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藥都藥市文化|南國神草金不換 三七古道走馬幫

作者:探秘中醫藥
藥都藥市文化|南國神草金不換 三七古道走馬幫

編者按:藥市是在中藥材集散地定期舉辦的交易集市。唐代後期以來,全國各地陸續出現了一些大型藥市。在各種時空條件和社會環境的綜合作用下,大型藥市所在的集鎮聚落有的成為聞名遐迩的藥都,有的則與藥都之名失之交臂。本系列文稿對幾個較早形成并有地域特點的藥市和四個公認的藥都,從文化視角做概觀式的掃視。

南國神草金不換

三七古道走馬幫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地處雲貴高原東南部,是雲南通往華南沿海地區和中國通往越南、東南亞的重要通道。文山州幾百年來漸次形成的零散狀态的藥材交易集市,在文山三七、砂仁、草果、鐵皮石斛、金钗石斛等道地藥材的交易、集散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草醫擺攤到藥農坐攤

文山州蘊藏着豐富的藥物資源,藥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有悠久的曆史。由于文山州原住民沒有留下傳世的曆史文本,是以目前找不到有關藥材交易集市起源的文字記載。文山州所轄各市縣,明代分别隸屬臨安府、廣南府,清代分别隸屬開化府、廣南府、廣西府維摩州。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由開化府知府湯大賓主持纂修的《開化府志》是該地域的第一部綜合性史志著作。是以,明代以前的藥材集市狀況隻能借助一些相關文獻做大緻的推斷。

南北朝時期北齊名醫徐之才(492—572年)在《藥對·叙》中有雲:“古之善為醫者,皆自采藥,審其體性所主,取其時節早晚,早則藥勢未成,晚則盛勢已歇。”在醫、藥沒有明确分工的古代,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家傳、師承途徑成長起來的民間草醫,同樣是既采藥又看病。現代版《文山縣志》認為,從古至今,草醫都是看病兼售藥,病家診費藥費一起傳遞,或者包醫治愈總付費用,藥材通常自采自售,趕街時則設攤看病售藥。

11世紀50年代即宋仁宗皇祐年間,滇東南地區的哈尼族首領龍海基因為協助狄青部将楊文廣平叛有功,得到朝廷“世領六诏山區”的獎勵。此後,東部沿海和中原地區的鐵制農具和鑄造技術傳入包含文山在内的六诏山區,在生産力提高的基礎上陸續形成定期舉辦的集市——草皮街或草壩街。研究者由此推測,文山一帶在宋代出現集市以後,因民族草醫趕街時為人看病,而将藥材帶進了草皮街集市。當藥材的經濟價值被人們所認識,一部分山民通過各種途徑掌握了辨識、采收藥材的知識之後,上山采藥者和集市賣藥者逐漸多起來了。

文山州所轄各市縣都先後出現了多個草皮街集市,相鄰村鎮舉辦集市的街日(街子天)通常按一定的間隔日期循序排開。草醫每天出現在不同的集市,成為一定地域内的“走街醫”。後來的一些賣藥者也每天循集市而遷移售藥地點,成為以售藥為主業的“走街藥商”。

在草皮街集市上進行交易售賣的物品多種多樣,藥材交易作為其中的一個大類,後來在集市上形成相對集中的區域。有少數集市演變成為以藥材交易為主的藥市,如文山恒豐藥市(原佛壽街集市的一部分)、丘北縣錦屏藥市都是當地藥材流量最大的中草藥交易市場。馬關縣、麻栗坡縣與越南相鄰,兩國邊民肩挑、馬馱各種商品出入國境,以趕街的方式互相通商。幾百年來,形成了都龍等多個邊民互市點。每個街日,入境的越南邊民少則幾百人,多則上千人。交易商品中包含品種繁多的應季中藥材。藥材交易成為邊民互市的一大特色。

藥都藥市文化|南國神草金不換 三七古道走馬幫

雲南省文山州山水田野風光

來到集市上參與藥材交易的攤販,以當地藥農為主體,有民族草醫,還有少數長期經營藥材生意的藥商。據研究者調查,苗族藥農占攤販的比例高達七成以上。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推動藥業發展、保護藥材資源,文山州藥市上出現了中藥研究人員和老藥工的身影。他們展出藥材圖檔、标本和栽在花盆裡的藥用植物,講解藥材種植、采收、加工技術,藥材集市成為傳播中藥材知識的現場教學場所。

三七:南國神草“金不換”

文山州所轄一市七縣,都位于地球北半球熱帶與溫帶的交界線——北回歸線上。這裡特有的地形、地貌、土壤和低緯度高原氣候,特别适合三七的生長發育。三七與人參、西洋參同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起源于2500萬年前的第三紀古熱帶中國西南山區,是中國的特有物種。三七喜陰而畏冷寒,喜暖而忌強光,喜濕而怕積水,隻有在文山一帶長勢最好。經過幾個世紀的艱苦探索和辛勤培育,文山三七在21世紀初成為第一個獲得國家原産地域産品保護(國家地理标志産品保護)的中藥材,文山州成為享譽世界的“三七之鄉”。

原生三七的分布地域比較狹窄,僅為雲南與廣西的交界處。這裡,由于交通不便,與外界交流很少,因而至今尚未發現宋代以前有關三七的記錄文字。明代初年,成書于1378年的《仙傳外科秘方》(楊清叟撰著)一書介紹“飛龍奪命丹”,其成分中列有三七。這是“三七”之名第一次出現在中國文獻中。成書年份不晚于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年)的世俗小說《金瓶梅》,第六十二回曾說到治療婦科疾病的三七藥:“廣南鎮守帶的那三七藥,……不拘婦女甚崩漏之疾,用酒調五分末兒,吃下去即止。”這表明,明代後期在内陸某些地區已經有不少人知曉文山三七的止血作用。

