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边。
向阳推开牧云茶舍的窗户,甜甜的海风随着三月的阳光扑面而来。一家人在美丽的洱海边生活多年,沉醉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沐浴着阳光和风雨,陪伴孩子在甜甜的睡梦中一天天长大。向阳的脸上露出微笑,他于2011年在大理经营民宿客栈,努力打拼了十多年,不仅收获了爱情,也抚育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向阳出生于1992年,是土生土长的新津人,2009—2011年在上海某部队服役,退伍后在大理承包了350亩茶园,专注生态红茶种植,一步步成长为国家高级茶艺师、国家一级制茶师。可是今天,女儿到了读书的年龄,肯定要回新津。向阳在云南也密切关注着新津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近年引进了优质教育资源,一大批好校名校就在家门口。向阳非常清楚,新津的教育资源是大理没法比的,女儿的学习教育必须在新津。另外,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了,也促使他尽快返乡。
三兄弟同心,复制大理风光
回新津,干什么?这个念头一直在向阳的头脑里面盘旋。他清楚,新津这几年在乡村振兴、扶贫奔康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天府农博园积极探索“数字农博+乡村振兴”模式,一步步把农业经济做大做强,让乡村逐渐“活”起来。向阳决定,回乡后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
回乡创业,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把乡村旅游和茶文化融合发展。向阳的想法与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张庆不谋而合,张庆比他大一岁,也是新津人,致力于乡村环境改造及环保工作,两人是初中同学,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另外,向阳在上海的战友罗瑞云也是一位铁杆合伙人,他住在温江,是一名书法教师,其妻子张雪是一名茶艺师,受妻子影响,罗瑞云也热爱茶文化。
为了寻找一处心仪的小院子,开启三兄弟的梦想之旅,向阳和张庆不仅跑遍了新津的旮旯角落,还找朋友、中介问了个遍,可就是不凑巧,没有合适的地方。“我们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只想做个有点特色的农家院子,方便大家晒太阳。因为在大理十多年,生活习惯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向阳走遍新津寻找院子,找得精疲力尽,有点打退堂鼓了。
其实人生往往就是这样: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2023年5月的一天,向阳和几个伙伴去安西镇吃鱼头火锅,路过新漕村,偶然看到这处民房:院落非常破旧,坐落在稻田中央,掩映着大片竹林,一扇红色的大铁门把院子牢牢锁起来。向阳眼前一亮!立刻断定这里没有人住,可以租下来。他知道,安西镇民风淳朴、田园风光怡人,近几年旅游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更坚定在这里投资发展的决心。
在当地村委会相关负责人的帮助下,向阳、张庆、罗瑞云很快和房东取得了联系,顺利把院子租下来。三兄弟雄心万丈,立刻实施计划,但是工人师傅第一天进场,一大瓢冷水就给他们兜头泼了下来:屋顶腐朽,房梁、檩条等主要构建完全不能使用,要全部更换,预算将大大超支。三兄弟只有硬着头皮上,亲自充当起木工、泥工、瓦匠,夜以继日足足干了3个月,把主要精力都消耗在这处小院子当中。
2023年8月,“半亩·伴茶”小院在大家的期待中揭开了美丽的面纱,庭院雅致,曲径通幽,种植的半亩新茶给小院带来几分闲适和飘逸。罗瑞云也利用自己的书法特长,把院子装点得颇有文化气息。三兄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辛勤劳动总算是有了收获,精心打磨后的小院占地1.5亩,建筑面积350平方米。这个团队终于将残破的院落改造成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诗意小院,完全可以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和潇洒。这里虽然没有苍山洱海的山光水色,一派田园风光也是别处无法比拟的,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完全可以找到大理的感觉。
弘扬茶文化,打造乡村旅游
“半亩·伴茶”小院既有时尚的浪漫气息,又有古典韵致。来过的客人都有一致的感受,这里具有乡村的纯:群鸭戏水、牛羊吃草、孩子嬉戏;乡村的静:溪水静流、鸟儿静飞、花儿静开、炊烟静升;更重要的是具有乡村的味道:月明水清、花红天蓝。据统计,2023年国庆以来,小院共接待游客上千人次,每月实现3万余元营业额。
“我的女儿出生就在洱海边长大,住在城市小区里有一种压抑感,在这一方小院中,推门就是大片田野,自由呼吸农村的空气,对孩子 成长非常好。”向阳把小院当成了自己的“作品”,说起来满心自豪。“这里最大的优点,是足够的安静。我工作是制茶,制作红茶需要1—3天的时间,城市的环境是不合适的,而这里恰恰满足了我的需要。”
向阳和他的同伴打造出“半亩·伴茶”乡村旅游项目之后,也一直在思考,下一步我们怎么做?
“我们要做大量研学活动,特别针对学生群体,进行采茶、泡茶的实际操作,让他们进一步认识茶、了解茶文化。”向阳说,十年前,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现在相当于给过去的大理十年续缘。谈到未来规划,向阳表示,下一步打造集识茶、制茶、品茶、聚友的茶文化馆,让每一位客人深度了解茶、爱上茶,从千年茶文化中窥到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