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哈佛幸福课》:如何通过更准确的情感预测来提高幸福感

作者:中国公民郑胜辉

郑胜辉学习与思考第2129天

关于作者

丹尼尔·吉尔伯特,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主要以“情感预测”方面的研究而闻名于世,并因此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成就奖。吉尔伯特受自己遭遇人生重大痛苦以及情绪反应经历的启发,走上了情感预测的研究道路。他和心理学家威尔逊共同创造了“情感预测”这个学术名词。现在,吉尔伯特已经成为情感预测领域的专家,并且孜孜不倦地向大众科普相关知识,这本书就是其中的典范。

关于本书

在本书里,丹尼尔·吉尔伯特通过丰富的科学实验,解释人们在幸福感预测方面的种种谬见。通过一个接一个的提问来推进问题的深入:为什么我们热衷于想象未来,为什么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情绪状态,为什么很难修正预测错误?追求幸福和避免痛苦是人类的天性,但到底什么是幸福……如果你对这些问题充满好奇,那么,这本书将会给你带来探索的惊喜。

核心内容

想象未来不仅是人类大脑的生理特点决定的,同时也有重要的心理学原因。但是,由于想象力存在与生俱来的三个缺点,导致我们在预测未来情绪状态的时候必然出错。更令人沮丧的是,由于人类记忆的特点和自我独特性幻觉等原因,这些预测错误难以修正。不过,在预测未来幸福感这件事情上,也并非无药可救,有一个极为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修正错误。

前言

这本书有多经典呢?我们用数据说话:这本书2006年首次出版,随即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2007年获得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被收入心理学50本经典著作系列,到目前为止,已经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可以说,无论是用学术标准还是大众标准来评估,这都是一本好书。

但在介绍这本书的内容之前,我得先提醒你一下,这本书并不是网易公开课里大红大紫的《哈佛幸福课》,也没有告诉我们应该通过几个步骤来获得幸福。那么,这本书到底在讲些什么呢?其实,它的关键词就是“情感预测”,也就是预测未来的情绪是痛苦还是幸福?这个问题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好说的,因为好事发生,自然幸福,坏事来临,谁不痛苦呢?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嘛。

但这其实是一种幻觉。这种幻觉就是,我们并不能准确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我们却非常确定自己会出现的情绪状态。比如,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中了1000万,我肯定高兴死了,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或者“如果和恋人分手了,我肯定难受死了”。看到了吗?虽然不确定会不会中大奖,会不会分手,但是我们似乎很确定自己的情感反应。

这本书,将会从科学的角度打破这种幻觉,揭示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总是热衷于想象未来的幸福或者不幸,但这种情感预测往往是不准确的。如此一来,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我们为什么热衷于预测,预测不准的原因是什么,可以修正吗?更关键的是,追求幸福还有意义吗?看看这本书是怎样回答的吧。

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吉尔伯特,他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主要以“情感预测”方面的研究而闻名于世,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成就奖。吉尔伯特之所以研究情感预测,跟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1993年前后,他遭遇了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他的导师和母亲相继去世,与妻子离婚,儿子也在学校里出了问题。一年后,当他和同事兼朋友的心理学家威尔逊谈起这段经历的时候,他才发现,曾经以为这些重大打击会让他一直悲痛不绝,但是,现在情况并非预料的那样差,这个现象激发了他和威尔逊的研究兴趣,并共同创造了“情感预测”这个学术名词。现在,吉尔伯特已经成为情感预测领域的专家,并且孜孜不倦地向大众科普相关知识,这本书就是其中的典范。

接下来,我就为你详细讲述这本书的重点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想象未来,特别是预测未来幸福感这个问题上,我们为什么这么执着?为什么总是出错?为什么难以修正,总是一错再错?

《哈佛幸福课》:如何通过更准确的情感预测来提高幸福感

第一部分

第一个要点,在想象未来这件事情上,我们为什么这么执着,幸福的本质是什么?

