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韩炳哲丨你需要一种深度无聊

作者:洞穴文化

广播一个重要消息:由于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即便我每天都按时发文,你也可能收不到信息,甚至可能永久失联。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哲思学意”公号设置星标☆,这样才能保障每天照常收到文章。

哲学讲座 2.3

无聊与生命的意义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无聊是对自己生命时间的主观体验。”无聊,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负面的情感,是生活中缺乏刺激和意义的体现。然而,如果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无聊其实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类深层的生命状态和心理需求。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强调:“无聊和空闲是想象力的摇篮。”

真正的内在平和和智慧,来自于对无聊的接受和利用,而不是逃避。在哲学的视角下,无聊是一种基本的生命情绪。它飘荡于自我与世界之间。正是在深度的无聊状态中,人们却能看到最为真实的自己。在海德格尔看来,如果一个人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最本真的无根基状态,而不是像通常那样以逃避、消遣的方式试图消除无聊,那么在深度无聊发生时,人们反而能够以全新的眼光审视生活中的一切,从原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体验到奇异和鲜活的感受。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无聊,就是自由,我们通过下决断发挥身为人类的自由。”

文|韩炳哲

由于缺少安宁,

我们的文明将逐渐终结于一种新的野蛮状态。

行动者,即那些永不安息的人如今大行其道,超越以往任何时代。

因此,人们应当对人性做出必要的修正,在其中大量增加悠闲冥想的成分。

韩炳哲丨你需要一种深度无聊

过度的积极性还可以呈现为过度的刺激、信息和资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注意力的结构和运作方式。感知因此变得分散、碎片化。此外,日益增长的工作负担要求一种特殊的时间和注意力的管理技术,这反过来也影响了注意力的结构。作为一种时间和注意力的管理技术——多工作业(Multitasking),并不代表文明的进步。多工作业不是人类新掌握的技能,以便适应现代晚期信息社会的需求。更确切地说,它代表了一种倒退。当动物身处野外捕猎区时,普遍存在多任务处理。这种注意力的管理技术是荒野求生的必备技能。

一只正在进食的动物必须同时处理几项其他的任务。例如,它必须阻止敌人靠近自己的捕获物。它必须时刻小心,确保自己在进食的同时不被吃掉。它还要同时守护自己的后代和伴侣。在自然捕猎区,动物们不得不将自己的注意力分散到不同的活动中。因此它不能专心、沉浸于任何活动之中,无论是进食或交配。动物不能专注、沉湎于眼前的对象,因为它必须同时注意背景环境。除了多工作业,还有其他一些活动,例如电脑游戏也会形成一种宽广但肤浅的注意力,同野生动物的情形相似。最近的社会发展以及注意力的结构转变促使人类社会越来越类似于自然捕猎区。例如,职场霸凌(Mobbing)如今已经泛滥成灾。过去人们关心如何拥有美好的生活,其中也包含了如何融洽地共同生活,如今人们则只考虑如何存活下去。

人类在文化领域的成就,包括哲学思想,都归功于我们拥有深刻、专一的注意力。只有在允许深度注意力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文化。这种深度注意力却日益边缘化,让位于另一种注意力——超注意力(Hyperaufmerksamkeit)。这种涣散的注意力体现为不断地在多个任务、信息来源和工作程序之间转换焦点。由于这种注意力不能容忍一丝无聊,因此它也绝不接受一种深度无聊,而这种深度无聊恰恰对于创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瓦尔特·本雅明把这种深度无聊称作“梦之飞鸟,孵化经验之蛋”。如果说,睡眠是身体放松的最高形式,那么深度无聊则是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

一味的忙碌不会产生新事物。它只会重复或加速业已存在的事物。本雅明哀叹,由休息和时间构筑的梦之鸟的巢穴在现代社会日渐消失。再没有“编织和结网”的活动。

无聊是一块“温暖、灰暗的布,里面却有耀眼夺目、五彩缤纷的内衬”,“当我们在做梦时,我们便包裹在其中”。

我们置身于“它内衬上的阿拉伯式花纹上,感到熟悉而惬意”。没有了放松和休息,我们便失去了“倾听的能力”,也便不存在“倾听的群体”。他们同我们这个过度积极的社会是直接对立的。

