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邊。
向陽推開牧雲茶舍的窗戶,甜甜的海風随着三月的陽光撲面而來。一家人在美麗的洱海邊生活多年,沉醉在開滿鮮花的草地上,沐浴着陽光和風雨,陪伴孩子在甜甜的睡夢中一天天長大。向陽的臉上露出微笑,他于2011年在大理經營民宿客棧,努力打拼了十多年,不僅收獲了愛情,也撫育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向陽出生于1992年,是土生土長的新津人,2009—2011年在上海某部隊服役,退伍後在大理承包了350畝茶園,專注生态紅茶種植,一步步成長為國家進階茶藝師、國家一級制茶師。可是今天,女兒到了讀書的年齡,肯定要回新津。向陽在雲南也密切關注着新津的發展變化,特别是近年引進了優質教育資源,一大批好校名校就在家門口。向陽非常清楚,新津的教育資源是大理沒法比的,女兒的學習教育必須在新津。另外,父母的年齡越來越大了,也促使他盡快返鄉。
三兄弟同心,複制大理風光
回新津,幹什麼?這個念頭一直在向陽的頭腦裡面盤旋。他清楚,新津這幾年在鄉村振興、扶貧奔康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天府農博園積極探索“數字農博+鄉村振興”模式,一步步把農業經濟做大做強,讓鄉村逐漸“活”起來。向陽決定,回鄉後把工作重心放在農村!
回鄉創業,做自己喜歡的事兒,把鄉村旅遊和茶文化融合發展。向陽的想法與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張慶不謀而合,張慶比他大一歲,也是新津人,緻力于鄉村環境改造及環保工作,兩人是國中同學,有着共同的興趣和愛好。另外,向陽在上海的戰友羅瑞雲也是一位鐵杆合夥人,他住在溫江,是一名書法教師,其妻子張雪是一名茶藝師,受妻子影響,羅瑞雲也熱愛茶文化。
為了尋找一處心儀的小院子,開啟三兄弟的夢想之旅,向陽和張慶不僅跑遍了新津的旮旯角落,還找朋友、中介問了個遍,可就是不湊巧,沒有合适的地方。“我們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隻想做個有點特色的農家院子,友善大家曬太陽。因為在大理十多年,生活習慣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向陽走遍新津尋找院子,找得精疲力盡,有點打退堂鼓了。
其實人生往往就是這樣: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2023年5月的一天,向陽和幾個夥伴去安西鎮吃魚頭火鍋,路過新漕村,偶然看到這處民房:院落非常破舊,坐落在稻田中央,掩映着大片竹林,一扇紅色的大鐵門把院子牢牢鎖起來。向陽眼前一亮!立刻斷定這裡沒有人住,可以租下來。他知道,安西鎮民風淳樸、田園風光怡人,近幾年旅遊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更堅定在這裡投資發展的決心。
在當地村委會相關負責人的幫助下,向陽、張慶、羅瑞雲很快和房東取得了聯系,順利把院子租下來。三兄弟雄心萬丈,立刻實施計劃,但是勞工師傅第一天進場,一大瓢冷水就給他們兜頭潑了下來:屋頂腐朽,房梁、檩條等主要建構完全不能使用,要全部更換,預算将大大超支。三兄弟隻有硬着頭皮上,親自充當起木工、泥工、瓦匠,夜以繼日足足幹了3個月,把主要精力都消耗在這處小院子當中。
2023年8月,“半畝·伴茶”小院在大家的期待中揭開了美麗的面紗,庭院雅緻,曲徑通幽,種植的半畝新茶給小院帶來幾分閑适和飄逸。羅瑞雲也利用自己的書法特長,把院子裝點得頗有文化氣息。三兄弟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辛勤勞動總算是有了收獲,精心打磨後的小院占地1.5畝,建築面積350平方米。這個團隊終于将殘破的院落改造成為“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詩意小院,完全可以感受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惬意和潇灑。這裡雖然沒有蒼山洱海的山光水色,一派田園風光也是别處無法比拟的,在陽光明媚的午後,完全可以找到大理的感覺。
弘揚茶文化,打造鄉村旅遊
“半畝·伴茶”小院既有時尚的浪漫氣息,又有古典韻緻。來過的客人都有一緻的感受,這裡具有鄉村的純:群鴨戲水、牛羊吃草、孩子嬉戲;鄉村的靜:溪水靜流、鳥兒靜飛、花兒靜開、炊煙靜升;更重要的是具有鄉村的味道:月明水清、花紅天藍。據統計,2023年國慶以來,小院共接待遊客上千人次,每月實作3萬餘元營業額。
“我的女兒出生就在洱海邊長大,住在城市小區裡有一種壓抑感,在這一方小院中,推門就是大片田野,自由呼吸農村的空氣,對孩子 成長非常好。”向陽把小院當成了自己的“作品”,說起來滿心自豪。“這裡最大的優點,是足夠的安靜。我工作是制茶,制作紅茶需要1—3天的時間,城市的環境是不合适的,而這裡恰恰滿足了我的需要。”
向陽和他的同伴打造出“半畝·伴茶”鄉村旅遊項目之後,也一直在思考,下一步我們怎麼做?
“我們要做大量研學活動,特别針對學生群體,進行采茶、泡茶的實際操作,讓他們進一步認識茶、了解茶文化。”向陽說,十年前,自己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現在相當于給過去的大理十年續緣。談到未來規劃,向陽表示,下一步打造集識茶、制茶、品茶、聚友的茶文化館,讓每一位客人深度了解茶、愛上茶,從千年茶文化中窺到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