20世纪60年代,有一位叫作拉姆·达斯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辞职跑到印度,专门去学习如何停下来不思考。他宣称,快乐的关键,就是停止对未来过多的思考,他还写了一本书,叫作《活在当下》。那么,我们可以不去想象未来吗?本书作者吉尔伯特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大脑的前额叶坏了,否则,要求停止思考未来,就像要求心脏不要跳动一样荒谬。因为,人类拥有其他动物都没有的大脑区域,那就是前额叶,这个特别的脑区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思前想后,预测未来。所以,大脑前额叶受损的病人,典型的症状就是无法想象未来。与此相关的是,对未来感到绝望和恐惧的抑郁焦虑病人,在其他治疗方法都无效的情况下,破坏某些额叶组织就成了一种常规疗法。这些事实都说明了,在预测未来这件事情上,不是我们喜不喜欢、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必然会去想象。

大脑前额叶是想象未来的生理基础,这是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在分析我们为什么热衷于想象未来。心理学在这个问题上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吉尔伯特从愉快感和控制感两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他认为想象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比如,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请人们想象自己获得了豪华餐厅免费就餐的优惠券,问他们希望在什么时候去享用这顿美餐,现在去还是明天去?很多人都会把享用的时间往后推,通常是推迟到一周之后。那么,问题来了,人们为什么要推迟享用大餐呢?大餐还是那顿大餐,无论是现在享用还是下周享用,客观上讲,这顿大餐给人带来的满足感是一样的。因此,人们推迟享用大餐肯定有其他的原因。吉尔伯特说,这个原因就是,在下周到来之前,人们还可以通过想象即将发生的好事情,来增加幸福感。换句话说,这种快乐,纯粹是由想象带来的。

当然,我们也会想象可怕的事情,虽然这种预想令人不愉快,但是它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警示我们不要轻举妄动,小心驶得万年船;另一方面它让我们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因此,追求快乐避免痛苦的心理因素,让我们热衷于想象未来的幸福或者不幸。

吉尔伯特认为,热衷于想象未来的另一个心理因素和控制感有关。我们想象未来,实际上是想要控制未来。那么,我们为什么想要控制未来呢?首先,这是人的天性,人天生就有控制欲。小孩子把搭好的积木推倒,他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要人们知道,“看看,这就是我干的,我想让它倒,它就得倒”。第二,控制感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有关养老院老人的研究表明,失去控制感会造成严重后果。这项研究是这样的,研究人员给养老院的老人送去盆栽,对其中一半的老人说,盆栽由他们照顾;对另一半老人说,工作人员会帮他们照顾盆栽。6个月后,自己照顾盆栽的老人有15%的去世了,与此相对照的是,工作人员帮忙照顾盆栽的老人有30%去世了。

《哈佛幸福课》:如何通过更准确的情感预测来提高幸福感

因此,控制不仅是人的天性,还关系到身心健康。但是,怎么才能获得控制的感觉呢?除了推倒积木和照顾盆栽之外,那就是想象未来了。在想象未来的过程中,不管目标会不会达成,单单是我的航船我掌舵,就能让人感觉良好了。

大脑前额叶让我们不得不去想象未来,愉快感和控制感让我们热衷于勾画未来。那么,我们追求未来的什么呢?回答可能千奇百怪,但通通可以汇成一句话,那就是追求幸福。吉尔伯特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如果有谁说不是,那他一定是撒谎。那什么是幸福呢?又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幸福》这本书中就说,幸福的定义太多了,说不清道不明,他不想再增加一个了。作者也很聪明,他说,无论人们把幸福定义成个人的自我实现,还是家庭的责任,或者社会贡献,归根结底它就是一种主观的、内在的愉快感觉。无论激发这个感觉的原因,是高尚的还是卑鄙的,是深刻的还是肤浅的,它们对应的都是大致相同的神经活动。

幸福就是愉快的感觉,吉尔伯特这种快刀斩乱麻的解释,可以解开很多有关幸福的迷思。比如到底要追求什么样的幸福?幸福有真实和虚假之分吗?幸福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吗?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通常把幸福等同于智慧、美德、吃苦、奉献等等。哲学家穆勒曾经写道,“做一个得不到满足的人,比做一头心满意足的猪要好,做一个得不到满足的苏格拉底,比做一个心满意足的傻瓜要好。”哲学家罗伯特·诺奇克则说:“有些人的情感是建立在极端不合理和不正确的评价标准之上的,所以,无论他们的自我感觉如何美妙,我们都不愿意将这种感觉称为幸福。”

对于这些观点,吉尔伯特认为,他们都犯了同一个错误,那就是混淆了原因和结果,把实现幸福的方法等同于幸福本身。吉尔伯特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用大头针刺痛手指,和用电流刺激大脑特定区域产生痛感,两种痛感产生的原因不同,但是不能把针刺痛叫作真正的疼痛,而把电流刺激叫作假疼痛。一样的,幸福本质上就是一种愉快的感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真实和虚假之别。

这一部分在说我们为什么热衷于想象未来,以及什么是幸福。吉尔伯特分别从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大脑前额叶让我们必然会想象未来,愉快感和控制感让我们乐于想象未来。幸福本质上是一种主观的愉快感觉,每个人都追求幸福,预测未来的情感状态,但是通常都预测不准,这是为什么呢?

