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地處江南的溫州,自古出好茶。《唐書·食貨志》記載:“浙産茶十州五十五縣,有永嘉、安固、橫陽(即平陽)、樂城四縣名。”北宋時期,全國設13個茶場,溫州郡建茶場于平陽,設定專管茶葉機構,實施“禁榷法”,繳納茶稅,種茶、制茶技藝居全國領先水準。《宋史·食貨下六》:“崇甯元年,俄定諸路措置茶事官置司……溫州以平陽。”從元代中期到明代,平陽迎來茶業全盛時期。弘治《溫州府志》:“茶,五縣俱有之……平陽蔡家山所産者亦佳焉。”
在平陽民間,至今流傳着元代大畫家、平陽人黃公望“妙題平陽黃湯”的故事。
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八月,七十九歲的黃公望從外地雲遊再次回到家鄉平陽。一日,前倉紳士史伯璇登門拜訪。伯璇從挎包中取出一罐茶遞給黃公望,說道:這是家鄉南雁蕩山的茶,原是綠茶,過水路時不慎受潮悶黃變色了,卻别具風味,澀味變輕,醇厚回甘。
黃公望畫像
伯璇開罐時香氣濃郁,一股玉米清香直抵鼻腔;沖泡後湯色杏黃明亮,入口鮮爽、甘醇,回味無窮。黃公望連呼:好茶,好茶,好茶!伯璇懇請黃公望為此茶題名。公望稍作思考後說:不妨稱“平陽黃湯”,如何?伯璇一聽,覺得以地域和湯色命名,直白易記,直呼:“好名!”黃公望便提筆寫下“平陽黃湯”。
後來,平陽的茶農、茶商在做茶時采取加溫加濕的方法進行悶制,摸索出“悶黃”的制作工藝,生産出風味獨特的平陽黃湯。
清末民初,平陽黃湯聞名中外,達到巅峰。清康熙、乾隆年間,平陽黃湯被列為浙江的重要貢茶。史料顯示,20世紀30年代,平陽黃湯每年有千餘擔運銷京津滬等大城市。由于曆史的原因,平陽黃湯于民國時期停産,直至20世紀末才重出江湖。
黃公望一生嗜茶,尤其酷愛家鄉的茶,在他的氣功内丹術著作《紙舟先生全真直指》中提出“以茶入丹,以茶助靜,以茶健體”三法。
《富春山居圖》(局部)
古稀之年的黃公望在富陽城東富春江北邊的廟山塢結廬創作《富春山居圖》,“閱三四載未得完備”。就是家鄉的平陽黃湯,予以黃公繪就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圖》的啟發與靈感。
《富春山居圖》以橫幅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秀麗的山光水色。峰巒坡石随勢起伏,山澗深處清泉飛瀉。在群山環抱中,茅屋村舍參差其間,漁舟小橋錯落有緻,真可謂人随景遷、景随人移。此畫集中展現了作者勾勒、皴擦、點染的高超技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清初吳其貞推崇為“亘古第一畫”,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秋山招隐圖》
在創作《富春山居圖》期間,黃公望還畫了一軸《秋山招隐圖》。那天,他臨窗遠眺,焚香煮茗,興緻極高,在畫上題了一首長詩,并附了一段跋文:
結茅離市廛,幽心幸有托。
開門盡松桧,到枕皆丘壑。
山色陰晴好,林光早晚各。
景故四時佳,于秋更勿略。
坐綸磻石竿,意豈在魚躍。
行忘溪橋遠,奚顧穿草屩。
茲癖吾濟久,入來當不約。
莫似桃源漁,重尋路即錯。
“此富春山之别徑也,予向構一堂于其間,每春秋時焚香煮茗,遊焉息焉。當晨岚夕照,月戶雨窗,或登眺,或憑欄,不知身世在塵寰矣,額曰小洞天。圖之以招樸夫隐君同志。一峰老人黃公望畫并題。”
人物介紹:
黃公望(1269~1354),元代畫家。溫州平陽人,字子久,号一峰、大癡道人、井西老人等。曾做過小吏,因受累入獄,出獄後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50歲後始畫山水,師法趙孟頫、董源、巨然、荊浩、關仝、李成等,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
黃公望工書法,善詩詞、散曲,頗有成就,其畫注重師法造化,常攜帶紙筆描繪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勝景。以書法中的草籀筆法入畫,有水墨、淺绛兩種面貌,筆墨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
黃公望的繪畫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響極大,與吳鎮、倪瓒、王蒙合稱元四家。著《山水訣》,闡述畫理、畫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霁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溪山雨意圖》、《剡溪訪戴圖》、《富春大嶺圖》等傳世。
來源:平陽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