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本旧帐揭开当年生产队收支的神秘面纱

作者:邢台清风徐来

意外得到了一本演武川大队第四生产队1971年的下账收支单据,从这本尘封的单据上,我们看到了当年生产队当时的收支情况,揭开做为一个集体的收支的神秘面纱。

一本旧帐揭开当年生产队收支的神秘面纱

50年前账簿保存完好

那是动乱的年代,但每个生产队都要生产,整个生产队人员的吃喝花用,都集中在产和销上,收入越多,人口越少,这个生产队就越富有。

一本旧帐揭开当年生产队收支的神秘面纱

当牟集体出工劳动

四队是当时较为富裕的生产队,有大片水浇地,相比于我们五队,人口又少,但其生活水平也就维持于温饱。

一本旧帐揭开当年生产队收支的神秘面纱

卖苇子的账单

这是1971年部分账单,看当时四队的收入主要有以下方面:苇子。当时生态环境较好,在村西及村东的沟里,均是苇子产地,春天,芦苇芽像春笋一样,长势旺盛,夏天,葱葱郁郁,一眼望不到边,芦苇间清溪潺潺,芦苇上各种鸟啾啾不停,一派繁荣景象。

一本旧帐揭开当年生产队收支的神秘面纱

葱葱郁郁的苇地

芦苇属集体所有,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芦苇地。当时芦苇的作用十分巨大,端午节的粽叶不只满足村民需要,还远销到高邑元氏等地。

一本旧帐揭开当年生产队收支的神秘面纱

优质粽叶

芦苇还可用来编席,那年代都是土坑,谁家的炕上都得有苇席,这样才显得整洁,这也造就了编席的行业,每到农闲时节,都有外地的编席师傅等村里编席,小孩们没见过世面,每天围着看编席。

一本旧帐揭开当年生产队收支的神秘面纱

编苇席

芦苇的另一个用途是制苇箔,又叫“打苇箔”。“打苇箔”是一个工序繁杂的工艺,既需要技巧,又要耐心细致。主要分为投苇、去皮、刷苇、停经子、打箔几个程序。

一本旧帐揭开当年生产队收支的神秘面纱

打苇箔

制成的苇箔既是实用物,又是装饰品。既可以围成囤的形状盛东西,又可用于房屋建筑,还用作遮荫用的窗帘和居室的门帘等等。苇箔的品种规格很多,根据用途分成坯子箔、灰箔、子箔等。我们河北农村多用在盖房上,上好梁檩椽子后再上苇箔,苇箔耐腐蚀,用几十年房顶也掉不下土来,并且家家户户都用,因此芦苇在当时是生产队的重要经济来源。

一本旧帐揭开当年生产队收支的神秘面纱

芦苇收割

收割芦苇是在秋后,我们那里称“杀苇子”,都由壮劳力参加,中午送饭,都是平时吃不到的好饭菜,可见割芦苇的劳动强度。

一本旧帐揭开当年生产队收支的神秘面纱

收割芦苇

收割后,经简单加工即可出售。从2月份账单上看,共有5张收入单据是卖苇子的收入,多是卖给个人,卖给的人有冀乔生,李张喜,冀刚小,冀天增等,卖得多少不等,价钱论斤卖,多为9分钱一斤,这个月共有50多元的苇子收入,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款。

一本旧帐揭开当年生产队收支的神秘面纱

芦苇收入凭条

另外,生产队的收入是卖树,有一单据是1971年8月30日的,是卖给冀建发的一棵楸树,收款40元。

一本旧帐揭开当年生产队收支的神秘面纱

卖给建发楸树的凭条

还有卖其他物品的,在7月3日的帐单上是南大丰村买到四队的山药蔓440斤,合款8.8元,这是公对公的买卖,盖有公章,买山药蔓的目的喂牲口。

一本旧帐揭开当年生产队收支的神秘面纱

卖给南大丰村山药蔓的凭条

生产队的支出多为购置生产队的日常用品,如记帐的笔本,生产用具如钢镐等,另外就是社员外出的饭费,如为生产队买马,拉石头等,都2一5角的饭费,多为白条,不正规,现在看来有的还挺有意思。

一本旧帐揭开当年生产队收支的神秘面纱

在杨庄供销社买镐的凭条

这张饭费条是增海父亲张二红开的,开始根本看不懂是什么意思,经过仔细琢磨应该是这么个故事:二红他们在1971年2月19日到临城郝村买了个稞马驹,那个“稞”字不会写,写成了“旯”,不读ke,读lα,可能报账时,会计怕误会,在旁边写了“柯”字,虽不对,却给我提了醒,买的应是“稞马”,就是能生育的母马,下面的“马君”开始也费解,但仔细想想,应是“马驹”,驹字不会写,只能写成“马君”了,那么这个饭费条就清楚了,就是张二红到郝村买了个母马驹,支到饭费四角。

一本旧帐揭开当年生产队收支的神秘面纱

张二红同志买马驹报后饭费条

总之,那个年代虽贫穷但是个精神富足的年代,虽没有大富大贵,却生活自在满足,没有环境的破坏,没有贪污和腐败,一本陈年旧账让我们重温当年轰轰烈烈的集休生活,那时代值得我们永远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