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药都药市文化|南国神草金不换 三七古道走马帮

药都药市文化|南国神草金不换 三七古道走马帮

编者按:药市是在中药材集散地定期举办的交易集市。唐代后期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一些大型药市。在各种时空条件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下,大型药市所在的集镇聚落有的成为闻名遐迩的药都,有的则与药都之名失之交臂。本系列文稿对几个较早形成并有地域特点的药市和四个公认的药都,从文化视角做概观式的扫视。

南国神草金不换

三七古道走马帮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是云南通往华南沿海地区和中国通往越南、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文山州几百年来渐次形成的零散状态的药材交易集市,在文山三七、砂仁、草果、铁皮石斛、金钗石斛等道地药材的交易、集散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草医摆摊到药农坐摊

文山州蕴藏着丰富的药物资源,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悠久的历史。由于文山州原住民没有留下传世的历史文本,因此目前找不到有关药材交易集市起源的文字记载。文山州所辖各市县,明代分别隶属临安府、广南府,清代分别隶属开化府、广南府、广西府维摩州。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由开化府知府汤大宾主持纂修的《开化府志》是该地域的第一部综合性史志著作。因此,明代以前的药材集市状况只能借助一些相关文献做大致的推断。

南北朝时期北齐名医徐之才(492—572年)在《药对·叙》中有云:“古之善为医者,皆自采药,审其体性所主,取其时节早晚,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势已歇。”在医、药没有明确分工的古代,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家传、师承途径成长起来的民间草医,同样是既采药又看病。现代版《文山县志》认为,从古至今,草医都是看病兼售药,病家诊费药费一起交付,或者包医治愈总付费用,药材通常自采自售,赶街时则设摊看病售药。

11世纪50年代即宋仁宗皇祐年间,滇东南地区的哈尼族首领龙海基因为协助狄青部将杨文广平叛有功,得到朝廷“世领六诏山区”的奖励。此后,东部沿海和中原地区的铁制农具和铸造技术传入包含文山在内的六诏山区,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陆续形成定期举办的集市——草皮街或草坝街。研究者由此推测,文山一带在宋代出现集市以后,因民族草医赶街时为人看病,而将药材带进了草皮街集市。当药材的经济价值被人们所认识,一部分山民通过各种途径掌握了辨别、采收药材的知识之后,上山采药者和集市卖药者逐渐多起来了。

文山州所辖各市县都先后出现了多个草皮街集市,相邻村镇举办集市的街日(街子天)通常按一定的间隔日期循序排开。草医每天出现在不同的集市,成为一定地域内的“走街医”。后来的一些卖药者也每天循集市而迁移售药地点,成为以售药为主业的“走街药商”。

在草皮街集市上进行交易售卖的物品多种多样,药材交易作为其中的一个大类,后来在集市上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有少数集市演变成为以药材交易为主的药市,如文山恒丰药市(原佛寿街集市的一部分)、丘北县锦屏药市都是当地药材流量最大的中草药交易市场。马关县、麻栗坡县与越南相邻,两国边民肩挑、马驮各种商品出入国境,以赶街的方式相互通商。几百年来,形成了都龙等多个边民互市点。每个街日,入境的越南边民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交易商品中包含品种繁多的应季中药材。药材交易成为边民互市的一大特色。

药都药市文化|南国神草金不换 三七古道走马帮

云南省文山州山水田野风光

来到集市上参与药材交易的摊贩,以当地药农为主体,有民族草医,还有少数长期经营药材生意的药商。据研究者调查,苗族药农占摊贩的比例高达七成以上。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推动药业发展、保护药材资源,文山州药市上出现了中药研究人员和老药工的身影。他们展出药材图片、标本和栽在花盆里的药用植物,讲解药材种植、采收、加工技术,药材集市成为传播中药材知识的现场教学场所。

三七:南国神草“金不换”

文山州所辖一市七县,都位于地球北半球热带与温带的交界线——北回归线上。这里特有的地形、地貌、土壤和低纬度高原气候,特别适合三七的生长发育。三七与人参、西洋参同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起源于2500万年前的第三纪古热带中国西南山区,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三七喜阴而畏冷寒,喜暖而忌强光,喜湿而怕积水,只有在文山一带长势最好。经过几个世纪的艰苦探索和辛勤培育,文山三七在21世纪初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中药材,文山州成为享誉世界的“三七之乡”。

