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知食分子”别有其“识”

作者:书海泛舟

处世若大梦,书海中泛舟。今天分享为读者打造既饱口福又饱眼福的美食学术课《一食一课:美食背后的文史盛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品。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越是临近这独属于中国人的新春佳节,看着天南海北的游子纷纷回乡团年,家家早就忙活着张罗一桌桌盛宴佳肴,越能体会到汪曾祺先生写在文章中这句话的独特意味。一个“食”字对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裹腹充饥的温饱,简单的满足口腹之欲而已,这其中有着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有着悠悠千年的文化底蕴与传统传承。

“知食分子”别有其“识”

年夜饭的饭桌之上,不免有北方家庭会选择支起一只铜锅涮羊肉,室外天寒地冻,室内一锅沸腾,满屋其乐融融,你可曾想过千年前的古人,也曾体会过这样的乐事,而究竟何时人们发明了火锅?这一切源于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与火相遇,再到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制陶,火锅的雏形出现,“缥缈的起源”自此,不禁内心萌生对先民智慧的敬意。

今时的火锅并非以南北不同就可简单区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火锅亦是,一地就有一地的味道和独特的涮品。而追溯上古,一切开始于“古董羹”的陶釜或陶鼎所制羹,清代的文献对这一说便有记载,今时我们熟悉的铜锅,在商周已有雏形,亦出现了分格形式与今日川渝火锅所用锅相近,当然人们实现了炊具的准备,便开始为满足味蕾的狂欢有了蘸料。

“知食分子”别有其“识”
“知食分子”别有其“识”

小小的火锅之中有历史,衍生流派,更具文化。同样,今时的欢聚家宴,又怎能少了一杯酒来助兴。中国酒早已不是简单的饮品,更是文化,雅俗共赏,寄情其中,酒以成礼。我们常言杜康造酒,但你可曾想酒竟与猿猴息息相关,“猿猴好酒的传说不绝于史”,这还是第一次听说,当然酒也经历了“由浊而清”的过程,历朝历代各有千秋,每一杯都是历史的醇厚。

我想您也会好奇,这些与一食一饮有关有趣有料的知识都是哪来的,我推荐您也读一读《一食一课》,春节的家宴上,和团聚的亲友在餐饭之间也分享这些“美食背后的文史盛宴”,绝对让一餐饭变得更具深意。整本书收录了主食、馅食、菜肴、炖煮等6章节,涉及炒饭、拉面、汤包、烤鸭、火锅、柑橘、豆汁等24节美食文化历史课,感受中华饮馔背后的博大。

“知食分子”别有其“识”
“知食分子”别有其“识”

嗦一碗米粉,所尝的是追溯至秦的悠久;吃一碗拉面,所尝的是兰州独特地域的孕育;叫一笼汤包,所尝的是呼应至宋的鼎盛味道;卷一饼烤鸭,所尝的是南北味道的融合变迁;夹一筷红烧肉,所尝的是“屋下有豕”的温情;呷一口炖汤,所尝的是粗陶瓦罐中的精致追求;来一颗苹果,所尝的是浓厚信仰文化与日常的融合……美食之中撰写着如此的文化华章。

该作由曾在《文汇报》连载美食文化系列“隐食记”的作家江隐龙老师,与文章曾刊于《文汇报》等报刊的安颜颜,联合呈现。我们常在汪曾祺、唐鲁孙等作家的笔下见美食的生活之美,而《一食一课》注重呈现中华饮食文化与历史历久而弥新的灿烂,内容梳理的历史清晰,内容严谨,每一课结尾时的“事后感”构思独特且深刻,“知食分子”别有其“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