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人最大的误区:“有求必应”

作者:读者

美国有位心理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取悦病”的心理疾病,说的是生活中的“老好人”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老好人无法对别人说“不”,他们界限意识模糊,常常意识不到别人已经越界。

随之而来的是个性渐失、没有主见,最后变成一个“有求必应”的人。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性格懦弱,害怕拒绝别人,总是习惯用“有求必应”来换取信任和认同。

到头来,却落得吃力不讨好。

原来,一个人最大的误区,就是“有求必应”。

一个人最大的误区:“有求必应”

“有求必应”,是最廉价的善良

有时候,“有求必应”并非人际关系的良好互动,而是最廉价的善良。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为了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将自己的姿态摆得很低,反而遭人轻视、嫌弃;

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不停地压榨自己,却得不到别人丝毫感激。

这样的人活得特别累,他们时常感到身心疲惫、举步维艰,最终陷入乱糟糟的生活怪圈。

电视剧《命中注定我爱你》里的陈欣怡让人印象深刻。

陈欣怡是大家眼中公认的便利贴女孩。

因为她为人处事没有边界、不懂拒绝,所以逐渐沦落为职场中的免费劳动力,大家理所当然把杂活都交给她做。

上班时,有同事要她帮忙打印;有同事要她帮忙冲咖啡;还有的同事要她帮忙加班。

她对所有人“有求必应”,办公桌前贴满了各种待办事项。

琐事堆满案头,每天忙得像个陀螺。

然而,如此的付出依旧会受到同事的埋怨,于是她还要点头哈腰赔着笑脸说抱歉。

陈欣怡就这样陷入这种不对等的关系里,潜意识不想让别人失望,所以只能不停地压榨自己。

可是一味地讨好别人,往往会让自己受委屈,因为,免费意味着廉价。

心理学家说:“‘取悦病’的根源在于想取悦所有人,却唯独不重视自己。”

电视剧《三十而已》里有句台词:“一个不知道拒绝的人,你所有的接受都是廉价的。”

毕竟,在成年人的世界,谁会尊重一个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人呢?

人生在世,不是每一种关系都值得我们维护,不是每一种声音都值得我们倾听。

因此,不要让你的无私,助长别人的自私。

不要让“有求必应”,变成最廉价的善良。

有人说:“在意别人看法时,世界的中心在他处;专注自己的想法时,世界的中心才是自己。”

一个人想要获得长久且良好的人际关系,靠的是相互尊重和换位思考,不是毫无底线的忍气吞声。

唯有提升自己的认知,不再轻易被外界干扰,不再陷入廉价的讨好,才能逃离“有求必应”的枷锁。

一个人最大的误区:“有求必应”

来源:视觉中国

一个人最大的误区:“有求必应”

愚者有求必应,智者敢于说“不”

“有求必应”的人在人际关系里吃尽苦头,在亲情关系里似乎也被一张看不见的大网牢牢困住。

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

女孩小圆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从小父母就在她耳边灌输女孩读书无用论、做姐姐的就应该帮扶弟弟的思想。

为此,她早早辍学步入社会,打工赚钱。

在父母的要求下,小圆赚来的钱除了生活费,其余都要上交给家里。

而弟弟学习成绩很差,辍学后,因为有姐姐兜底,变得游手好闲。

后来,小圆结婚了,可父母依旧不知收敛。

最终,小圆在母亲的要求下,背着丈夫将两人辛苦攒的钱给弟弟买了婚房。

丈夫一怒之下跟她离了婚,此时父母却以“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为由不肯收留她。

小圆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为家人付出了全部,到头来却只能流落街头。

其实,正是小圆的有求必应,才养成了家人的理所当然。

与之相比,电视剧《欢乐颂》里的朱哲堪称人间清醒。

朱哲16岁就外出打工供弟弟和妹妹上学。

可家人只知索取,从不感恩。

后来,母亲想让朱哲给大学毕业的弟弟买房,朱哲果断拒绝。

弟弟怒斥她六亲不认,不管家人死活,而朱哲表示,自己为了养家放弃学业、失去前途,供弟妹上完大学已经仁至义尽,以后不会再给他们一分钱了。

越是愚蠢的人,才越想通过“有求必应”维系亲情,以此来得到家人的肯定。

可越这样,越被命运裹挟着,掉入任人摆布的陷阱。

冯唐说:“敢于做自己,敢于表达自己,才能在这纷乱的世界,站稳自己的位置,活出自己的格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真正睿智的人,明是非、有原则,有果断拒绝别人的力量,更能洞察世间的真相,冲破世俗偏见编织的网。

一个人最大的误区:“有求必应”

来源:视觉中国

一个人最大的误区:“有求必应”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村上春树说:“不要太乖,不想做的事可以拒绝,不喜欢的话假装没听见,你的人生不是用来讨好所有人,而是善待自己。”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下面3个小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1.设立明确底线

生活中,有些人不敢拒绝别人的要求,总是忍气吞声地硬撑,最后让自己陷入力不能及的窘境。

网上有句很扎心的话: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取决于我们自己。

太心软、太容易妥协,往往只会让对方变本加厉,让自己被人拿捏。

与其卑微地讨好别人,不如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底线。

正如冯骥才所说:“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相处有度,过线则危,只有表明自己的底线,才能让双方都保有一份体面。

2.拒绝道德绑架

你是否遇见过这样的情况:

“反正你顺路,以后上下班就蹭你的车了。”“反正你家富裕,就多帮帮家里人吧!”

这些心安理得要求你的人,便是所谓的“道德绑架”,只要你稍有拒绝,便立刻会遭到对方的“口诛笔伐”。

此时讲道理只会激起他们的愤怒,我们可以想一些既巧妙又高效的方式来拒绝。

比如:别人强硬的要求你去做某件事,否则就要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

你可以先答应下来,并趁机跟对方诉说自己的困难,要求对方帮自己一个更大的忙。

如果对方拒绝,你就能反过来去谴责对方了。

当别人发现从你这儿占不到便宜,甚至还要付出更多,便会知难而退。

拒绝道德绑架,把对方抛给你的难题再抛回去,反而能成功破局。

3.提升认知,做明智的决定

心理学上有个经典理论:个人构念论。

意思是当一个人的认知较低时,思维就会趋向单一,缺乏弹性,不易在生活中做出有利的决策。

而提升认知是摆脱烂人最好的方式。

主动学习,深入思考,从多重视角看问题,才有可能改变人生的走势。

提升认知可以让我们摆脱肤浅、固执,看清问题的本质,从而做出最明智的决定。

一个人最大的误区:“有求必应”

来源:视觉中国

一个人最大的误区:“有求必应”

朗达·拜恩说:“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

正因为有求必应的人把姿态摆得太低,才吸引爱占便宜的人来利用、支配自己。

与其盲目追求别人的认可,为别人的欲望买单,不如把时间用来提升自己。

不再为不值得的关系卑躬屈膝,不再为别人的眼光质疑自己。

人人生而平等,学会拒绝,才能活得不纠结。

余生,远离消耗你的人,才能迎来人生的转机。

一个人最大的误区:“有求必应”

作者:蓝精灵,遇见更通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