“倾听的能力”恰恰以沉思的专注力(Aufmerksamkeit)为基础,而过度积极的主体无法抵达这一领域。

韩炳哲丨你需要一种深度无聊

如果一个人在行走时感到无聊,又没有办法忍受无聊的话,他会焦虑、烦躁地转来转去,并且急切地寻找各式各样的活动。而那些对无聊更有耐心的人,将在忍耐了片刻之后意识到,也许是这种行走的方式令他感到无聊。这促使他去发明新的行走方式。跑步并不是新的行走方式,它只是加快速度的行走。舞蹈或者漂移则是全新的运动方式。只有人类能够跳舞。

也许他在行走时体会到一种深度的无聊,并在无聊的激发下,将行走步伐改为舞步。然而同线型、笔直的走路相比较,动作花哨的舞蹈显得过于铺张,完全不符合效绩原则的要求。

我们在谈论“沉思的生活”(Vita contemplativa)时,不应同时试图召回那个最初产生这则格言的世界。那个世界和一种存在经验相连,按照这种经验,美和真理是永恒不变、遥不可及的,没有人类有权获得它们。其基调是一种对于事物之本质(das So-Sein der Dinge)的惊奇,祛除任何塑造或加工。

新时代的、笛卡尔式的怀疑消解了这种惊奇。然而沉思的能力并不必须和永恒不变的存在相连。

恰恰相反,只有沉思的专注力才能解读悬浮不定之物,隐蔽或飘忽即逝之物。只有停留在沉思之中,才能进入悠长、从容的状态。持久的形式和状态消除了一切过动症状。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是沉思专注方面的大师,他曾表示能够观看到事物的芬芳。将气味转化为视觉印象,这需要一种深度注意力。在沉思状态中,人能够从自身出离,将自己沉浸于事物之中。

梅洛-蒂把塞尚对风景的深沉关注形容为一种“去物化”(Entäußerung)或“去内化”(Entinnerlichung)过程:“首先,他试图清晰地勾勒出地表的形态。然后他纹丝不动地固定在一个位置,观看(风景)一直到眼睛快从脑袋里蹦出来,如同塞尚夫人所言。……他曾说,风景在我体内思考,我是它的意识。”

只有深度专注力才能约束“飘忽不定的双眼”,由此产生一种“聚精会神”(Sammlung),在这种状态下,“自然那好动的双手安分地叠放在一起”。如果缺少这种聚精会神,目光将迷乱地四处张望,无法呈现出任何事物。然而艺术是一种“表达行为”。

尽管尼采用意志取代了存在,但他也同样认为,如果把一切悠闲沉思从人类生活中去除,那么人类将终结于一种致命的超积极性(Hyperaktivität)之中。

“由于缺少安宁,我们的文明将逐渐终结于一种新的野蛮状态。行动者,即那些永不安息的人如今大行其道,超越以往任何时代。因此,人们应当对人性做出必要的修正,在其中大量增加悠闲冥想的成分。”

韩炳哲丨你需要一种深度无聊

如果大家还不熟悉我们,洞穴读书会是一个氛围超好的经典阅读组织,主张用生命的经验去碰书本的知识。因为知识只有和自己产生了联系才是有用的,否则就只是信息的堆砌。

韩炳哲丨你需要一种深度无聊
韩炳哲丨你需要一种深度无聊

现在加入洞穴会员,以上所有书籍以及2024年全部书单免费共读,原价1065元,现在推出诚意满满的价格,只要一年365元(仅限前200名),相当于1天1元。

加入洞穴,不仅可以收获一群志同道合同频的书友,不同视角的知识,同时也能帮助洞穴组织长期稳定的运营下去。

会员期间,洞穴提供七大权益和诸多福利。

韩炳哲丨你需要一种深度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