也常和小夥伴去“靶子山”上撿彈殼,拾松塔……

童年的歡笑聲,撒遍了彭浦的每個角落。學生生涯,美好的記憶總是停留于弄堂口那家面食店裡的湯圓,小賣部的各種小零食,還有校門口阿婆的炸年糕……”

“四個街坊、三條路、兩個紅綠燈、兩條公交線”,這些曾是滬上最早的勞工新村之一,彭浦新村的寫照。當時,像從彭浦機器廠這樣的“全民大工廠”出來的小夥子,是上海姑娘心儀的結婚對象。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最早的彭浦新村,其實就在聞喜路附近,聞喜路算是老彭浦新村的策源地。

彭浦新村,1959年開始規劃和建造,該新村規劃由市規劃院編制,前後六次,時跨26年。

彭浦新村建成後,又經曆了1980年和1984年兩次地域擴大,拆遷了12個自然村,建造新村住宅和綠化。

1990年代中期,彭浦新村仍然按照勞工新村的理念,按部就班地規劃、建設着,直到洶湧而來的商品房建設,才改變了這一程序。

到1994年,彭浦新村居民共達15.8萬人,成為全市規模較大、配套齊全、交通便捷、環境優美的居住區之一。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在彭浦新村開始規劃和建造後的幾十年裡,這裡仍有不少的鄉間小路,乃至于出了一個居民區,一轉身會看到一小塊阡陌,再一轉身,所見又是一座豬圈,可謂城鄉混雜。

直到1978年,彭浦新村被劃入閘北區,居民的戶口才從郊區戶口變為市區戶口。但是,即使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周邊很多農田,房子還不多,晚上聽到青蛙總是哇哇哇叫着”。

“老彭浦”說彭浦

陳立軍老先生1972年從成都路搬到這裡,他回憶說:

“彭浦這個地方,我們以前真正是沒人要來的。因為沒車子的,隻有馬車!

我記得小時候呢,大概是讀國中的時候,上海人講,過了天目路就是郊區。彭浦這裡都是農田,是以隻有到了捉蟋蟀啊,釣魚啊,才會跑到這塊地方來。那些辰光是蠻噱頭的。”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四十年前,除了彭浦一村外,其餘的地方還都是田地,還有河,河對面是墳墩頭。

是以講,彭浦新村最早就是我們這塊,實際上就是彭一、彭三、彭五、彭七四個裡委,按照東南西北分成了四個塊。其他後來也叫彭浦新村,但不是正宗的,隻能說這個地區是彭浦地區。

1972年來的時候,我分到的已是四層樓的房子,磚房,不是木結構的了。現在彭一、彭三兩個小區都還是這種房型,房頂既不是瓦、也不是平頂,是一片片的棱型闆,很不正規。”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這種房型比較矮,住起來蠻悶氣的。長軸房,沒衛生間的,廚房呢是三戶人家合用一個。如果要上廁所呢,一層樓隻有一個公共廁所。”

不過即便如此,彭浦人還是喜歡彭浦,他們覺得習慣了和街坊鄰裡的噓寒問暖;習慣了清晨穿梭于大街小巷、疾步奔走的自得其樂;習慣了心情好或不好的時候,遊走于喧鬧的夜市街頭,随處逛逛的安逸;習慣了難過的時候,逗留在那家老店點上一杯飲料,注視着往來的人群……

變遷三十年裡發生的重要事件

三十多年裡這裡發生了許多重要的事:彭浦工業區的消失、大批職工下崗、彭浦新村的快速擴張、市北工業新區及大甯囯際的崛起、第一條輕軌及第十人民醫院的建成、閘北區的撤消。共和新路沿線的産業結構也發生了大的變化,完成了從傳統制造業到現代服務業和資訊産業的轉換,馬路兩側建起了許多商務大樓。如今行走在共和新路的人群中,新上海人占了很大比例,他們中間有許多是大學生,描繪着共和新路的美好未來。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1990年時的共和新路、場中路口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1990年汾西路北面還是農田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上世紀80年代曲沃路以西,現三泉路一帶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1988年彭浦地區職工娛樂中心奠基儀式。為豐富職工業餘生活,街道辦事處牽頭,發動20多家工廠和機關參建該處。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1989年9月26日,彭浦文化娛樂中心落成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彭浦文化娛樂中心被評為全國先進文化站和上海市特級文化站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2007年建立的社群文化活動中心,面積達4012平方米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1998年建的街道養老院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2001年3月南北高架道路北延伸段開工,2002年12月建成使用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2000年7月,軌道交通1号線北延伸段啟動建設,2004年12月28日彭浦新村站建成使用。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

2015年11月撤銷原閘北區、靜安區,建立新靜安區。今後新地圖上沒有閘北區的行政區劃了,留給大家的隻有懷念。

看看共和新路這幾十年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