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中医带你读《伤寒论》:阴虚,阳虚,中医阴阳究竟在说什么?

很多朋友在看中医时,对于中医泛泛而谈的阴、阳,感到非常困惑,不理解中医究竟是怎么治病的?

甚至有人认为中医都是满口胡诌,空谈玄理,根本不是医学。

这篇文章就以张仲景《伤寒论》为基础,带你解读中医中的阴与阳。

老中医带你读《伤寒论》:阴虚,阳虚,中医阴阳究竟在说什么?

中医阴阳的来源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其中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为医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思维框架。

而在这种朴素的辨证下,就衍生出了蕴含自然观和生命观的阴阳五行学说,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张仲景先生是一位大才,他将阴阳学说与临床实践紧密的结合了起来。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有关阴阳的论述有四十余条。

但又由于阴阳的含义广泛而模糊,让很多患者甚至医生理解起来都大为费力。

我行医四十年,研究《伤寒论》也有四十年,略有心得,所以,今天就尽力的给大家讲讲阴阳。

阴阳含义之一:代指证候类型

什么是证候呢?证候与疾病不同,证候是各种具有相同性质疾病的归类总结。

世间万物均有其阴阳属性,凡是积极的、兴奋的、太过的,可归纳为“阳”;

凡是消极的、抑制的、不及的,可归纳为“阴”;

老中医带你读《伤寒论》:阴虚,阳虚,中医阴阳究竟在说什么?

在《伤寒论》中,有六种证候,即是指“三阴病”“三阳病”中的阴阳;

八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表里映射了病位,其余六者则映射了病情,病情必须反应到病位上,病位亦必然依病情的性质变化而变化。

病位分为“表、里、半表半里”3种。

阴阳是中医在辨证中的概括性总纲,能概括病情。疾病也据此分为阴阳两大类。

“表、里、半表半里”3个病位,均有阴阳两大类,因此产生了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这 6 种证候类型,是“一分为二”的阴阳之道。

例如:太阳病属表阳证,迟早会发热,并且一定会恶寒,故发热恶寒者,即为太阳病;

而少阴病属表阴证,偏虚偏寒,以津血虚为主,人体抵抗力不足,故只恶寒而不发热者,则是少阴病。

阴阳含义之二:代指脉诊

《伤寒论·辨脉法》中提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阳病见阴脉,即为邪气盛,正气衰,病势趋于恶化,往往患者会出现很多恶性症状,治疗难度也比较大。

因此,脉象的阴阳,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非常有价值。

其次,阴阳也可代指脉位,“阳”即寸脉,“阴”即尺脉。

脉位即是寸、关、尺三部,寸脉位于关前,为阳;尺脉位于关后,则为阴。

老中医带你读《伤寒论》:阴虚,阳虚,中医阴阳究竟在说什么?

另外,阴阳也可代指切脉方法,中医可通过控制切脉时的手指按压的轻重程度,详探脉搏深浅部位,以此辨别阴阳。

轻取为浮候阳,重按为沉候阴。

阴阳含义之三:代指病变部位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阴阳在此处则代指病变部位,阳指表,阴指里。

阳表也,阴里也。“阳去入阴”即是“去表入里”,这是是在讲病位的变化,

阴阳含义之四:代指生理病理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其中的阴阳就是在代指病理因素。

古人称正气为“阳”,《内经》中就有阳指精气,阴指邪气之说。

太阳伤寒,六七日之前是正邪相争;六七日之时见发热及诸多大伤“阳”的症状,一片虚脱之象,为邪盛正衰之候。

此时有邪气而无正气,患者预后会很差,疾病也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仲景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这不仅需要中医正确理解阴阳的含义,也需要患者理解认同中医的理论,相信中医,患者与医生相辅相成,才能治愈疾病。

老中医带你读《伤寒论》:阴虚,阳虚,中医阴阳究竟在说什么?

很多朋友去看中医都是抱着怀疑、试一试、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这就让中医在治疗时,有了困难;

几副药吃下去,效果不好或者出现什么其它症状,就索性停药了,也不会来复诊,这就让中医不能随证调整方子,治疗效果自然就差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