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文化教母”到遭人唾弃,解读《论语》的于丹,为何跌落神坛?

作者:友爱柑桔u

从“文化教母”到遭人唾弃,解读《论语》的于丹,为何跌落神坛?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一个人想要从平凡走到出类拔萃,这条路需要历经千辛。但是要从受人敬仰的高处跌落平地,往往只要一步踏错。这就类似上山和下山的道理,要看到别样的风景,登山的过程必定艰难。于丹走红的经历正应了这句话,从“文化教母”、“国学大师”,到人人唾弃、高校开除,她的别样人生就是地地道道的因果循环。

从“文化教母”到遭人唾弃,解读《论语》的于丹,为何跌落神坛?

作为北师大的知名教授,于丹真正进入公众视野,还是参加了《百家讲坛》之后。2006年,于丹因为解读《论语》,受到了万众追捧。和易中天教授一样,作为大学的教授,参与到公众媒体中,而且反响巨大,结果就是声名鹊起。

从“文化教母”到遭人唾弃,解读《论语》的于丹,为何跌落神坛?

于丹的成名并不是偶然,这与她主攻的领域和时代的潮流分不开。《百家讲坛》本来就是一档名家讲课的文化节目,而于丹涉及的领域正是《论语》解读。儒家思想自幼贯穿在国人心底,千百年来世世代代都深受其影响。孔子是文化界的“圣人”,解读他的著作,自然会吸引无数听众。再加上传承中国经典文化,媒体肯定会大肆宣传。《论语》原本是古代文学,晦涩难懂,而于丹能将高深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如同“易中天品三国”一样,每个人都能轻松吸收接纳。

从“文化教母”到遭人唾弃,解读《论语》的于丹,为何跌落神坛?

在《百家讲坛》的舞台上,于丹虽然面对的是全国观众,但作为名校教授,她依然表现得游刃有余。于丹讲话淡定自若,气质高雅端庄,很多人至今估计都记忆犹新。于丹解读《论语》,内容充满正能量,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都会把它当成是国学启蒙教育的第一课。家长带着孩子看于丹讲《论语》,既学习了知识,自己也轻松,这就是为什么当时于丹受人追捧的关键原因。

从“文化教母”到遭人唾弃,解读《论语》的于丹,为何跌落神坛?

那么,这样一位知名的“文化教母”,为何又迅速跌落神坛呢?这就不得不提于丹自身的问题。自从出名之后,于丹在公众场合出现的频率自然会增加,当然要面对的考验也会加大。作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被大家看在眼里。其实于丹就是败在自己手里,她的行为举止和谈吐严重不符。讲课时的于丹追求的是华丽的辞藻,而没有回归实处。生活中的于丹,没有做到以身践行,反而飘飘然哗众取宠。其实,在《百家讲坛》授课,她仅仅只是为了感动别人,同时也给了自己假象,一种高高在上、众人攀登不了的假象。

从“文化教母”到遭人唾弃,解读《论语》的于丹,为何跌落神坛?

传承中国经典文化《论语》本来是好事,但是于丹为了显示自己学问渊博,把本来浅显的道理,运用华丽的语言表述,听众听不懂,误以为是很高深,顺理成章地会觉得于丹厉害,吸粉无数。短时间这种效应很好,但时间一长总会败露。记得曾经有人把于丹比喻成是“嫁给”市场的女性,通过“文化教母”、“国学大师”这些外衣来吸人眼球。但是观众并不傻,骗得了一时,但稍加考究总会出问题。就像是绚烂的昙花,再好看也只是片刻的绽放。

据媒体报道,与但有一次在伦敦演讲,却当众撒野,和主办方起冲突。她还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格外挑剔,时不时就因为小问题要更换酒店,闹得大家寝食难安。于丹自以为成了名人,耍大牌唱高调,丝毫没有做到表率的样子,和当初讲的背道而驰。于丹膨胀的做法,让喜欢她的观众内心起伏太大,对她的成见也日益加深。

从“文化教母”到遭人唾弃,解读《论语》的于丹,为何跌落神坛?

于丹“跌落神坛”,一方面和她自身的转变有关,另一方面,观众的口味也在随着时间变化。看似经典的文化解读,实则是道德绑架、心灵鸡汤。在压抑的氛围里学习,观众也会厌倦。后来很多脱口秀栏目的出现,在欢声笑语里领悟道理,当然受众群体更乐意。于丹不分析观众的内心,一味强调华丽。2012年,有一次于丹在北大演讲时,被当众轰下台,闹得颜面扫地,形象全无。

老梁曾就于丹的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说“于丹是一个书理通了但道理不通的文化人,她总是端着肩膀说法,而且说的都是正确无比的废话!”这鞭辟入里的分析,再好不过地诠释了于丹“跌落神坛”的根本原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