《哈佛幸福课》:如何通过更准确的情感预测来提高幸福感

第二部分

第二个要点,在预测未来的情感状态时,我们为什么总是出错呢?

吉尔伯特说只有人类才拥有大脑前额叶,所以,也只有人类才会想象未来,创造未来。的确,聪明的麻雀们仍然住在万年不变的“老祖屋”里,而人类则根据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了这个世界曾经没有的东西。想象力非常伟大,但是,它也漏洞百出。吉尔伯特总结了想象力的三个缺点,正是这三个缺点导致了人们在预测未来,以及预测未来情感状态的时候发生偏差。

吉尔伯特把想象力的第一个缺点叫作填补和遗漏。就是说想象力会根据提示的信息添油加醋,对没有提示的信息置若罔闻。先说想象力添油加醋这件事吧,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做一个类比。我们的眼睛存在一个盲点,在盲点的位置根本就看不见,但是我们的视觉会根据周围的信息,迅速对这个盲点进行填补,使我们看到的画面完整无缺。除了视觉填补之外,听觉也会填补,而擅长想象的大脑前额叶更是填补的高手。女娲能把天空的缝隙补上,而我们的想象力能有本事根据缝隙补出一个天空来。

比如现在请你想象一下火锅,我敢打赌,当“火锅”这个简单的词语进入脑海之后,你的大脑立马就通过想象烹饪了一盆热气腾腾的火锅,伴随着这个画面,一股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哇,棒极了。想象力的这个填补特点,对预测未来的情感状态造成麻烦的地方,关键不在于填补时添油加醋,毕竟这就是想象力的看家本领,而在于填补的时候悄无声息,就像视觉填补盲点一样,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这会导致我们理所当然地把想象的东西,当作现实的完美体现,从而做出不恰当的情感预测。

那么,想象力的遗漏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跟我们认知特点有关,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我们会注意当前存在的东西,而很少去关注当前不存在的东西。举个又老又经典的实验好了,多年前,研究人员问一些美国人,哪两个国家更相像,是锡兰和尼泊尔,还是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但是,当被问到哪两个国家差别比较大的时候,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这怎么可能呢,既然最相似,就不可能差别最大啊。但是,我们的认知过程就有这样的特点,当问到相似的时候就去思考相似,难以想到差别;反过来,当问到差别的时候就去思考差别,难以想到相似。

我们的想象力在预测未来的时候,也存在同样的毛病。吉尔伯特对认识他的人做了一个特别的调查,问假设他们的孩子意外死亡,他们第二年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呢?剔除那些觉得作者疯了而拒绝回答的人之外,愿意回答的人,没有一个人讲到除了伤心欲绝之外的事情。但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一年的时间中,肯定会发生很多事情,比如看书旅行,走亲访友等等,而这些事情又势必会引发不同的情绪,因此,又怎么可能就像人们预测的那样,只有伤心欲绝呢?

《哈佛幸福课》:如何通过更准确的情感预测来提高幸福感

填补和遗漏是想象力的第一个缺点,想象力的第二个缺点是什么呢?吉尔伯特说,想象力奉行“现实第一”的原则,它是现实的囚徒。这是什么意思呢?和预测未来情感状态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先抛给我们一个问题,什么是想象?作者说想象就是“看”,我们用眼睛看现实的世界,同样的,我们用意识的眼睛看想象的东西。比如,现在通过想象比较一下猫和狗尾巴的长度,大脑是不是很快就闪现出了猫和狗的画面,很可能我们还会闭上眼睛,通过想象看着这个画面,比较之后得出结论。

关键的地方来了,在头脑里看想象的画面,和用眼睛看现实的画面,这两种“看”,激活的是同一片大脑区域。请注意,激活的是同一片大脑区域,那么,如果你也要看,我也要看的时候,怎么办呢?大脑会更偏爱谁呢?它会更偏爱现实,进一步的,还把现实的感受误以为是将来的感受,导致我们预测不准。举个例子,“饱汉不知饿汉饥”“何不食肉糜”,由于吃饱了的感觉已经占据了大脑,导致它无力想象饥饿的感觉。类似的,朋友约你明天去看电影,但是刚刚自行车轮胎被扎破了引起的不愉快感,会让你难以想象明天看电影会有什么愉快的。

