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食分子”别有其“識”

作者:書海泛舟

處世若大夢,書海中泛舟。今天分享為讀者打造既飽口福又飽眼福的美食學術課《一食一課:美食背後的文史盛宴》,@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出品。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越是臨近這獨屬于中國人的新春佳節,看着天南海北的遊子紛紛回鄉團年,家家早就忙活着張羅一桌桌盛宴佳肴,越能體會到汪曾祺先生寫在文章中這句話的獨特意味。一個“食”字對中國人而言不僅僅是裹腹充饑的溫飽,簡單的滿足口腹之欲而已,這其中有着中國人對生活的态度,有着悠悠千年的文化底蘊與傳統傳承。

“知食分子”别有其“識”

年夜飯的飯桌之上,不免有北方家庭會選擇支起一隻銅鍋涮羊肉,室外天寒地凍,室内一鍋沸騰,滿屋其樂融融,你可曾想過千年前的古人,也曾體會過這樣的樂事,而究竟何時人們發明了火鍋?這一切源于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的與火相遇,再到新石器時代,人類掌握了制陶,火鍋的雛形出現,“缥缈的起源”自此,不禁内心萌生對先民智慧的敬意。

今時的火鍋并非以南北不同就可簡單區分,“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火鍋亦是,一地就有一地的味道和獨特的涮品。而追溯上古,一切開始于“古董羹”的陶釜或陶鼎所制羹,清代的文獻對這一說便有記載,今時我們熟悉的銅鍋,在商周已有雛形,亦出現了分格形式與今日川渝火鍋所用鍋相近,當然人們實作了炊具的準備,便開始為滿足味蕾的狂歡有了蘸料。

“知食分子”别有其“識”
“知食分子”别有其“識”

小小的火鍋之中有曆史,衍生流派,更具文化。同樣,今時的歡聚家宴,又怎能少了一杯酒來助興。中國酒早已不是簡單的飲品,更是文化,雅俗共賞,寄情其中,酒以成禮。我們常言杜康造酒,但你可曾想酒竟與猿猴息息相關,“猿猴好酒的傳說不絕于史”,這還是第一次聽說,當然酒也經曆了“由濁而清”的過程,曆朝曆代各有千秋,每一杯都是曆史的醇厚。

我想您也會好奇,這些與一食一飲有關有趣有料的知識都是哪來的,我推薦您也讀一讀《一食一課》,春節的家宴上,和團聚的親友在餐飯之間也分享這些“美食背後的文史盛宴”,絕對讓一餐飯變得更具深意。整本書收錄了主食、餡食、菜肴、炖煮等6章節,涉及炒飯、拉面、湯包、烤鴨、火鍋、柑橘、豆汁等24節美食文化曆史課,感受中華飲馔背後的博大。

“知食分子”别有其“識”
“知食分子”别有其“識”

嗦一碗米粉,所嘗的是追溯至秦的悠久;吃一碗拉面,所嘗的是蘭州獨特地域的孕育;叫一籠湯包,所嘗的是呼應至宋的鼎盛味道;卷一餅烤鴨,所嘗的是南北味道的融合變遷;夾一筷紅燒肉,所嘗的是“屋下有豕”的溫情;呷一口炖湯,所嘗的是粗陶瓦罐中的精緻追求;來一顆蘋果,所嘗的是濃厚信仰文化與日常的融合……美食之中撰寫着如此的文化華章。

該作由曾在《文彙報》連載美食文化系列“隐食記”的作家江隐龍老師,與文章曾刊于《文彙報》等報刊的安顔顔,聯合呈現。我們常在汪曾祺、唐魯孫等作家的筆下見美食的生活之美,而《一食一課》注重呈現中華飲食文化與曆史曆久而彌新的燦爛,内容梳理的曆史清晰,内容嚴謹,每一課結尾時的“事後感”構思獨特且深刻,“知食分子”别有其“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