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看中醫時,對于中醫泛泛而談的陰、陽,感到非常困惑,不了解中醫究竟是怎麼治病的?
甚至有人認為中醫都是滿口胡謅,空談玄理,根本不是醫學。
這篇文章就以張仲景《傷寒論》為基礎,帶你解讀中醫中的陰與陽。
中醫陰陽的來源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範疇,其中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觀點,為醫學理論研究提供了思維架構。
而在這種樸素的辨證下,就衍生出了蘊含自然觀和生命觀的陰陽五行學說,奠定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基礎。
張仲景先生是一位大才,他将陰陽學說與臨床實踐緊密的結合了起來。在他的著作《傷寒論》中,有關陰陽的論述有四十餘條。
但又由于陰陽的含義廣泛而模糊,讓很多患者甚至醫生了解起來都大為費力。
我行醫四十年,研究《傷寒論》也有四十年,略有心得,是以,今天就盡力的給大家講講陰陽。
陰陽含義之一:代指證候類型
什麼是證候呢?證候與疾病不同,證候是各種具有相同性質疾病的歸類總結。
世間萬物均有其陰陽屬性,凡是積極的、興奮的、太過的,可歸納為“陽”;
凡是消極的、抑制的、不及的,可歸納為“陰”;
在《傷寒論》中,有六種證候,即是指“三陰病”“三陽病”中的陰陽;
八綱包括陰陽、表裡、寒熱、虛實;
表裡映射了病位,其餘六者則映射了病情,病情必須反應到病位上,病位亦必然依病情的性質變化而變化。
病位分為“表、裡、半表半裡”3種。
陰陽是中醫在辨證中的概括性總綱,能概括病情。疾病也據此分為陰陽兩大類。
“表、裡、半表半裡”3個病位,均有陰陽兩大類,是以産生了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厥陰、少陰這 6 種證候類型,是“一分為二”的陰陽之道。
例如:太陽病屬表陽證,遲早會發熱,并且一定會惡寒,故發熱惡寒者,即為太陽病;
而少陰病屬表陰證,偏虛偏寒,以津血虛為主,人體抵抗力不足,故隻惡寒而不發熱者,則是少陰病。
陰陽含義之二:代指脈診
《傷寒論·辨脈法》中提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
陽病見陰脈,即為邪氣盛,正氣衰,病勢趨于惡化,往往患者會出現很多惡性症狀,治療難度也比較大。
是以,脈象的陰陽,對于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後非常有價值。
其次,陰陽也可代指脈位,“陽”即寸脈,“陰”即尺脈。
脈位即是寸、關、尺三部,寸脈位于關前,為陽;尺脈位于關後,則為陰。
另外,陰陽也可代指切脈方法,中醫可通過控制切脈時的手指按壓的輕重程度,詳探脈搏深淺部位,以此辨識陰陽。
輕取為浮候陽,重按為沉候陰。
陰陽含義之三:代指病變部位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陰陽在此處則代指病變部位,陽指表,陰指裡。
陽表也,陰裡也。“陽去入陰”即是“去表入裡”,這是是在講病位的變化,
陰陽含義之四:代指生理病理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其中的陰陽就是在代指病理因素。
古人稱正氣為“陽”,《内經》中就有陽指精氣,陰指邪氣之說。
太陽傷寒,六七日之前是正邪相争;六七日之時見發熱及諸多大傷“陽”的症狀,一片虛脫之象,為邪盛正衰之候。
此時有邪氣而無正氣,患者預後會很差,疾病也已經發展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
仲景雲:“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
這不僅需要中醫正确了解陰陽的含義,也需要患者了解認同中醫的理論,相信中醫,患者與醫生相輔相成,才能治愈疾病。
很多朋友去看中醫都是抱着懷疑、試一試、死馬當活馬醫的态度,這就讓中醫在治療時,有了困難;
幾副藥吃下去,效果不好或者出現什麼其它症狀,就索性停藥了,也不會來複診,這就讓中醫不能随證調整方子,治療效果自然就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