原生三七的分布地域比较狭窄,仅为云南与广西的交界处。这里,由于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很少,因而至今尚未发现宋代以前有关三七的记录文字。明代初年,成书于1378年的《仙传外科秘方》(杨清叟撰著)一书介绍“飞龙夺命丹”,其成分中列有三七。这是“三七”之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文献中。成书年份不晚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世俗小说《金瓶梅》,第六十二回曾说到治疗妇科疾病的三七药:“广南镇守带的那三七药,……不拘妇女甚崩漏之疾,用酒调五分末儿,吃下去即止。”这表明,明代后期在内陆某些地区已经有不少人知晓文山三七的止血作用。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于1578年撰成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第一次让世人对南国神草“金不换”——三七有了全面的了解。据传,在撰著《本草纲目》期间,广南府的两位军官千里迢迢将一些三七药材送到湖北蕲春,请名闻遐迩的李时珍予以鉴别。李时珍以前没有机会接触三七,为了验证其外用药效,特意在自己的手臂上划出一道伤口,然后涂敷三七粉末,结果伤口很快就愈合了。李时珍依据当时所获得的资料和自己的研究,在《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中对三七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

在野生三七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下,云南文山一带的药农开始进行三七的人工栽培试验,获得成功。清代道光年间担任云南巡抚的吴其濬(1789—1847年)在《植物名实图考》一书卷之八中,最早对三七的人工栽培做了确切记述:“余在滇时,以书询广南守,答云:三茎七叶,畏日恶雨,土司利之,亦勤培植,……盖皆种生,非野卉也。”

药都药市文化|南国神草金不换 三七古道走马帮

文山州三七人工种植园

随着人工种植面积的扩大,三七不仅成为草皮街集市交易的主角,“不见三七不成市”,而且成为美味佳肴的配料,进入餐馆和寻常百姓家。当地民间流行使用三七炖肉、炖鸡、泡酒和生食的习俗。土陶汽锅加少量三七炖煮土鸡——三七汽锅鸡,成为一道声名远播的名菜。清代初中期以后,三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乾隆年间《开化府志》载曰:“开化三七,在市出售,畅销全国。”

行走在三七古道上的马帮

三七等文山地产药材,外销的最大制约因素是运输。清代乾隆年间《开化府志》记载,文山三七在当时主要有三条销售渠道:一是在开化府、广南府的本地集市上销售;二是向西运往蒙自、昆明等地销售;三是向东经过广西思恩府(今百色市)中转,沿水路进入岭南,在长江以南和中原地区销售。文山向西和向东运输药材等物资,很多路段没有行车的道路,只能依靠马帮来驮运。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按民间规约组织起来运输民众需要的生活物资。

药都药市文化|南国神草金不换 三七古道走马帮

马帮(绘画)

21世纪初,文山县柳井彝族乡马边塘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拆除一栋颓败的老房子,在墙洞里发现一本已被烟气熏黑的布面账簿。其主人是出身民间中医世家的任树伯,账簿记录了他几次带领马帮运输、售卖三七药材的经历。

1907年,任树柏首次组建马帮,带领赶马人和13匹骡马,从文山县柳井乡出发,驮运约半吨文山三七向中越边境进发。有些路段是遍布荆棘、无人走过的原始密林,马帮一路上风餐露宿,遇山爬坡,过溪蹚水,冒着遭遇猛兽攻击、土匪截路的风险,经受断粮挨饿、蚊虫叮咬、疾病缠身等种种磨难,将药材运到红河畔的河口县。过口岸后,进入越南境内,马帮依然要走数百公里崎岖蜿蜒的山路。进入城市之前,任树柏留下几个赶马人,租住在越南农村喂养骡马,然后雇佣马车经河内将药材运到海防港码头。最后一段,任树柏和随行的几个人将药材装上轮船,穿过琼州海峡,到达目的地香港。任树柏运到香港的文山三七大受欢迎,很快便销售一空,卖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好价钱。

药都药市文化|南国神草金不换 三七古道走马帮

马帮(雕塑)

1910年3月,滇越铁路全线通车后,任树柏和助手首先带领马帮将文山三七驮运到河口县老范寨火车站,装上火车,沿滇越铁路转运到越南海防港,然后再装上轮船,运往香港。其中有些三七经香港药材商之手,转卖到东南亚等地。任树柏等从文山出发经越南到香港,再从香港经越南返回文山,一来一回,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左右。这条集马帮、火车、轮船于一体,以马帮为前导、起点在文山县、中转站在越南、终点在香港的文山三七外贸通道,一直延续到1940年9月日军占领越南前夕。今天的文山人,将这条记录着冒险精神、励志故事的“商道”,同滇西的“茶马古道”相比类,将其称为滇东南的“三七古道”。

作者介绍

药都药市文化|南国神草金不换 三七古道走马帮

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

1961-1966年就读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1981-1982年就读于中共中央党校自然辩证法研究班。1999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79年以来,从事自然辩证法、科学学、思维科学、创造学、普通管理学、城市科学、领导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截至2022年年底,共发表学术论文、译文320余篇,出版《科学方法辞典》《论科学学科与教育》《社会科学交叉科学学科辞典》《管理科学学科演进论》《交叉科学结构论》《科学学科学引论》等10余部专著、工具书、教科书。

从2017年7月开始,同老中医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力图从科学学科的视角解析中医药、中医药学,探讨中医药领域的某些文化现象。

编辑:佩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