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的教育也许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这3种方式最常见 

你的教育也许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这3种方式最常见 

你的教育也许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这3种方式最常见 

作者:彭幸知(爸妈精读作者)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皑曾说:“一个家要想往上走,最大的阻碍不是贫穷,而是家庭中的内耗。”

于孩子来说,最痛苦的不是家庭的贫穷,而是消耗能量的父母。

很多父母喜欢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做一些消耗孩子能量的行为:

成绩不达标时,晚上逼孩子去辅导班,周末逼孩子上补习班;

孩子闹别扭,不听话时,为了耳根清净,用威胁的言语恐吓孩子;

自己工作不顺心、压力大时,找不到人发泄,就把孩子当出气筒。

尤其是下面这三个坏习惯,父母不经意的行为,最容易消耗孩子的能量。

你的教育也许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这3种方式最常见 
你的教育也许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这3种方式最常见 

用压力压垮孩子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要用能量去相信,给孩子传递积极的期望,孩子才会越来越好。”

但不少父母对孩子过于担心,总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越来越丧。

电视剧《小舍得》中,田雨岚为了让子悠考上名牌初中,强迫他没日没夜学习。

他想玩一会昆虫,田雨岚不仅反对,还攻击他:“玩恶心兮兮的东西,能考上翰林吗?”

他想踢足球,田雨岚再三阻止:“考试都考满分了吗?你再不好好学习,我就把你的蜗牛、蚂蚁都扔出去。”

只要子悠想玩一会,田雨岚就会发飙:“我数到三,你不学习,我就要……”

在田雨岚不断施压下,子悠开始出现幻觉。

上课时分心,撕试卷,掀桌子,自言自语,最后被诊断出精神分裂症。

过大的压力压制孩子的天性,让孩子陷入内耗,出现精神问题。

无独有偶。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

一位9岁女孩,因为作业不会做,从楼上纵身一跳,匆忙结束自己的生命。

她成绩不好,父母给她报各种补习班,周末不能出去玩。

成绩一考砸,父母就耳红面赤批评她,让她特别恐惧。

作业不会做,父母先断定她偷懒,对她各种挑刺、逼迫。

那天她做作业,遇到不会的难题求助妈妈,但妈妈施加压力,规定必须准时完成作业。

俗话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本身压力山大的她纵身一跃……

她留下最后一行字:

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本是美好的童年,却背负太多的压力,丝毫感受不到快乐。

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发斗志,让孩子发奋图强,而过大的压力会削弱进取心,让孩子消极怠世。

孩子的世界很小,每一个要求和期望都是无形的压力,让孩子负重前行。

父母不能把欲望强加给孩子,而是应该考虑孩子的身心健康。

给孩子制造宽松的家庭氛围,孩子阳光开朗了,才能积攒更多的能量。

你的教育也许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这3种方式最常见 
你的教育也许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这3种方式最常见 

威胁语气恐吓孩子

教育孩子时,难免遇到孩子怄气,跟自己对着干。

于是气急败坏的父母总喜欢用威胁语气恐吓孩子:

你再这样,我就把你送给别人了;

你再不听话,我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你再调皮,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甚至很多父母还会编恐怖的故事来吓孩子,让孩子害怕,乖乖听话。

这些话看似平常,实则充斥着浓重的“危机感”。

孩子虽小,但也懂趋利避害,久而久之,自然也听进去了。

邻居家的女儿刘丽特别乖巧,每次见面都跟在父母的背后,不吵也不闹。

经常在小区里遇到,从没见过她有性子,父母说什么,她马上听话照做。

偶尔也有小情绪,但父母三言两语就哄好了。

我一直很羡慕她的父母,把刘丽教育得那么乖巧。

直到有一次一起坐电梯,我才明白刘丽乖巧的背后原因。

那时电梯里进来一个戴帽子、口罩的男人,刘丽突然浑身发抖,躲在妈妈的背后求救。

我很诧异,为何对陌生人反应如此大,询问才知道,只要刘丽不乖,他们就经常告诉她:

你再哭,前面有个戴帽子、口罩的坏人要把你抓走了。

所以刘丽看见戴帽子、口罩的人,就有心理阴影,产生不好的联想。

甚至刘丽害怕黑夜,睡觉要开灯,不敢一个人在家,因为父母一直跟她说:

晚上外面有怪兽,如果你不睡觉,怪兽就要爬窗户进来。

轻飘飘的几句话,却让刘丽变得胆小怯懦,极度自卑。

威胁孩子,孩子确实变乖了,但留下深厚的阴影。

孩子产生严重的精神压力和恐惧心理,困扰孩子的日常。

做事畏手畏脚,一个人时疑神疑鬼,遇到困难就变缩头乌龟。

出门躲在父母身后,有委屈不敢吭声,被人欺负不懂反抗。

原本健康阳光的孩子,被负能量围绕,变得内向、孤僻、没有安全感。

其实,天下没有完美的孩子,是孩子都会调皮捣蛋,父母可以批评,但请不要威胁孩子。

父母脱口而出的话,很可能是孩子一辈子的阴影。

设定孩子犯错的合理后果,让孩子去承受结果,远比威胁孩子更有用。

你的教育也许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这3种方式最常见 
你的教育也许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这3种方式最常见 

把孩子当出气筒

心理专家曾做过调研,父母长期把孩子当出气筒,孩子往往有以下特征:

不断道歉、想太多、容易焦虑、害怕、忽略自己感受,一直取悦别人,没有安全感。

《这不是你的错》书中也提到:

被父母当出气筒的孩子,内心会把虐待内化为羞耻感,这会影响自我认知和自我评判。

他们会觉得自己很差劲,抬不起头,甚至会做出偏激行为来保护自己。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爸爸妈妈之间发生剧烈争吵,妈妈突然抄起棍棒,挥向房间里的三个孩子。

三个孩子被打得哇哇大哭,一边哭一边四处乱窜。

而爸爸一边拿着手机录像,一边还在冷嘲热讽:有本事,你就打死他们。

本是夫妻之间的矛盾,但他们却把矛头指向了弱小的孩子们。

把孩子当出气筒,完全不在乎孩子的感受,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

后来孩子一看到父母面色不悦,就瑟瑟发抖,避之不及。

给他们的性格也造成很大的影响,不敢与人交流,非常自卑。

纽扣家庭教育专家,也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个叫明宇的男孩,虽然名列前茅,但不受老师待见。

他脾气暴躁,经常和同学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后面被学校强制休学。

教育专家介入后才发现,明宇的心理问题都来自父母。

明宇的父母经常发生矛盾,只要他们心里不痛快,就把气撒给孩子,对他又打又骂。

明宇长期接受父母的负面情绪,陷入严重的不安,时刻担惊受怕。

他的情绪无法得到疏解,只能用退行性行为保护自己。

当父母不懂得尊重自己的感受,我们就没办法尊重孩子的感受。

当父母无法跟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我们的孩子也会跟着自暴自弃。

父母的坏情绪永远伤害不到别人,能伤害的永远都是最爱你的孩子。

孩子陷入家庭深渊,只会透支孩子的能量,让孩子身心俱疲。

父母把孩子当出气筒,很快消耗掉孩子的能量。

你的教育也许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这3种方式最常见 
你的教育也许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这3种方式最常见 

《父母的爱》书里有句话这样写道:

维护人类生命之最大的、最原始的、最美妙的、最神秘的力量莫过于父母的爱。

最好的教育,并不是要考多少分,上什么学校,而是亲子间平等交流,互尊互爱,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学会给孩子适当减压,让孩子轻装上阵,跟上自己的节奏;

学会跟孩子正向交流,让孩子内心阳光,卸掉过重的心理负担;

学会消化负面情绪,让孩子感受到爱,收获稳稳的安全感。

孩子的成长没有偏方,只有负责的父母,才能给孩子提供稳定、健康的土壤。

愿父母都能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助力者,改掉消耗孩子能量的坏习惯。

作者简介:彭幸知,富书作者,一个人‬要想成功,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文章:爸妈进化论,富书重磅推出第4本新书,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