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莫言小说《蛙》中的人物和故事的描写特征

作者:老木家的孩子

1.杉谷义人先生的描写

杉谷义人先生应该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但是似乎又不是。

小说的第一部分的开篇就是一封写给杉谷义人先生的信,作者在信中称杉谷义人为先生,自称为学生,并在信中坦陈:您不顾年迈体弱,跨海越国,到这落后、偏远的地方来与我和我故乡的文学爱好者畅谈文学,让我们深受感动……我遵循着您的教导……。

小说的第二部分开篇,又是以一封作者写给杉谷义人先生的信开篇,作者在信中抒发了自己对先生的赞美和感恩,作者在信中写到:

让我感慨万端的是,我在信中提到的那位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在平度城驻守的日军指挥官杉谷,竟是您的父亲。其实,您的父亲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由一个救人的人变为一个杀人的人……。

我将您的回信读给我的姑姑、我的父亲和我们这里许多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听了,听罢信后他们都眼含泪水感叹不已……我的姑姑还悄悄地对我说,她对令尊没有什么坏影响……

2.侵华日军军官杉谷描写

姑姑说那杉谷司令是个白脸青年,穿着和服,带一副白边眼镜,留着小八字胡,手里握着一把折扇,文质彬彬,讲一口流利中文,一看就是一个文化人。他称老奶奶为伯母,称大奶奶为嫂夫人,称姑姑为贤侄。姑姑说她对杉谷没有坏印象。当然这是姑姑私下里对我们自家人说的,对外她不这样说。对外她说,她与大奶奶受尽了日本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

3.群众人物的描写

小说《蛙》里的群众人物,姓名无一例外都是用人体器官命名,且都丑陋不堪。

村里的车把式——王脚,方头、粗颈、口吃,讲话时,目放精光,脸憋得通红。

村里的小伙伴——王胆,一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是个侏儒。

村里的同学——陈鼻,刚出生时没有呼吸……发出猫叫般的哭声。

班里的同学们——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秘的表情。我们在课堂上一边听于老师讲课一边吃煤,我们满嘴乌黑,嘴角上沾着煤末子。

八路军医生——脸色蜡黄,头发长长,虱子在脖子上爬。穿着一件破棉袄,棉絮都露了出来。

姑姑的徒弟——小狮子,头发蓬松,塌鼻方口,脸上有粉刺,让她去杀人,她立马就会持刀前往,根本不问青红皂白。

4.地主陈额的老婆生产和作者的母亲生产的描写

地主陈额老婆生产的场景:“老娘婆”田桂花已经在那里了,这是一个尖嘴猴腮的女人……她正骑跨在艾莲身上,卖力地挤压艾莲高高隆起地腹部。这老婆子患有慢性气管炎,她咻咻地喘息声与产妇杀猪般的嚎叫声混杂在一起……地主陈额跪在墙角,脑袋像磕头虫般一下一下地碰撞着墙壁,嘴里念叨着一些含糊不清的话语……尿流满地,屋子里弥漫着骚气,老婆子的头破了,流出了暗黑的血……

作者的母亲生产的场景:我娘临盆时,奶奶按照她的老规矩,洗手更衣,点了三炷香,插在祖先牌位前,磕了三个头,然后把家里的男人都轰了出去……

5.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

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

1953年至1957年,是国家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好时期,我们那地方也是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人们吃得饱、穿得暖,心情愉快,妇女们争先恐后地怀孕、生产。

1961年春天,公社四十多个村庄,没有一个婴儿出生。原因吗,自然是饥饿。因为饥饿,女人们没有了例假;因为饥饿,男人们成了太监。

说实话,莫言的《蛙》我仅仅读到了第二部分,后面的基本上没有怎么读,主要是实在不感兴趣了。但是,总体上来说,个人觉得这篇小说引起争议的部分就集中在第一、二部分。

首先,小说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地以个别地方、个别人物的遭遇,描写为整个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这是违反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的。

其次,小说中所叙述的一些情节,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的甚至极度夸大,违反了“文学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典型、更有理想、更带普遍性”的创作要求。

第三,作者借助小说中的人物,对于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进行了不恰当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美化性描写,这当然引起了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群众的反对。

第四,小说不管是从创作形式、情节安排、人物描写、主题思想还是社会意义上,都不具备优秀作品的特质,这样的作品被评为诺贝尔文学奖,难怪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

可能也有人认为,莫言的小说揭露了所谓的社会的“黑暗面”,值得称赞。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是对历史缺乏了解或者一知半解,就是属于那种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立见解的墙头草之类。

实际上,通过小说创作,描写社会的黑暗和落后,莫言并不是开创者,也不是佼佼者,有一点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在这个方面,在近现代,鲁迅先生的作品才是最典型、最深刻、最优秀、最受群众喜爱的作品,比如《阿Q正传》、《祝福》,比如《孔乙己》、《药》。

在古代,在这个方面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诗圣杜甫。杜甫出于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对人民群众悲惨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创作了出了《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著名诗篇。

俗话说得好,“货比三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把莫言的作品和鲁迅先生、杜甫先生的作品一比较,立马高下立判。

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评判文学作品水平的最高或者唯一标准,或许它有它的可取之处或者诱惑之处,但是,当它把一篇思想性、艺术性、先进性、科学性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的小说作品,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这样的奖除了达到“杀人诛心”的目的,还有其它目的吗?

莫言小说《蛙》中的人物和故事的描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