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孟庆国】也说“徐庶走马荐诸葛”

作者:商都金融
【孟庆国】也说“徐庶走马荐诸葛”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仍。齐桓公听从鲍叔牙的推荐,任用从囚车里放出来的管仲为相,依管仲之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遂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国也成为东方大国。

无独有偶。历史竟有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徐庶、刘备、诸葛亮几乎重演了一遍鲍叔牙、齐桓公、管仲的故事。刘备听从徐庶的举荐,“三顾茅庐”,请出了在南阳卧龙岗上躬耕的“布衣”诸葛亮。依诸葛亮“草庐对”的战略规划,终与魏、吴三分天下,建立了蜀汉政权,成就了一番帝业。

【孟庆国】也说“徐庶走马荐诸葛”

位于襄阳南漳县单家庄的徐庶庙

“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发生在南阳市新野县。东汉建安六年(201年)九月,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后,乘势讨伐在汝南郡(今驻马店市)抗曹的刘备。刘备兵败,往荆州投奔同宗兄弟刘表。刘表恐刘备驻襄阳对自己不利,就给他补充了些人马,委其任新野牧,让他替自己把守北大门,以抵御随时可能南下的曹操。刘备镇守新野期间,路遇自荐加盟的徐庶,一番交谈后,见徐庶有智有勇,遂拜其为军师。此时,刘备武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文有徐庶辅佐,一时战力大增,在抵御曹操大将曹仁进攻中,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曹操非常疑惑,刘备是被自己吊打的败军之将,何以能击败曹仁?一查之下,原来是有徐庶相助。为了削弱刘备实力,为南下荆襄扫清障碍,就听从谋士荀彧之计,使人把徐庶老母劫持到许昌,骗取徐母的笔迹,伪造了一封家书,写信让徐庶去许昌见面。徐庶闻母亲被曹操囚禁,顿时乱了方寸,匆忙辞别刘备,向许昌奔去。刘备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了沙偃地界,才与徐庶挥泪而别。徐庶见母心切,策马匆匆而去,渐渐消失了身影。正当刘备欲返回时,忽见徐庶拨马而回,对刘备说:“我见母心切,几乎误了一件大事。南阳卧龙岗上隐居着一位高人,名叫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如果请他出山,定能助主公成就大业,匡复汉室。”今新野县沙堰镇北门外,有一道起伏不平的丘陵,当地人叫做“分手岭”,相传就是徐庶走马荐诸葛的地方,岭上有一块卧牛形的石碣,人称“下马石”,传说刘备当时就是踩着这块石头下的马。在沙堰镇北寨门的门楼上,镶嵌着一方石匾,上面刻有“回首荐贤”四个大字。

【孟庆国】也说“徐庶走马荐诸葛”

新野县沙堰镇分水岭,也称荐贤岭,是当年“徐庶走马荐诸葛”的地方,当地在徐庶与刘备分手处建“荐贤亭”。

徐庶与诸葛亮不仅同为东汉末年胸怀大志的青年才俊,生活中也是彼此引为知己的密友。

在平顶山市郏县博物馆,我见过这样一块碑刻:碑高1.06米,宽0.6米,厚0.2米,表面粗糙不平,形状也不周正。无额,无序,无落款。碑刻材质极为普通,就是附近山上常见的红石。其发现也极为偶然,2006年2月的一天,郏县李口镇张店村一位村民在清理一堆旧石料时,意外发现一块带字的石碑,就请人来辩看。后经闻讯赶来的文物专家考证,竟然是诸葛亮年轻时手书亲刻的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几行汉隶阴文,内容是:“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依据“建安六年”的时代背景和“亮”“元直”的名字,专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大名鼎鼎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以及他的好友徐元直。原来,这通其貌不扬的碑刻,竟是青年诸葛亮与好友徐元直游历颍川,拜谒留侯祠时亲刻的一块石碑真迹。一块汉碑能遗存至今,就弥足珍贵了,更何况出自诸葛亮之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诸葛亮唯一存世的真迹石刻,价值无法估量!于是,这块碑被命名为“ 诸葛亮留侯祠铭碑”,被郏县博物馆当作镇馆之宝收藏。

【孟庆国】也说“徐庶走马荐诸葛”

珍藏于郏县博物馆的“诸葛亮留侯祠铭碑”

诸葛亮留侯祠铭碑的发现,意外地为张良故里正了名。当时,不少地方在争“张良故里”的名头,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地方的名人效应和文旅发展。这块铭碑现世,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汉代张良祠就在郏县张店村。去世近1800年的智圣诸葛亮,无意间为其所崇敬的先贤良相张良故里了结了一场笔墨官司。

