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的教育也許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這3種方式最常見 

你的教育也許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這3種方式最常見 

你的教育也許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這3種方式最常見 

作者:彭幸知(爸媽精讀作者)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馬皚曾說:“一個家要想往上走,最大的阻礙不是貧窮,而是家庭中的内耗。”

于孩子來說,最痛苦的不是家庭的貧窮,而是消耗能量的父母。

很多父母喜歡打着愛孩子的名義,做一些消耗孩子能量的行為:

成績不達标時,晚上逼孩子去輔導班,周末逼孩子上補習班;

孩子鬧别扭,不聽話時,為了耳根清淨,用威脅的言語恐吓孩子;

自己工作不順心、壓力大時,找不到人發洩,就把孩子當出氣筒。

尤其是下面這三個壞習慣,父母不經意的行為,最容易消耗孩子的能量。

你的教育也許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這3種方式最常見 
你的教育也許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這3種方式最常見 

用壓力壓垮孩子

有句話說得好:“父母要用能量去相信,給孩子傳遞積極的期望,孩子才會越來越好。”

但不少父母對孩子過于擔心,總給孩子施加壓力,讓孩子越來越喪。

電視劇《小舍得》中,田雨岚為了讓子悠考上名牌國中,強迫他沒日沒夜學習。

他想玩一會昆蟲,田雨岚不僅反對,還攻擊他:“玩惡心兮兮的東西,能考上翰林嗎?”

他想踢足球,田雨岚再三阻止:“考試都考滿分了嗎?你再不好好學習,我就把你的蝸牛、螞蟻都扔出去。”

隻要子悠想玩一會,田雨岚就會發飙:“我數到三,你不學習,我就要……”

在田雨岚不斷施壓下,子悠開始出現幻覺。

上課時分心,撕試卷,掀桌子,自言自語,最後被診斷出精神分裂症。

過大的壓力壓制孩子的天性,讓孩子陷入内耗,出現精神問題。

無獨有偶。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新聞。

一位9歲女孩,因為作業不會做,從樓上縱身一跳,匆忙結束自己的生命。

她成績不好,父母給她報各種補習班,周末不能出去玩。

成績一考砸,父母就耳紅面赤批評她,讓她特别恐懼。

作業不會做,父母先斷定她偷懶,對她各種挑刺、逼迫。

那天她做作業,遇到不會的難題求助媽媽,但媽媽施加壓力,規定必須準時完成作業。

俗話說,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本身壓力山大的她縱身一躍……

她留下最後一行字:

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本是美好的童年,卻背負太多的壓力,絲毫感受不到快樂。

适當的壓力可以激發鬥志,讓孩子發奮圖強,而過大的壓力會削弱進取心,讓孩子消極怠世。

孩子的世界很小,每一個要求和期望都是無形的壓力,讓孩子負重前行。

父母不能把欲望強加給孩子,而是應該考慮孩子的身心健康。

給孩子制造寬松的家庭氛圍,孩子陽光開朗了,才能積攢更多的能量。

你的教育也許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這3種方式最常見 
你的教育也許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這3種方式最常見 

威脅語氣恐吓孩子

教育孩子時,難免遇到孩子怄氣,跟自己對着幹。

于是氣急敗壞的父母總喜歡用威脅語氣恐吓孩子:

你再這樣,我就把你送給别人了;

你再不聽話,我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你再調皮,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甚至很多父母還會編恐怖的故事來吓孩子,讓孩子害怕,乖乖聽話。

這些話看似平常,實則充斥着濃重的“危機感”。

孩子雖小,但也懂趨利避害,久而久之,自然也聽進去了。

鄰居家的女兒劉麗特别乖巧,每次見面都跟在父母的背後,不吵也不鬧。

經常在小區裡遇到,從沒見過她有性子,父母說什麼,她馬上聽話照做。

偶爾也有小情緒,但父母三言兩語就哄好了。

我一直很羨慕她的父母,把劉麗教育得那麼乖巧。

直到有一次一起坐電梯,我才明白劉麗乖巧的背後原因。

那時電梯裡進來一個戴帽子、口罩的男人,劉麗突然渾身發抖,躲在媽媽的背後求救。

我很詫異,為何對陌生人反應如此大,詢問才知道,隻要劉麗不乖,他們就經常告訴她:

你再哭,前面有個戴帽子、口罩的壞人要把你抓走了。

是以劉麗看見戴帽子、口罩的人,就有心理陰影,産生不好的聯想。

甚至劉麗害怕黑夜,睡覺要開燈,不敢一個人在家,因為父母一直跟她說:

晚上外面有怪獸,如果你不睡覺,怪獸就要爬窗戶進來。

輕飄飄的幾句話,卻讓劉麗變得膽小怯懦,極度自卑。

威脅孩子,孩子确實變乖了,但留下深厚的陰影。

孩子産生嚴重的精神壓力和恐懼心理,困擾孩子的日常。

做事畏手畏腳,一個人時疑神疑鬼,遇到困難就變縮頭烏龜。

出門躲在父母身後,有委屈不敢吭聲,被人欺負不懂反抗。

原本健康陽光的孩子,被負能量圍繞,變得内向、孤僻、沒有安全感。

其實,天下沒有完美的孩子,是孩子都會調皮搗蛋,父母可以批評,但請不要威脅孩子。

父母脫口而出的話,很可能是孩子一輩子的陰影。

設定孩子犯錯的合理後果,讓孩子去承受結果,遠比威脅孩子更有用。

你的教育也許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這3種方式最常見 
你的教育也許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這3種方式最常見 

把孩子當出氣筒

心理專家曾做過調研,父母長期把孩子當出氣筒,孩子往往有以下特征:

不斷道歉、想太多、容易焦慮、害怕、忽略自己感受,一直取悅别人,沒有安全感。

《這不是你的錯》書中也提到:

被父母當出氣筒的孩子,内心會把虐待内化為羞恥感,這會影響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判。

他們會覺得自己很差勁,擡不起頭,甚至會做出偏激行為來保護自己。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新聞,爸爸媽媽之間發生劇烈争吵,媽媽突然抄起棍棒,揮向房間裡的三個孩子。

三個孩子被打得哇哇大哭,一邊哭一邊四處亂竄。

而爸爸一邊拿着手機錄像,一邊還在冷嘲熱諷:有本事,你就打死他們。

本是夫妻之間的沖突,但他們卻把矛頭指向了弱小的孩子們。

把孩子當出氣筒,完全不在乎孩子的感受,給孩子留下很深的心理陰影。

後來孩子一看到父母面色不悅,就瑟瑟發抖,避之不及。

給他們的性格也造成很大的影響,不敢與人交流,非常自卑。

紐扣家庭教育專家,也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一個叫明宇的男孩,雖然名列前茅,但不受老師待見。

他脾氣暴躁,經常和同學發生口角和肢體沖突,後面被學校強制休學。

教育專家介入後才發現,明宇的心理問題都來自父母。

明宇的父母經常發生沖突,隻要他們心裡不痛快,就把氣撒給孩子,對他又打又罵。

明宇長期接受父母的負面情緒,陷入嚴重的不安,時刻擔驚受怕。

他的情緒無法得到疏解,隻能用退行性行為保護自己。

當父母不懂得尊重自己的感受,我們就沒辦法尊重孩子的感受。

當父母無法跟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我們的孩子也會跟着自暴自棄。

父母的壞情緒永遠傷害不到别人,能傷害的永遠都是最愛你的孩子。

孩子陷入家庭深淵,隻會透支孩子的能量,讓孩子身心俱疲。

父母把孩子當出氣筒,很快消耗掉孩子的能量。

你的教育也許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這3種方式最常見 
你的教育也許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這3種方式最常見 

《父母的愛》書裡有句話這樣寫道:

維護人類生命之最大的、最原始的、最美妙的、最神秘的力量莫過于父母的愛。

最好的教育,并不是要考多少分,上什麼學校,而是親子間平等交流,互尊互愛,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學會給孩子适當減壓,讓孩子輕裝上陣,跟上自己的節奏;

學會跟孩子正向交流,讓孩子内心陽光,卸掉過重的心理負擔;

學會消化負面情緒,讓孩子感受到愛,收獲穩穩的安全感。

孩子的成長沒有偏方,隻有負責的父母,才能給孩子提供穩定、健康的土壤。

願父母都能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助力者,改掉消耗孩子能量的壞習慣。

作者簡介:彭幸知,富書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文章:爸媽進化論,富書重磅推出第4本新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