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走向蓝海:中央企业布局发力现代海洋产业

作者:国资报告

文 · 本刊记者 孟圆《国资报告》杂志2023年第12期

走向蓝海:中央企业布局发力现代海洋产业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之一,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3.2万公里的海岸线、1.1万多个海岛、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构成了大陆海洋经济稳中有进发展的基础。丰富的海洋资源、巨大的海洋产品和服务需求市场,为发展大陆现代海洋产业埋下了伏笔。现代海洋产业基于现代技术和先进理念,综合发展各类海洋生产、服务和管理活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热点。在海洋强国的蓝色征程上,国资央企造重器、勇创新、精运营,以安全支撑、科技研发、海洋服务推动着现代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蓝海重器央企制造

海水为基,海风为翼,海洋产业正在蓬勃生长。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9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以海洋油气开采、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旅游等领域为代表的现代海洋产业,从传统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海洋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着、壮大着。海上风电并网规模达到200万千瓦,海水淡化日产规模超过60万吨,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新创建3—5处。港口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8亿吨。山东财经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海洋经济蓝皮书: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1—2022)》预计202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4万亿元左右。船之于海洋,正如马之于平原,是乘风破浪之“器”。中国是第一大造船大国,世界上约40%的船舶都是中国制造。2023年1—7月,大陆造船完工量240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6%;新接订单量447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4%。这背后,央企坚持攻克技术、打破垄断、打通链条。中国船舶旗下广船国际在豪华客滚船设计及建造领域,先后攻克重量重心控制技术、振动噪音控制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批客滚船设计核心专利,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推动国内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条。自此,国内渤海湾、南海,国外波罗的海、北大西洋、地中海等海域,会遍布广船国际的11型近20艘高端豪华客滚船。乘船而行,海底的能源富矿尽收眼底。早在1887年的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数米深的海域钻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探井,拉开了海洋石油勘探的序幕。1993年,大陆自营勘探开发的第一个海上现代化油田投产。30年后的2023年上半年,中国海油油气净产量达331.8百万桶油当量,同比上升8.9%。2023年上半年,中国海油约70%的净产量来自中国。中国海油作为国内最大的LNG供应商,聚焦深水深层、低边稠油田高效开发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力支撑油气储量增长;持续推进海上无人化平台及智能油田建设,“深海一号”成为世界首个具备远程遥控生产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平台。

走向蓝海:中央企业布局发力现代海洋产业

2021年6月25日,作为大陆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全面实现从300米深水到1500米超深水的跨越。两年间,累计生产天然气超50亿立方米后来,随着气候变化加剧,人类希望摆脱化石能源污染困扰,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发展。今日的驭风重器,不再是船帆,而是海上风机。据世界银行(WBG)分析,全球海上风电技术可开发潜力为710亿千瓦,这意味着,我们开发出其中的1%,就可以满足全球10%的电力需求。对于现阶段开发,国际能源署(IEA)等机构报告指出,如果将地球温度上升控制在1.5℃以内,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需要在2050年达到2000吉瓦,而现在的装机量还不到这一目标的3%。再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截至2022年底,海上风电开发企业共37家,其中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以上的共6家,占全部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的70.1%。中国风电走向深远海并非易事。在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看来,需要解决“大”和“创新”问题。大指的是风机大型化,降低运维费、施工费等的摊销。创新指的是风机基础的结构形式会被颠覆,比如漂浮式基础、重力式基础、复合地基基础、负压筒基础等新基础技术出现。且风机安装的方式可能由现在的一台一台安装,到用一条大船带着多台风机进行安装。“提高效率是降低成本的关键,要实现海上风电的平价用电,需从整个产业链进行梳理,生产厂商与运营商通过新的合作形式变成共同体,共同努力提高效率。”雷鸣山表示。船行彼岸,车行亦至。海洋之上,一条条技术领先的跨海隧道架起了海峡、海湾之间的发展桥梁。2023年5月1日,大陆高纬度寒冷地区首条跨海沉管隧道——大连湾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顺利通车。中交一航局作为参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深中通道和大连湾海底隧道沉管安装的建设方,攻克世界跨海沉管隧道施工难题,首次实现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国产化。过程中,实践多种冲破国外技术封锁的施工技术,多项核心技术的自主自控走在沉管产业链技术国产化的前沿。

