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公望妙题“平阳黄汤”

平阳地处江南的温州,自古出好茶。《唐书·食货志》记载:“浙产茶十州五十五县,有永嘉、安固、横阳(即平阳)、乐城四县名。”北宋时期,全国设13个茶场,温州郡建茶场于平阳,设置专管茶叶机构,实施“禁榷法”,缴纳茶税,种茶、制茶技艺居全国领先水平。《宋史·食货下六》:“崇宁元年,俄定诸路措置茶事官置司……温州以平阳。”从元代中期到明代,平阳迎来茶业全盛时期。弘治《温州府志》:“茶,五县俱有之……平阳蔡家山所产者亦佳焉。”

黄公望妙题“平阳黄汤”

在平阳民间,至今流传着元代大画家、平阳人黄公望“妙题平阳黄汤”的故事。

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八月,七十九岁的黄公望从外地云游再次回到家乡平阳。一日,前仓绅士史伯璇登门拜访。伯璇从挎包中取出一罐茶递给黄公望,说道:这是家乡南雁荡山的茶,原是绿茶,过水路时不慎受潮闷黄变色了,却别具风味,涩味变轻,醇厚回甘。

黄公望妙题“平阳黄汤”

黄公望画像

伯璇开罐时香气浓郁,一股玉米清香直抵鼻腔;冲泡后汤色杏黄明亮,入口鲜爽、甘醇,回味无穷。黄公望连呼:好茶,好茶,好茶!伯璇恳请黄公望为此茶题名。公望稍作思考后说:不妨称“平阳黄汤”,如何?伯璇一听,觉得以地域和汤色命名,直白易记,直呼:“好名!”黄公望便提笔写下“平阳黄汤”。

后来,平阳的茶农、茶商在做茶时采取加温加湿的方法进行闷制,摸索出“闷黄”的制作工艺,生产出风味独特的平阳黄汤。

黄公望妙题“平阳黄汤”

清末民初,平阳黄汤闻名中外,达到巅峰。清康熙、乾隆年间,平阳黄汤被列为浙江的重要贡茶。史料显示,20世纪30年代,平阳黄汤每年有千余担运销京津沪等大城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平阳黄汤于民国时期停产,直至20世纪末才重出江湖。

黄公望一生嗜茶,尤其酷爱家乡的茶,在他的气功内丹术著作《纸舟先生全真直指》中提出“以茶入丹,以茶助静,以茶健体”三法。

黄公望妙题“平阳黄汤”

《富春山居图》(局部)

古稀之年的黄公望在富阳城东富春江北边的庙山坞结庐创作《富春山居图》,“阅三四载未得完备”。就是家乡的平阳黄汤,予以黄公绘就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的启发与灵感。

《富春山居图》以横幅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秀丽的山光水色。峰峦坡石随势起伏,山涧深处清泉飞泻。在群山环抱中,茅屋村舍参差其间,渔舟小桥错落有致,真可谓人随景迁、景随人移。此画集中体现了作者勾勒、皴擦、点染的高超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清初吴其贞推崇为“亘古第一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黄公望妙题“平阳黄汤”

《秋山招隐图》

在创作《富春山居图》期间,黄公望还画了一轴《秋山招隐图》。那天,他临窗远眺,焚香煮茗,兴致极高,在画上题了一首长诗,并附了一段跋文:

结茅离市廛,幽心幸有托。

开门尽松桧,到枕皆丘壑。

山色阴晴好,林光早晚各。

景故四时佳,于秋更勿略。

坐纶磻石竿,意岂在鱼跃。

行忘溪桥远,奚顾穿草屩。

兹癖吾济久,入来当不约。

莫似桃源渔,重寻路即错。

“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额曰小洞天。图之以招朴夫隐君同志。一峰老人黄公望画并题。”

人物介绍:

黄公望妙题“平阳黄汤”

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温州平阳人,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

  黄公望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传世。

来源:平阳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