诸葛亮留侯祠铭碑,见证了青年时期的诸葛亮与徐庶的友谊。徐庶,又名福,字元直,东汉颍川人,自幼好习剑术,有行侠好义之风,因路见不平而杀了人,乃避祸隐居荆州南漳,更名单福,其隐居的地方因他而名单家庄。在这里,他抛弃刀戟,折节学问,晴耕雨读,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单家庄面对玉溪山,与司马徽隐居的水镜庄隔彝水相望。徐庶与司马徽同乡,常去水镜庄串门,与司马徽等研讨学问,在这里结交了一些朋友,其中就有诸葛亮。

【孟庆国】也说“徐庶走马荐诸葛”

诸葛亮留侯祠铭碑拓片,碑刻为诸葛亮手书亲刻。内容是:“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诸葛亮祖居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父母相继去世后,与姐姐和弟弟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13岁时,随诸葛玄辗转到襄阳。叔父病逝后,携家人到南阳卧龙岗躬耕隐居。在襄阳生活期间,他与当地名士多有交往。司马徽乃东汉末年古文经学派的重量级人物,颍川阳翟人,为避中原战乱,举家南徙南漳,卜地结庐隐居,人称水镜先生。他生性高洁,淡泊名利,与当时的诸多隐士一样,“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宁可自甘贫贱,躬耕垅亩,也不愿出仕为官,享受富贵荣华,一直隐居在玉溪山下,独善其身,以求自安。当时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以及先后流寓至襄阳的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等,都慕名来向他求教学问,围绕司马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隐士集团。因为司马徽的缘故,诸葛亮与徐庶、崔州平结为挚友。《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亮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后来,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时,曾对手下人说:“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教诲。”在南阳卧龙岗野云庵内,有诸葛亮与崔州平、孟公威、徐元直在一起畅谈的彩色泥塑。想必诸葛亮隐居卧龙岗期间,他的这几位好友就常来此与他相聚。诸葛亮是胸怀大志之人,不仅自比管仲、乐毅,还很敬佩随刘邦打天下,为建立大汉王朝立下奇功的张良。颍川是张良故里,也是徐庶老家,又是当时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于是,就有了和徐庶的这次颍川之行。大约在拜谒了张良故里留侯祠后,激情难掩,雄心勃发,遂勒石以铭,留下了这块碑刻。

就在徐庶陪诸葛亮到颍川游历这一年,刘备率军来到新野驻守。徐庶随诸葛亮游颍川、拜留侯祠后回到南漳,大概觉得过去仗义杀人这一页已经翻篇,无须再隐名埋姓了,于是就想投身仕途,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曾一度想到刘表麾下做事,司马徽劝阻说:“公怀王佐之才,宜择人而事,奈何轻动往见景升乎?”建议他去辅佐刘备。后来他果然到新野向刘备自荐,当了刘备的军师。训练军队,排兵抗曹,打了数次胜仗,从此声名远播。

徐庶到了曹营,始知是曹操谋士荀彧设计软禁了母亲,骗取母亲的笔迹伪造了家书,顿时悔恨交加,决意不为曹操设一计、划一谋。民谚“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即由此来。曹丕代汉称帝后,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于太和年末病卒。

徐庶走后,刘备军帐中顿时少了运筹帷幄的军师,于是依徐庶所荐,带着关羽、张飞,到卧龙岗上“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从此,一幕幕鲜活的历史剧以诸葛亮为中心轮番上演,诸葛亮成为三国历史舞台上的明星,成为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成为受后人世代崇敬的千古名相、谋圣先贤。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用多个篇章生动描写了诸葛亮出山前后这段历史。如“单福新野遇英主”“元直走马荐诸葛”“刘玄德三顾草庐”“博望坡军师初用兵”“诸葛亮火烧新野”等等。在这些描写中,徐庶被迫去曹营以及他与诸葛亮的友谊,为诸葛亮出山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倘若没有徐庶的衬托,诸葛亮的形象就没有这么高大;倘若没有徐庶的推荐,就不会有刘备的“三顾茅庐”;倘若没有诸葛亮,三国的历史就不会这么鲜活生动。

诚然,历史是不能“倘若”的,倘若的就不能是历史的。然而,“徐庶走马荐诸葛”是真实的历史性存在。正是徐庶这千古一“荐”,荐出了一个羽扇纶巾、足智多谋的智慧化身诸葛亮;荐出了一段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荐出了一番审时度势、三分天下的“草庐晤对”;荐出了一个大开大阖、风云际会的三国时代……

历史,应铭记徐庶这一“荐”之功啊。

【孟庆国】也说“徐庶走马荐诸葛”

南阳卧龙岗,诸葛亮躬耕隐居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