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几类人,再善良,再老实,也没有好报,要留心了

作者:情感教学堂

盲目善良的小刘成为部门公敌

小刘这个性格热心肠的青年,进入新部门后,一心想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他工作非常努力勤奋,经常加班到很晚才回家。

小刘也热衷于主动帮助一些工作不太熟练的新同事,总是二话不说就过去指导他们的工作。

这几类人,再善良,再老实,也没有好报,要留心了

但是小刘的这些好意举动,并没有让同事们感激,反而招致了他们的反感。有一次,小刘看到部门老员工小红在处理数据时出了一个小差错,他马上过去指出了小红的错误,还详细给她讲解了正确的方法。

小红虽然嘴上表示感谢,但是心里却产生了一丝不快,她觉得小刘这个后辈不该当着所有人的面指出老员工的失误,这让她感到难堪。

另一个比小刘早两年入职的优秀员工小张,也遇到了类似的尴尬场面。有一天小刘路过小张的工位时,忍不住指出他的报告存在几个可以改进的地方。

这几类人,再善良,再老实,也没有好报,要留心了

没想到小张脸色一下变得很难看,站起来走到小刘面前严肃地说:"我的报告不需要你来点评,请你尊重我。" 小刘顿时感到非常尴尬,周围的同事们也都把目光投向了这里。

从这两件事后,小刘才意识到,自己的好心可能让别人感觉他在指指点点,插手他人事务。他还想帮助同事,但收效甚微,大家都不买他的账,还开始避而远之。

几次公司聚会,小刘都没有收到通知。就这样,好心肠的小刘变成了部门不受欢迎的异类。

总插手他人事的小王失去人心

小王在公司任职多年,一直以来都以乐于助人而闻名。他对待同事都很热情,工作也非常努力,经常主动帮助一些工作遇到困难的同事。

这几类人,再善良,再老实,也没有好报,要留心了

但是小王有个问题,就是喜欢插手别人的事情,这让很多同事觉得他很让人讨厌。

有一次,市场部和产品部的两位主管在开会室发生了一些工作争执,两人的讨论声音越来越大。这时小王刚好路过开会室,听见里面在吵架,他就自作主张推门走了进去,开始对两人说教起来。

小王一边说“大家都冷静点,工作上的不同意见可以好好商量解决”,一边走到两人中间想拉开他们。没想到两人都觉得小王这个外部人员实在太过多管闲事,于是都把火力对向了小王,让他赶紧离开开会室。

另一次,市场部几个员工在茶水间聊天时也发生了些口角。小王看不下去,又要过来给他们支招化解矛盾。这次小王才说了一句话,立刻有人大声对他说“能不能别管闲事”。

这几类人,再善良,再老实,也没有好报,要留心了

小王只好尴尬地闭上嘴巴,红着脸离开了茶水间。小王的好心总是事与愿违,同事们不仅不领情,反而都很反感他这种爱插手别人事的做法。渐渐地,小王变成了部门里不受欢迎的人。

软弱无防备的小张成为利益工具

小张在公司工作多年,一直深受领导信任,被公认为老实厚道的模范员工。他工作勤奋,待人和善,从不和同事计较。

但是小张性格太过柔弱,而且看人不够透,这最终让他吃了亏。

部门新来了一个员工小李,他性格圆滑世故,善于套近乎获取他人的信任。小李首先接近小张,对他示好讨好,很快两人就熟络起来,成了好友。

这几类人,再善良,再老实,也没有好报,要留心了

小李经常约小张喝酒聊天,小张把自己的家世背景和生活琐事都和小李说了个遍。

然后小李开始故意挑唆小张,编造部门里有人在背后说小张的闲话。起初小张不相信,但被小李死缠烂打,说出各种“某人怎么说你”的谣言。

久而久之,小张终于相信了。他气冲冲找到所谓“说闲话”的同事质问,结果对方都感到非常困惑。

后来小张找到小李说翻脸的事,小李这才洋洋得意地告诉他那都是自己编造的谣言。原来小李发现小张有隐疾,想让他离职自己升职加薪。

这几类人,再善良,再老实,也没有好报,要留心了

这时小张才恍然大悟,自己在小李面前把隐私全盘托出,让小李完全利用了自己。但为时已晚,他在部门再难立足。

数据显示老好人收入低工作压力大

根据最近几年的调查,过于老好和善良的人,收入和工作满意度较低。

某心理咨询机构2019年对上万名白领的调查发现,自评为"老好人"的受访者,超过六成的人表示自己的收入属于公司的下位数,且近三年涨薪幅度较小。

而自认为"精明能干"的受访者超过七成收入水平中上。2020年一家HR公司调查显示,自称老好人的员工有83%人感到工作压力大且易被人欺负。

这几类人,再善良,再老实,也没有好报,要留心了

而果断坚定员工只有27%这样感受。

心理学家解析善良人容易受伤

知名心理学家杨教授指出,过于善良和老实的人更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受到伤害,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心理因素:

第一,善良人对他人的期望值过高。他们自己能无私帮助别人,就认为其他人也会回报善意。一旦事与愿违,善良人会感到意外,受到的伤害更深。

第二,善良人判断力和防备心较差。善良人总先入为主地认为别人怀有善意,难以想到别人有利用自己的意图。而且他们看人不够透彻,难以提前发现潜在威胁,常被奸人所害。

这几类人,再善良,再老实,也没有好报,要留心了

杨教授分析,善良不错,但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软肋,提高警惕,防微杜渐。需要学会判断别人的真实意图,避免成为利益工具。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人善被人欺”。

如何区分真善良和盲目善良

面对复杂的人世,我们该如何区分真正的善良和失去原则底线的盲目善良呢?心理学家给出了判断标准:

真善良有原则和底线,不会违背自己的道德去帮助别人。真善良能审时度势,区分对象,不会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真善良也明确自我保护意识,不会忘我付出最后害了自己。

这几类人,再善良,再老实,也没有好报,要留心了

相比之下,盲目善良没有原则,对任何请求都言听计从;没有区分能力,想对所有人都施以援手;更没有自保意识,只顾助人不顾自己,常吃亏上当。所以,要做一个明察秋毫的明白人,才能区分真善良和盲目善良。

保持基本判断力防微杜渐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强调“仁者见仁而取之,不仁者见仁亦取之”。意思是要在辨明对方意图后再行助人,而不是盲目相信就伸出援手。

这启示我们要保持基本判断力。首先,要警惕奸诈之徒的微言细语;其次,需要防备他们的微行试探;最后,要从对方的微表情中识破其用心。

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从微观层面防止被利用。保持基本判断力,才能防患于未然,不至于受到伤害。

这几类人,再善良,再老实,也没有好报,要留心了

我们要做一个明察秋毫、处事不冲动的明白人。

存真善忍之心示人以柔

中国文化历来提倡“真善忍”的美好品质。真善忍意味着要真诚待人、充满爱心、宽容他人。

具备了这些素质后,还需要在对外的态度和举止上“示人以柔”。这里的“示人以柔”,意味着一个明白人在社交时,采取友善而不失原则的策略。

示人以柔第一层意思是态度要温和。面对无理请求,可以温言相劝而不强硬拒绝;对有错误的人,可以轻描淡写提醒,使其自行改正。

示人以柔第二层意思是语言要委婉。明确拒绝他人时,可以使用婉转的话语,而不是直白生硬的命令口吻,这更容易被人接受。

这几类人,再善良,再老实,也没有好报,要留心了

温和的态度,委婉的语言,是明白人必备的社交素质。这可以让我们成为被人尊重和喜欢的性格。

善待他人更要善待自己

很多人知道要善待他人,但常忽视对自己的善待。其实,善待他人的前提是要善待自己。

什么是善待自己?首先是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使身心健康。其次是满足一定的精神文化需求,如阅读、娱乐等。

最后是合理规划生活和工作,保证私人时间。如果我们自己的需求都无法满足,又如何有更多精力去关心他人?所以,善待自己是善待人的基础。

这几类人,再善良,再老实,也没有好报,要留心了

其次,要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原则,不要违背这些底线。这也是在善待自己的尊严。有了这些自我价值底线,我们才能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不伤害自己。

所以,真正的善,应从善待自己开始,而不是舍己从人。爱自己和保护自己,才能去真正地爱人。这是善的本源。

重新思考善良的本质

通过前面几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善良和老实如果不加以明智运用,不仅无法让自己受益,反而可能招致被人利用的痛苦结果。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善良这一美德呢?我认为善良仍应该被视为一种美好的品质,但需要回归到它原本的本质——来自内心真诚的关爱之情,而不是形式化的盲目付出。

这几类人,再善良,再老实,也没有好报,要留心了

真正的善,应建立在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尊重之上。当我们爱护自己,懂得保护自己时,对他人的爱才会更有说服力。

同时,真善良需要智慧指引,判断对方意图,区分情境,不能画地为牢。

最后,真善良还需要有原则底线。面对不道德的要求,我们有权利拒绝。不应该被动迁就,背离自己的价值观。

这几类人,再善良,再老实,也没有好报,要留心了

当善良回归这些本质时,它才能发挥应有的力量,让自己和他人都受益。一个人如果没有善良之心,就无法体会人际关系的温暖;但如果善良不加以审慎运用,也无法在复杂的世界中生存。

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多一些智慧与善良,少一些误会与刻薄。用一颗明晰而又暖融的心,面对人生,才能无憾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