绿色化、数智化的新海洋开发

中国现代海洋产业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经历了起步、调整、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当前,大陆海洋科技仍面临基础薄弱的现状,业界认为,绿色化和数智化正是抓住未来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面对海洋环境保护的艰巨任务,央企引领海洋开发的“绿色航程”,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在中国船舶沪东中华造船厂,一艘1.3万箱的双燃料集装箱船,除了使用传统的石油燃料,还引入了液化天然气,可以直接降低28%以上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另有一款船艏防风罩新设计,可以有效降低船舶行驶时的风阻,让船舶在正常行驶当中降低2%左右的燃料消耗,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据中国船舶江南造船开发研究所所长周清华介绍,研发端采用了绿色船舶的研发,制造过程当中减碳,全产业链计算碳排放。“中国海油承诺力争2028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海油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周心怀表示,“海油观澜号”和文昌深远海浮式风电示范应用项目成功并网发电,为中国风电从浅海走向深远海积累了经验。恩平15-1油田CCS示范工程成功投用,填补了中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空白。数据显示,大陆新接船舶订单结构优化,修载比(修正总吨/载重吨)达到0.485,2022年以来,大陆新接订单中绿色动力船舶占比约50%。在高寒高压的深海,电磁波达不到,卫星信号也达不到,是一个完全黑暗的“无人区”。针对这一挑战,央企正着力提升数据分析、智能化升级、模型模拟、海洋观测等方面的能力。“既要做海岸的文章,也要做海上的文章;既要做海面的文章,也要做海底的文章。”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叶聪对《国资报告》记者说,亟须推动海洋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是重中之重。据了解,2022年,中国船舶制造业的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占制造业总产值的近3%,在数字化方面,中国船舶产业的数字化程度约为10%,其智能制造的投入占比约为4%。由此可见,中国海洋船舶工业正推动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近年来,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造船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了中国船舶集团及其下属企业的共识并快速推进的重点工作。比如,在船舶设计环节,广船国际把标准化、减量化的生产设计理念应用到资源一体化平台的开发中,开发了安全环保智能管控平台,以实现对固废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满足“无废工厂”的信息化和数字化需求,实现精益化管理。截至目前,已将造船周期平均缩短30天,大幅降低了固废产生总量,实现碳减排1.3万吨。自2020年9月签约航运业区块链技术联盟GSBN服务协议以来,中远海运和合作伙伴通过开放的系统架构和优秀数据监管体系,为供应链物流提供可靠的数字化平台。2023年,中远海运集运旗下中远海运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申请采用IQAX eBL区块链电子提单应用于特色美加航线的提单无纸化流转,并成功操作电子提单传输至美国,实现了无纸化流转顺利闭环。据统计,海贸公司通过此举,实现了跨境正本提单邮寄成本下降近80%,减少了柜面交单,使周转资金占用率下降,为客户规避了滞港费产生的风险。蓝色粮仓,安全第一。海洋渔业的未来重点在于加快生产结构调整,变粗放型渔业为新型高效渔业、蓝色智慧粮仓。2023年7月19日,中国移动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5G智慧海洋发展研究报告》显示,5G智慧海洋产业生态圈初步形成,成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海洋渔业渔政领域,5G主要用于渔船管理、作业监管,赋能渔业渔政养殖捕捞—冷链运输—海产销售全生命周期流程。在山东,中国移动落地5G+海洋牧场应用,通过5G将海洋环境及鱼类养殖数据传送至海洋牧场分析平台,打造海洋数据监测、鱼类病害远程会诊、养殖全过程数据分析、自动化饲料投喂等5G应用,使海洋牧场养殖成活率超过98%,饲料浪费减少40%。

