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孟慶國】也說“徐庶走馬薦諸葛”

作者:商都金融
【孟慶國】也說“徐庶走馬薦諸葛”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争霸,戰亂頻仍。齊桓公聽從鮑叔牙的推薦,任用從囚車裡放出來的管仲為相,依管仲之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齊國也成為東方大國。

無獨有偶。曆史竟有如此驚人的相似之處。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徐庶、劉備、諸葛亮幾乎重演了一遍鮑叔牙、齊桓公、管仲的故事。劉備聽從徐庶的舉薦,“三顧茅廬”,請出了在南陽卧龍崗上躬耕的“布衣”諸葛亮。依諸葛亮“草廬對”的戰略規劃,終與魏、吳三分天下,建立了蜀漢政權,成就了一番帝業。

【孟慶國】也說“徐庶走馬薦諸葛”

位于襄陽南漳縣單家莊的徐庶廟

“徐庶走馬薦諸葛”的故事,發生在南陽市新野縣。東漢建安六年(201年)九月,曹操取得官渡之戰勝利後,乘勢讨伐在汝南郡(今駐馬店市)抗曹的劉備。劉備兵敗,往荊州投奔同宗兄弟劉表。劉表恐劉備駐襄陽對自己不利,就給他補充了些人馬,委其任新野牧,讓他替自己把守北大門,以抵禦随時可能南下的曹操。劉備鎮守新野期間,路遇自薦加盟的徐庶,一番交談後,見徐庶有智有勇,遂拜其為軍師。此時,劉備武有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将,文有徐庶輔佐,一時戰力大增,在抵禦曹操大将曹仁進攻中,接連打了幾個勝仗。曹操非常疑惑,劉備是被自己吊打的敗軍之将,何以能擊敗曹仁?一查之下,原來是有徐庶相助。為了削弱劉備實力,為南下荊襄掃清障礙,就聽從謀士荀彧之計,使人把徐庶老母劫持到許昌,騙取徐母的筆迹,僞造了一封家書,寫信讓徐庶去許昌見面。徐庶聞母親被曹操囚禁,頓時亂了方寸,匆忙辭别劉備,向許昌奔去。劉備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了沙偃地界,才與徐庶揮淚而别。徐庶見母心切,策馬匆匆而去,漸漸消失了身影。正當劉備欲傳回時,忽見徐庶撥馬而回,對劉備說:“我見母心切,幾乎誤了一件大事。南陽卧龍崗上隐居着一位高人,名叫諸葛亮,人稱卧龍先生,有經天緯地之才,如果請他出山,定能助主公成就大業,匡複漢室。”今新野縣沙堰鎮北門外,有一道起伏不平的丘陵,當地人叫做“分手嶺”,相傳就是徐庶走馬薦諸葛的地方,嶺上有一塊卧牛形的石碣,人稱“下馬石”,傳說劉備當時就是踩着這塊石頭下的馬。在沙堰鎮北寨門的門樓上,鑲嵌着一方石匾,上面刻有“回首薦賢”四個大字。

【孟慶國】也說“徐庶走馬薦諸葛”

新野縣沙堰鎮分水嶺,也稱薦賢嶺,是當年“徐庶走馬薦諸葛”的地方,當地在徐庶與劉備分手處建“薦賢亭”。

徐庶與諸葛亮不僅同為東漢末年胸懷大志的青年才俊,生活中也是彼此引為知己的密友。

在平頂山市郏縣博物館,我見過這樣一塊碑刻:碑高1.06米,寬0.6米,厚0.2米,表面粗糙不平,形狀也不周正。無額,無序,無落款。碑刻材質極為普通,就是附近山上常見的紅石。其發現也極為偶然,2006年2月的一天,郏縣李口鎮張店村一位村民在清理一堆舊石料時,意外發現一塊帶字的石碑,就請人來辯看。後經聞訊趕來的文物專家考證,竟然是諸葛亮年輕時手書親刻的一塊石碑。石碑上刻着幾行漢隸陰文,内容是:“亮攜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賢宗。觀地勢不嚴,然清靜秀逸,乃龍鳳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成帝王之師。吾輩歎之、敬之、效之。”依據“建安六年”的時代背景和“亮”“元直”的名字,專家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大名鼎鼎的蜀漢丞相諸葛亮,以及他的好友徐元直。原來,這通其貌不揚的碑刻,竟是青年諸葛亮與好友徐元直遊曆颍川,拜谒留侯祠時親刻的一塊石碑真迹。一塊漢碑能遺存至今,就彌足珍貴了,更何況出自諸葛亮之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諸葛亮唯一存世的真迹石刻,價值無法估量!于是,這塊碑被命名為“ 諸葛亮留侯祠銘碑”,被郏縣博物館當作鎮館之寶收藏。

【孟慶國】也說“徐庶走馬薦諸葛”

珍藏于郏縣博物館的“諸葛亮留侯祠銘碑”

諸葛亮留侯祠銘碑的發現,意外地為張良故裡正了名。當時,不少地方在争“張良故裡”的名頭,因為這直接關系到地方的名人效應和文旅發展。這塊銘碑現世,無可辯駁地證明了漢代張良祠就在郏縣張店村。去世近1800年的智聖諸葛亮,無意間為其所崇敬的先賢良相張良故裡了結了一場筆墨官司。