最后,我们来看想象力的第三个缺点,它无法想象事情一旦真正发生,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吉尔伯特首先为一种心理疾病喊冤叫屈,那就是“悲伤缺失症”,这是个什么疾病呢?就是说遭受重大事故或打击的人,比如万贯家财瞬间蒸发,一生挚爱撒手人寰,这个倒霉的人如果没有表现出痛不欲生的话,有时候就会被诊断为“悲伤缺失症”,得治。幸好死了妻子,敲着盆子唱歌的庄子生活在古代,否则有他好受的。又幸好,面对根深蒂固的观念,吉尔伯特逆流而上,说悲伤缺失是完全正常的。

那么,人们为什么预测失误,还要反过来说别人不正常呢?这主要是因为,想象力根本无法想象事情真正发生之后的感受,而事情发生之后,又难以想象事情没有发生之前的感受。听起来有点复杂,吉尔伯特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人们通常认为连体人生活得很悲惨,因此,当连体人说自己过得很好的时候,人们就说他们要么是撒谎,要么是不知道幸福的滋味。但实际上,不是连体儿的人又有什么资格去评价连体儿的感受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反过来,一旦连体儿被分开之后,他们就再也无法体验没有分开之前的感受了,因此,当他们被分开之后说,分开比不分开更好,同样是一种“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样的,所谓的“悲伤缺失症”,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

好了,这一部分在说想象力的三个缺点,让我们在预测未来情感状态时出现偏差,第一个是填补和遗漏,第二个是“现实第一”原则,第三个是想象力无法想象事情发生后,我们的想法会有什么改变。既然靠想象预测未来的情感状态这么不靠谱,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修正呢?

吉尔伯特说,办法当然有,但是还是难以修正,否则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比如今天发誓再也不吃夜宵了,明天又接着发誓;再比如,下定决心再也不交往这样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了,后来发现他们总是同一款。这是为什么呢?

《哈佛幸福课》:如何通过更准确的情感预测来提高幸福感

第三部分

第三个重点内容,为什么我们难以修正情感预测偏差,总是一错再错呢?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修正情感预测偏差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采取哪些方法呢?吉尔伯特说,通常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向历史讨经验;另一个是向别人讨经验。

先说第一个方法,向历史讨经验。这个方法要有效的话,必须保证被记住的历史有利于我们“以史为鉴”。很遗憾,我们的记忆才不管对我们有没有利,它有一套自己的记忆规则,因此,被记住的东西未必是我们想要的。

比如,我们想知道过去哪些事情经常发生,回忆一下,涌上心头的可能就是最常发生的吧,否则我们为什么偏偏记住了它呢?但记忆的真相是,谁容易记住谁,谁稀罕记住谁,与经不经常发生没有什么关系。先说“谁容易记住谁”,研究者要求人们回忆英语单词中以 K 字母开头的单词多呢,还是 K 字母排在第三个位置的单词多?人们通常都会说 K 开头的单词多,但这个答案是错的。为什么会出错呢?这是因为,回忆的时候,K 开头的单词更加容易,记起来的也就更多,但这并不意味着 K 开头的单词本身更多。

再说“谁稀罕就记住谁”,这个指的就是排队总是拖后腿的神奇现象。作者说,他发现自己无论排什么样的队,他所在的队伍,移动速度总是最慢的,当他把自己的苦恼告诉朋友们的时候,没想到他们都争着说,哎呀,我也是,我也是!这是什么原因呢?吉尔伯特认为,这与记忆有关,当我们排在比较慢的队伍中时,我们就会注意,隔壁那个队伍怎么那么快,前面那个老大娘的钱包怎么揣得那样深,比我后排队的人都走了,真是一场百无聊赖的折磨,为什么总是我。我们的记忆赶紧就记录下来,于是偶然事件就变成了必然事件。

再比如,我们以为自己记住的是对一个事情的总体感受,但记忆的真相是,谁笑到最后就记住谁。举个例子吧,研究者让一群学生参加了一长一短两个实验,短实验是,让学生把手浸泡在14度的冰水中60秒;长实验是,让学生把手浸泡在14度的冰水中60秒,然后浸泡在16度的冰水中30秒。实验结束的时候,让学生评估哪个实验,让他们更痛苦?如果再来一次的话,他们更愿意重复哪个实验?你猜,结果如何?