深化海洋服务 拥抱蓝海市场

建设海洋强国的核心要义是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从农耕文化走向海洋文化,国内消费者对海洋的感悟和认识往往从海上旅行开始。招商邮轮开创中国首个五星旗邮轮运营先河,开通“海上看湾区”项目,打造五星级现场邮轮港口,填补深圳邮轮旅游空白,为广东省海洋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中远海运旗下拥有一大批现代化邮轮,为旅客提供优质的邮轮旅游服务。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则将海洋旅游与港口建设相结合,积极推进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游艇租赁、海钓、潜水等服务。

走向蓝海:中央企业布局发力现代海洋产业

2007年,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码头建成通航。2012年,“南海之梦”号邮轮由中国第一家造船上市公司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建造完成,现由中旅集团旗下三沙南海梦之旅邮轮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和管理放眼南海,对于三沙的文旅服务业而言,海洋和地缘的不稳定性,以及海洋生态的保护,是其多年面对的外部挑战。相关从业者认为,精准环保和文旅之间的协同还需要提升。“邮轮最重要的就是规模效益,对于央企邮轮而言,要合力应对外资邮轮几百年来形成的商业壁垒。”中旅集团旗下三沙南海梦之旅邮轮有限公司董事、财务总监陈镜帆在采访中称,走向海洋强国的路上,央企在进行海洋产品创新的同时,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三沙邮轮不仅成为了三沙士兵的义务“交通站”“快递员”,还在邮轮上打造了海上移动博物馆,以便游客了解中国海洋的开发历史。海洋自然环境的风险大、不可预测的风险多,不仅给旅游服务业带来挑战,也使海洋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的难度加大,因此,急需“蓝色金融”的助力。“发展蓝色金融对中国来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原所长张承惠指出,蓝色金融需要政策支持,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也需要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工具的组合至关重要。在当前全球大力倡导温室气体减排、大陆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中国船舶租赁抓住相关可持续债券政策支持机遇,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模式,布局可持续发展金融业务,已陆续推出可持续发展贷款及蓝色债券等新型融资模式,于3月3日至6日成功发行了公司首单熊猫债券,该笔债券是中国境内全市场发行的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熊猫债,也是大中华区船厂系租赁公司在中国境内债务资本市场的首次亮相。近年来,中远海运财产保险自保有限公司在服务机制上寻求突破,建设起客户风险评估和减量机制、客户信息共享机制、船舶保险续保机制、大案理赔机制等一系列客户服务体系,引领航运自保走上规范化、标准化道路。“中远海运自保可以起到连接航运业和保险业的桥梁作用,能够通过共保、再保、业务合作和外包等多种方式促进航运业与保险业的深度合作,让航运业获得更高质量的保险服务。”中远海运自保有限公司航运保险部副总经理韦啸说。未来,人才也是蓝色金融发展的重中之重。“蓝色金融刚刚起步,相关人才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张承惠认为。值得注意的是,大陆海洋经济发展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均衡、海洋经济关联不协调、海洋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海洋经济潜力挖掘不显著等诸多难题。“比如,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海洋经济产出效率不高、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家底不清、海洋经济内生动力不足、抵抗外部冲击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山东财经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殷克东教授介绍道。下一步,如何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韩立民认为,一要提高海洋产业技术水平,二要推动海洋产业价值链升级,尽早掌握海洋产业国际价值链的主导权。具体包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塑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向海洋产业的研发、设计等技术密集型价值链环节渗透;通过自主品牌培育,分享销售环节利润;打造大型跨国海洋企业,培养其国际价值链整合能力,增强在海洋产业国际分工网络中的掌控力和影响力。同时,以地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为基础,优化海洋产业区域布局。“逐步打破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壁垒,建立一体化的区域市场,要注重以产业链、产品链为载体为特定区域布局海洋产业门类,打造海洋产业集群。”韩立民说。

走向蓝海:中央企业布局发力现代海洋产业
走向蓝海:中央企业布局发力现代海洋产业
走向蓝海:中央企业布局发力现代海洋产业
走向蓝海:中央企业布局发力现代海洋产业

左右滑动查看2023年第12期目录

将“国资报告”设为“星标”

走向蓝海:中央企业布局发力现代海洋产业

扫码进入小程序

阅读《国资报告》电子刊

走向蓝海:中央企业布局发力现代海洋产业
走向蓝海:中央企业布局发力现代海洋产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