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借权谋术,“彻底废掉”一个人!只需“三步”

所谓彻底废掉一个人,是指结构性地摧毁一个人,不仅使其丧失主动性,更使其绝无反攻的可能,并最终使其进入到一种“伪自足”的状态。

而这种摧毁意志,又构建起预设意志的方式,一如权谋术,讲究的是迎合式的攻心,压迫式的诛心,最终达到对个体意志的操控,从而建立起按群体分类的结构模型,即操控者结构和被操控者结构的平行模式。

一旦这种平行模式建构完成,也就意味着利益结构和决策结构,进入到了一种最大化集中的模式。平行,意味着互不干扰,而这种利益和决策的互不干扰,是建立在“彻底废掉”的前提之下的。

以此种权谋术的逻辑而言,要彻底废掉一个人,实际上也不过三步。

借权谋术,“彻底废掉”一个人!只需“三步”

01

第一步:孤立策略。

孤立策略,即以空间、群体要素等为介质,把个体排除出某种组织形式,或者存在形式。

说到底,孤立策略,就是要让个体陷入到一种物理性的孤立无援状态。物理性的孤立,是最直接的切断个体与环境的手段之一,当然也是最直观的孤立方式,从而对个体形成强大的压力。

因为直观,因此,必然形成环境式的围观效果。而围观的情绪,越是以“看客”姿态出现,或者“落井下石”姿态出现的,那么,仅就这种“围观”,就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尊,以及对人的起码的信任和种族认同。

但是,也正是这种粗暴的孤立,也往往容易激起激烈的对抗情绪。因为,这种策略,只是借助了匮乏群体释放的恶意,而没有对个体达成意志的摧毁。因此,孤立策略,在权谋术中,也属于比较低层次的术法手段。

借权谋术,“彻底废掉”一个人!只需“三步”

02

第二步:参与设计。

所谓参与设计,即根据个体的属性,或者说需要个体进入到什么样的状态的需求,量身定制某种参与路径。

参与,即个体实现群体属性的手段。个体只有通过对各种可能的群体事务的参与,才能获得角色感,获得某种程度的社会化认可。也就是,参与,是个体实现从纯粹的个体,向群体的个体转变的必要路径。

从权谋术的角度讲,粗暴地剥夺其参与的路径,一定会遭到反抗。而通过对参与路径的有意设计,则是上策。

上乘的参与设计,一般都解决了三个问题:

一是解决了公平问题,就是谁都有参与的路径。

二是以不同的路径设计,容纳不同的个体。也就是个体的习性,决定了个体大概率会自动向哪种路径,投怀送抱。既然是主动投怀送抱,那就会甘之如饴。

三是不同的路径,基本不会有交集,也就是遵行平行结构模式。

这三个问题以解决,那么,个体也就进入到了自以为是自己选择,自己热爱的世界,也就是处于自身匮乏,而建构起来的虚幻的体验世界。于是,进入伪自足的个体,将再无可能看到那个平行世界的真实模样,也再无能力去突破那个平行结构。

借权谋术,“彻底废掉”一个人!只需“三步”

03

第三步:信息分化。

而要持续稳固那个平行结构模式,就必须进入到信息分化的策略中。

所谓信息分化,即不同结构中的个体,接收到信息,将会呈现巨大差异。或者说,是进入近乎迥异的价值观塑造机制之中。

一如我们现在所说的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之别,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别,本质上都是把个体划分到了不同的信息领域。而这种“划分”的前提是,对既定路径中的个体,采用了不同的功能性筛选。

一般,通识教育下的个体,往往具备了较全面的判断力素养和人文素养,注重的是对个体意志的培养和人格发展的健全。而职业教育,则是根据经济市场的需求,快速提供精准劳动力的模式。

而精英教育,则是侧重决策,侧重分析和全局思维,大多数是预先设计好的,为了某种结构而专门培养的接班人。大众教育,则更多的是接近职业教育。

信息分化,当然不仅仅在于教育领域的分化,其实更多的是渗透到大众生活中的体验取向。当个体被琐碎的日常体验所捕获,那么,个体就进入到了不断重复的琐碎日常之中。

重复,意味着无意义。无意义,即无价值。

而作为媒介的媒体,如果进入到无孔不入,而又不断制造景观式参照物的时候,个体实际上就沦为了媒介的市场。

也即,个体以媒介制造的参照物为参照物,并以此为奋斗目标,或者说,以此为日常自我的确证,那么,个体就彻底成为了被媒介操控的日常体验的载体而已。

此时,个体所有的日常体验,都是来自于媒介提供的参照物,而不是个体自我探究和获得的日常体验,即进入到了一种“伪现实”之中。于是,个体被真实地架空了。

借权谋术,“彻底废掉”一个人!只需“三步”

04

从权谋术的层面讲,如果孤立策略,是压迫式的诛心,那么,路径设计,则是进入到迎合式的攻心。一旦攻心达成,便进入平行结构,且其中规避了对抗因子,即所谓“上兵伐谋”。

而信息分化,则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攻心成果,使之进入到习性建构层面。

而习性建构,则属于权谋术中,迄今为止,巅峰式的诛心之术。

彻底废掉一个人,不是禁锢、摧毁其肉体,而是对其意志的悄然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