《哈佛幸福课》:如何通过更准确的情感预测来提高幸福感

多数学生都说短实验更痛苦,如果再来一次的话,69%的人更愿意重复长实验。是不是很奇怪?从痛苦总量上来说,90秒浸泡在冰水中的长实验痛苦更大,如果我们记住的是总体感受的话,就会说90秒的更痛苦;但是我们记住的是结局,在90秒长实验的最后30秒,水变热了一点点,是更舒服的16度。但60秒的短实验,始终都是冷冷的14度。所以,我们认为60秒的短实验更痛苦。多么不合理啊,一生都做好事的人,最后做了一件坏事,他通常会遭人唾弃;而一个一生都做坏事的人,最后做了一件好事,他通常会被人原谅。莎士比亚对此的描写简直入木三分,他说,“就像垂暮的斜阳、曲终的余奏和最后一口啜下的美酒,给人们留下最温馨的回忆一样,一个人的结局也总是比他生前的一切格外引人注目。”

回到主题上来,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记忆的原因,依靠历史经验修正对未来的预测,有时候也不靠谱。那向别人讨经验呢?不是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吗?绝对是个好办法。事实上,研究表明,随机抽取别人的个体经验,远比我们靠想象力进行预测更靠谱。但是,我们通常都用不好这个方法,为什么呢?

吉尔伯特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首先,我们一般不愿意参考别人的经验,总认为自己是独特的,怎么能根据张三的体验来预测我的体验呢?这种自我独特性的幻觉,让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与他人的共性远远多于个性。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才能和他人感同身受,同气相求。重要的共同点被忽略,不重要的差别被牢牢记住,所以,尽管参考他人的体验,比通过想象力进行预测更加可靠,但是我们还是会固执己见,一路错下去。

另外一方面,一些广为流传,被看作传统智慧的错误观念,又可能成为我们的参考。比如,“财富能带来幸福”“金钱能带来幸福”,这些观念不仅是很多人的生活信条,而且是现代国家政策制定的依据。但是,两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让这些观念的正确性显得可疑。第一个事实是,很多国家的财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增长;第二个事实是,个人的财富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幸福感就不再增加了。可见,“财富能带来幸福”“金钱能带来幸福”这些观念并不准确,不过,又怎么样呢?这些观念仍然会流传下去。

吉尔伯特分析说,观念被广泛传播,有可能因为它是正确的,也可能与正确无关,仅仅是因为它们能够自我复制。什么意思呢?比如“养育孩子能带来幸福”这个观念,驱使人们追求幸福而去养育孩子,结果人口繁衍,这个观念也得以流传;相反,“养育孩子不能带来幸福”这个观念,驱使人们不去养育孩子,结果人口越来越少,这个观念最后也渐渐消失了。所以,被人们口口相传的观念,并非就是正确的观念,当我们把这些观念作为参考,预测未来的幸福感时,必然会出现偏差。

是不是有点沮丧?不愿意想象,但是又停不下来;想象未来,又漏洞百出;想要修正,于是求助于记忆,但记忆提供的经验又未必可靠;求助于他人,张三提供的经验我们又不想要,张三和李四共同提供的经验又可能是错的。所以,真的是没办法准确预测,即使苏格拉底也没有办法。但是,苏格拉底是一个智慧的人,他说自己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无知。事情就是这么吊诡,知道自己无知,反而是一种智慧;那么,知道自己难以准确预测幸福感,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哈佛幸福课》:如何通过更准确的情感预测来提高幸福感

总结

回顾一下其中的三个重点:

第一,大脑前额叶让我们不得不想象,愉快感和控制感让我们乐于想象,幸福感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愉悦的主观感觉。

第二,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情感状态,主要与想象力的三个缺点有关。第一个是填补和遗漏,第二个是“现实第一”原则,第三个是想象力无法想象事情发生之后,想法会如何改变。

第三,难以修正未来情感预测偏差,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由于记忆不准确导致“以史为鉴”没有效果,另一个是对于别人的经验,我们要么不愿意听,要么对广为流传的错误信念深信不疑。

以上就是《哈佛幸福课》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吉尔伯特是“情感预测”领域的专家,专门研究为什么人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情绪状态。在这本书里,他用了非常多的案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用一个又一个的提问来推进问题的不断深入,得出的结论似乎又是一些人所共知的常识。比如想象力有缺陷,记忆不靠谱,幸福是一种感觉,要参考别人的经验等等。但是,常识是什么呢?常识就像一座豪华的监狱,我们享受它的时候无法意识到它对思维的禁锢,要打破这个禁锢,就需要对常识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视为理所当然,这正是吉尔伯特在本书中所做的工作。所以,本书侧重于分析问题,而不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你想要了解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可以参考塞利格曼的《真实的幸福》和《持续的幸福》这两本书。

在《未来简史》中,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把幸福快乐列为未来社会的三大目标之一,并认为这比长生不老还困难。但是,本书作者认为,幸福其实也很简单。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撰稿:周艺新;脑图:刘艳;资料来源:得到APP听书栏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