諸葛亮留侯祠銘碑,見證了青年時期的諸葛亮與徐庶的友誼。徐庶,又名福,字元直,東漢颍川人,自幼好習劍術,有行俠好義之風,因路見不平而殺了人,乃避禍隐居荊州南漳,更名單福,其隐居的地方因他而名單家莊。在這裡,他抛棄刀戟,折節學問,晴耕雨讀,過了一段安穩的日子。單家莊面對玉溪山,與司馬徽隐居的水鏡莊隔彜水相望。徐庶與司馬徽同鄉,常去水鏡莊串門,與司馬徽等研讨學問,在這裡結交了一些朋友,其中就有諸葛亮。

【孟慶國】也說“徐庶走馬薦諸葛”

諸葛亮留侯祠銘碑拓片,碑刻為諸葛亮手書親刻。内容是:“亮攜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賢宗。觀地勢不嚴,然清靜秀逸,乃龍鳳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成帝王之師。吾輩歎之、敬之、效之。”

諸葛亮祖居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父母相繼去世後,與姐姐和弟弟跟随叔父諸葛玄生活。13歲時,随諸葛玄輾轉到襄陽。叔父病逝後,攜家人到南陽卧龍崗躬耕隐居。在襄陽生活期間,他與當地名士多有交往。司馬徽乃東漢末年古文經學派的重量級人物,颍川陽翟人,為避中原戰亂,舉家南徙南漳,蔔地結廬隐居,人稱水鏡先生。他生性高潔,淡泊名利,與當時的諸多隐士一樣,“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甯可自甘貧賤,躬耕垅畝,也不願出仕為官,享受富貴榮華,一直隐居在玉溪山下,獨善其身,以求自安。當時襄陽名士龐德公、黃承彥以及先後流寓至襄陽的徐庶、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諸葛亮等,都慕名來向他求教學問,圍繞司馬徽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隐士集團。因為司馬徽的緣故,諸葛亮與徐庶、崔州平結為摯友。《三國志.諸葛亮傳》載:“亮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後來,諸葛亮任蜀漢丞相時,曾對手下人說:“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教誨。”在南陽卧龍崗野雲庵内,有諸葛亮與崔州平、孟公威、徐元直在一起暢談的彩色泥塑。想必諸葛亮隐居卧龍崗期間,他的這幾位好友就常來此與他相聚。諸葛亮是胸懷大志之人,不僅自比管仲、樂毅,還很敬佩随劉邦打天下,為建立大漢王朝立下奇功的張良。颍川是張良故裡,也是徐庶老家,又是當時全國政治文化中心,于是,就有了和徐庶的這次颍川之行。大約在拜谒了張良故裡留侯祠後,激情難掩,雄心勃發,遂勒石以銘,留下了這塊碑刻。

就在徐庶陪諸葛亮到颍川遊曆這一年,劉備率軍來到新野駐守。徐庶随諸葛亮遊颍川、拜留侯祠後回到南漳,大概覺得過去仗義殺人這一頁已經翻篇,無須再隐名埋姓了,于是就想投身仕途,施展自己的抱負。他曾一度想到劉表麾下做事,司馬徽勸阻說:“公懷王佐之才,宜擇人而事,奈何輕動往見景升乎?”建議他去輔佐劉備。後來他果然到新野向劉備自薦,當了劉備的軍師。訓練軍隊,排兵抗曹,打了數次勝仗,從此聲名遠播。

徐庶到了曹營,始知是曹操謀士荀彧設計軟禁了母親,騙取母親的筆迹僞造了家書,頓時悔恨交加,決意不為曹操設一計、劃一謀。民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即由此來。曹丕代漢稱帝後,徐庶官至右中郎将、禦史中丞,于太和年末病卒。

徐庶走後,劉備軍帳中頓時少了運籌帷幄的軍師,于是依徐庶所薦,帶着關羽、張飛,到卧龍崗上“三顧茅廬”,懇請諸葛亮出山相助。從此,一幕幕鮮活的曆史劇以諸葛亮為中心輪番上演,諸葛亮成為三國曆史舞台上的明星,成為蜀漢政權的核心人物,成為受後人世代崇敬的千古名相、謀聖先賢。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用多個篇章生動描寫了諸葛亮出山前後這段曆史。如“單福新野遇英主”“元直走馬薦諸葛”“劉玄德三顧草廬”“博望坡軍師初用兵”“諸葛亮火燒新野”等等。在這些描寫中,徐庶被迫去曹營以及他與諸葛亮的友誼,為諸葛亮出山營造出濃厚的藝術氛圍。倘若沒有徐庶的襯托,諸葛亮的形象就沒有這麼高大;倘若沒有徐庶的推薦,就不會有劉備的“三顧茅廬”;倘若沒有諸葛亮,三國的曆史就不會這麼鮮活生動。

誠然,曆史是不能“倘若”的,倘若的就不能是曆史的。然而,“徐庶走馬薦諸葛”是真實的曆史性存在。正是徐庶這千古一“薦”,薦出了一個羽扇綸巾、足智多謀的智慧化身諸葛亮;薦出了一段求賢若渴、“三顧茅廬”的千古佳話;薦出了一番審時度勢、三分天下的“草廬晤對”;薦出了一個大開大阖、風雲際會的三國時代……

曆史,應銘記徐庶這一“薦”之功啊。

【孟慶國】也說“徐庶走馬薦諸葛”

南陽卧龍崗,諸葛亮躬耕隐居和劉備“三顧茅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