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于1578年撰成的醫藥學巨著《本草綱目》,第一次讓世人對南國神草“金不換”——三七有了全面的了解。據傳,在撰著《本草綱目》期間,廣南府的兩位軍官千裡迢迢将一些三七藥材送到湖北蕲春,請名聞遐迩的李時珍予以鑒别。李時珍以前沒有機會接觸三七,為了驗證其外用藥效,特意在自己的手臂上劃出一道傷口,然後塗敷三七粉末,結果傷口很快就愈合了。李時珍依據當時所獲得的資料和自己的研究,在《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二卷》中對三七做了比較詳盡的介紹:“〔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傷跌撲杖瘡血出不止者,嚼爛塗,或為末摻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水不止,産後惡血不下,血運血痛,赤目癰腫,虎咬蛇傷諸病。”“此藥近時始出,南人軍中用為金瘡要藥,雲有奇功。”

在野生三七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的情況下,雲南文山一帶的藥農開始進行三七的人工栽培試驗,獲得成功。清代道光年間擔任雲南巡撫的吳其濬(1789—1847年)在《植物名實圖考》一書卷之八中,最早對三七的人工栽培做了确切記述:“餘在滇時,以書詢廣南守,答雲:三莖七葉,畏日惡雨,土司利之,亦勤培植,……蓋皆種生,非野卉也。”

藥都藥市文化|南國神草金不換 三七古道走馬幫

文山州三七人工種植園

随着人工種植面積的擴大,三七不僅成為草皮街集市交易的主角,“不見三七不成市”,而且成為美味佳肴的配料,進入餐館和尋常百姓家。當地民間流行使用三七炖肉、炖雞、泡酒和生食的習俗。土陶汽鍋加少量三七炖煮土雞——三七汽鍋雞,成為一道聲名遠播的名菜。清代國中期以後,三七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越來越高。乾隆年間《開化府志》載曰:“開化三七,在市出售,暢銷全國。”

行走在三七古道上的馬幫

三七等文山地産藥材,外銷的最大制約因素是運輸。清代乾隆年間《開化府志》記載,文山三七在當時主要有三條銷售管道:一是在開化府、廣南府的本地集市上銷售;二是向西運往蒙自、昆明等地銷售;三是向東經過廣西思恩府(今百色市)中轉,沿水路進入嶺南,在長江以南和中原地區銷售。文山向西和向東運輸藥材等物資,很多路段沒有行車的道路,隻能依靠馬幫來馱運。馬幫是大西南地區特有的一種交通運輸方式,一群趕馬人及其騾馬隊按民間規約組織起來運輸群眾需要的生活物資。

藥都藥市文化|南國神草金不換 三七古道走馬幫

馬幫(繪畫)

21世紀初,文山縣柳井彜族鄉馬邊塘村進行新農村建設,拆除一棟頹敗的老房子,在牆洞裡發現一本已被煙氣熏黑的布面賬簿。其主人是出身民間中醫世家的任樹伯,賬簿記錄了他幾次帶領馬幫運輸、售賣三七藥材的經曆。

1907年,任樹柏首次組建馬幫,帶領趕馬人和13匹騾馬,從文山縣柳井鄉出發,馱運約半噸文山三七向中越邊境進發。有些路段是遍布荊棘、無人走過的原始密林,馬幫一路上風餐露宿,遇山爬坡,過溪蹚水,冒着遭遇猛獸攻擊、土匪截路的風險,經受斷糧挨餓、蚊蟲叮咬、疾病纏身等種種磨難,将藥材運到紅河畔的河口縣。過口岸後,進入越南境内,馬幫依然要走數百公裡崎岖蜿蜒的山路。進入城市之前,任樹柏留下幾個趕馬人,租住在越南農村喂養騾馬,然後雇傭馬車經河内将藥材運到海防港碼頭。最後一段,任樹柏和随行的幾個人将藥材裝上輪船,穿過瓊州海峽,到達目的地香港。任樹柏運到香港的文山三七大受歡迎,很快便銷售一空,賣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好價錢。

藥都藥市文化|南國神草金不換 三七古道走馬幫

馬幫(雕塑)

1910年3月,滇越鐵路全線通車後,任樹柏和助手首先帶領馬幫将文山三七馱運到河口縣老範寨火車站,裝上火車,沿滇越鐵路轉運到越南海防港,然後再裝上輪船,運往香港。其中有些三七經香港藥材商之手,轉賣到東南亞等地。任樹柏等從文山出發經越南到香港,再從香港經越南傳回文山,一來一回,少則三個月,多則半年左右。這條集馬幫、火車、輪船于一體,以馬幫為前導、起點在文山縣、中轉站在越南、終點在香港的文山三七外貿通道,一直延續到1940年9月日軍占領越南前夕。今天的文山人,将這條記錄着冒險精神、勵志故事的“商道”,同滇西的“茶馬古道”相比類,将其稱為滇東南的“三七古道”。

作者介紹

藥都藥市文化|南國神草金不換 三七古道走馬幫

王續琨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

1961-1966年就讀于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船舶設計與制造專業,1981-1982年就讀于中共中央黨校自然辯證法研究班。1999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79年以來,從事自然辯證法、科學學、思維科學、創造學、普通管理學、城市科學、上司科學等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截至2022年年底,共發表學術論文、譯文320餘篇,出版《科學方法辭典》《論科學學科與教育》《社會科學交叉科學學科辭典》《管理科學學科演進論》《交叉科學結構論》《科學學科學引論》等10餘部專著、工具書、教科書。

從2017年7月開始,同老中醫合作開展跨學科研究,力圖從科學學科的視角解析中醫藥、中醫藥學,探讨中醫藥領域的某些文化現象。

編輯:佩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