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乾隆请3000老人吃饭,为何老人回家后相继离世?他们到底吃了什么

作者:赵赵的期待

前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一桩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那就是乾隆皇帝曾请3000老人共进盛宴,然而随后这些老人却相继离世。

这些老人究竟吃了什么,为何在盛宴之后命悬一线?这不仅是一个关于乾隆盛世的历史记载,更是一段扑朔迷离的谜团。在这个充满诡异色彩的历史插曲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奇异真相?

乾隆请3000老人吃饭,为何老人回家后相继离世?他们到底吃了什么

一 康熙喜乐晚年,两设千叟宴

康熙,满族人,清朝第四代皇帝,在位时间长达六十一年,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坐王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康乾盛世”的奠基人。

这位晚年喜乐的皇帝,爱国爱民如一。1713年,他将到六旬高龄,认为秦汉以来的君王,能够垂绵统治如此之久的寥寥无几,遂决定为自己举办一场千人宴会,邀请天下苍苍老者前来祝寿,庆贺盛世。

乾隆请3000老人吃饭,为何老人回家后相继离世?他们到底吃了什么

这是清朝有史以来第一次“千叟宴”。康熙帝格外郑重其事,亲自拟定了宴请标准:凡年满六旬五的老人,不分种族官民,都可受邀入京,与天子同乐。

为了这场万人宴,京城里更是喜气洋洋。官员们穿着锦袍,沿街挂起彩灯彩旗,热闹一片。畅春园外,颜色缤纷的花棚延绵两三里,迎接天下老人。

六月十五这天,黎明时分,老者们就陆续来到畅春园门前集合。康熙身着金龙袍,神采奕奕地站在花棚下迎宾。他的十多个皇子皇孙也前来献礼,小小年纪为长者们敬酒。

乾隆请3000老人吃饭,为何老人回家后相继离世?他们到底吃了什么

这一次千叟宴前后共计七日。喜气洋洋的老人们,争相前来,虽已花甲,仍然眉开眼笑。据说,赴宴老者共一千九百余人,九旬以上的达三十三人,八旬四百余人,七旬以上七百余人......满座皆是白发苍苍。

场面热烈非凡。所有老人都由衷赞美圣明的皇帝,丰盛的酒席间也大快朵颐。当晚歌舞升平,人们齐声高呼“万岁”。若说这是一场老人的狂欢,兴许并不为过。

乾隆请3000老人吃饭,为何老人回家后相继离世?他们到底吃了什么

二 乾隆登基,再设两场千叟宴

时光荏苒,岁月静好。1722年,康熙驾崩,他的第四子弘历登基为帝,是为雍正。又过了十三年,雍正传位于他的长子弘历,号乾隆。这位弘历大帝乾隆,性情爽朗,喜好文学,还是位多产的词人。他继承了康熙“爱民如子”的政策主张, 也曾设宴款待老者。

1785年,乾隆七旬五载,正值他的五世孙诞生,遂仿照康熙的先例,设下了第一次千叟宴。这次宴会堪称盛况空前。 畅春园外,色彩斑斓的花棚绵延十几里,挂满了祝寿彩灯、幡旗。宴请的老人多达三千余人,不仅有王公大臣,还有各地官民。

乾隆请3000老人吃饭,为何老人回家后相继离世?他们到底吃了什么

正月初六这天,天朗气清。乾隆身穿金龙袍坐于上位,左右侍立多位皇子皇孙。遥遥数里外,老者们鱼贯入宫,向他献上寿礼。

90岁以上的耄耋老人们,更是有幸被带到乾隆跟前,得到他的亲自敬酒。141岁高龄的郭钟岳老人,更是让皇上题词调侃,引得满堂笑语不绝。席间,小皇子们也依次去向老人敬酒,场面温馨感人。

乾隆请3000老人吃饭,为何老人回家后相继离世?他们到底吃了什么

自古以来,国之大事在祭祀与戎马。一国之君,能否存心爱民如子,与老人尽欢而归,正可见一斑。乾隆帝在位时间,超过了康熙,高达六十年。直到八旬高龄,他还依依不舍归政于子嘉庆帝,自己还以太上皇的身份,执掌朝政三年。

1796年乾隆九旬,他让出皇位已经十年。这一年,太上皇又再次设下千叟宴,规定宴请七旬以上的老人。这一次,老者们喜笑颜开地到来,更是多达三千余人。嘉庆帝带领他们高声叫万岁,给老皇帝祝寿祝福。将相罢黜还乡田,白发缕缕对镜悬。一代天子也会衰老,更何况是在尘世浮沉百年的老人们?盛宴背后,隐藏着悲欢离合。

乾隆请3000老人吃饭,为何老人回家后相继离世?他们到底吃了什么

三 老去江湖,千人狂欢实国殇

两场千叟宴进行得热火朝天,参加的老人们也尽兴而归。然而让人不解的是,此后很多老人都在返回家乡的路上病重不治,有的甚至回到家后没多久就去世了。

这是为何呢?原来,北地一月天气严寒,老者本就老迈虚弱,宴席上的点心羹汤又基本是凉菜,多吃对他们而言极其不利。

乾隆请3000老人吃饭,为何老人回家后相继离世?他们到底吃了什么

更为要命的是,这些老人全都是千里迢迢从各地赶来,要返乡都需耗费十数天。风尘仆仆的路途让这些耄耋老人难以承受,所以许多人一到家就病倒,很快离世。

想来这也是情理之中,毕竟参加宴会的全都是古稀已过的男男女女。要在严寒腊月背井离乡,历经颠簸千里,对他们如此劳顿,已属奢望。若说这两场千叟宴为老人们而设,那看来它终究成全了他们的普世最终——死亡。

乾隆请3000老人吃饭,为何老人回家后相继离世?他们到底吃了什么

四 康乾盛世,千叟实国殇

自古盛世易得而国殇难求,江山易改而风土难移。孔子云:“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康熙、乾隆二帝均心系天下,爱民若子,其用心良苦,当真令人动容。他们举办千叟宴的本意,是希望与老者同乐,庆贺盛世。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老者的离世也让人不胜唏嘘。这其中孰是孰非,已难分辨。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也是清朝统治的鼎盛时期。然而它的终结,却是伴随着一场场老人的离世。

这一切交织出的,不仅是盛世的辉煌,也是人世的无常。在历史镜头下,它蕴含着喜忧参半的复杂情感。也许更贴切的说法是,有国殇的盛世。

乾隆请3000老人吃饭,为何老人回家后相继离世?他们到底吃了什么

结语

千叟宴后,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继续统治朝政,时光流转,直至89岁高龄时,这位伟大的君主也随着岁月的洪流驾崩。然而,千叟宴的终结并非只是一场宴席的落幕,更是清朝“康乾盛世”时代的终结。

这场盛宴的热闹和欢声笑语,恍若昨日,但也随着乾隆的离世而逐渐淡去。宴会的结束象征着乾隆时代的终结,那个曾经繁荣昌盛、号称“康乾盛世”的时代也走到了尽头。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千叟宴留下的不仅仅是翩然的欢歌笑语,更是一个王朝兴衰交替的标志。或许在那一刻,清朝的历史注定要由新的篇章来书写,而千叟宴,则成为了这段辉煌时光的绚烂谢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