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风百晓生
编辑|采风百晓生
他的脑子是不是有问题?
可以陪有钱的老板发疯,但是没有陪有钱的老板玩命的,沙漠中一场自然灾害吓的员工离职,也摧毁了鱼塘。
但是这也没有办法打消他继续在沙漠养鱼的想法,一直亏损却一直再养,投了10个亿,还这么费钱费力到底是图什么呢?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这是一种财路!
何延忠出生在甘肃兰州永登县一个贫苦的家庭,他家靠近库木塔沙漠的边缘,那里的气候干燥且多风沙。然而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却有一处神奇的源泉——药王泉,它的水质清澈见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小时候的他经常觉得药王泉充满了神秘感,他通过学习和了解,得知这泉水源自遥远的祁连山冰峰,冰雪融化后汇成地下水,最终形成了药王泉,这一发现让他对大自然的力量产生了深深的敬畏。
工作后他喜欢在闲暇时间去附近的虹鳟鱼实验站参观,在那里他对这种生活在寒冷水域、肉质鲜美的冷水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这里他接触到了专业的工作人员,细心请教养殖这种鱼所需要的条件,不知道为什么,他的脑海中坚信药王泉可以养鱼。
在和工作人员交流的过程中,果不其然药王泉满足条件,看到市场上的虹鳟鱼供不应求,价格高昂,聪明的何延忠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决定投身于虹鳟鱼养殖事业,那一年的何延忠年仅24岁。
年轻气盛!说干就干!
虽然他手里有些存款,但购买种苗的费用依然不菲,加上养殖所需的各项开支,资金压力颇大,于是何延忠向当地的乡亲们提出了共同投资养鱼的提议。
但由于大多数乡亲生活并不宽裕,难以承担预期的投资额,再加上他们都不相信这个20多岁的毛头小子,认为他是在异想天开。
面对乡亲们的疑虑,他不厌其烦地解释自己的计划,并主动承担起所有的成本和风险,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最终说服了一些乡亲加入这个项目,共同开启了虹鳟鱼养殖的事业。
之后的他又借了点钱,在附近挖了两块地作为鱼池,在药王泉取水填满,然而正当他满怀期待地等待着虹鳟鱼茁壮成长时,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购买的虹鳟鱼在运输过程中大量死亡,到达鱼塘时已经无法存活。
面对打击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再次回到实验站请教解决办法,详细说明过后他才明白,他只注意了水温而没有注意水质,普通的运输用水很容易导致鱼缺氧而死。
这可是个大难题,但是经过几番思索,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利用自然落差提供充足的氧气,他将鱼塘改造成梯田式的结构,成功解决了缺氧的问题。
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钻研精神,何延忠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虹鳟鱼养殖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在当地得到了推广,还影响了全国各地的虹鳟鱼养殖户,在他的带动下,永登县的虹鳟鱼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全国闻名的虹鳟鱼之乡。
我要在沙漠养鱼!
但他的梦想是将虹鳟鱼产业化养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份梦想,源自他对祁连冰川源头的留恋,他相信,如果能在这片土地上成功养鱼,便能沿着河道打造出一条完美的虹鳟鱼产业带。
当他向家人透露这一宏伟蓝图时,却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家人认为,何延忠的想法简直是异想天开,因为那片土地不过是黄沙漫天、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如何能在这样的地方养鱼?
在敦煌他找到了一处理想的泉水,那就是西土沟,早在三千多年前,便有人在此繁衍生息,经过检测何延忠发现,这里的水质同样适合虹鳟鱼的养殖,于是他下定决心,将鱼塘选址于西土沟水源的下游。
当地政府也给了他的计划极大的支持,认为虹鳟鱼养殖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何延忠被隆重地迎进了敦煌市阳光镇,开始了他的养殖事业。
在这里他带领着百名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在这里他们开始大展拳脚,修公路、装电灯、种树、挖鱼塘、建厂房。
尽管生活艰辛,风沙肆虐,甚至吃饭时刻都不得不忍受满嘴的沙粒,但员工们的心中始终怀揣着希望,他们坚信在这片土地上播下的种子,终将迎来丰收的一天。
努力得来的并不一定是回报
但是2006年的一场沙尘暴,让大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那场沙尘暴来势凶猛,瞬间便将一座两层楼直接掀翻,面对如此景象,许多人内心开始动摇,害怕自己的生命会受到威胁。
作为领头人,他立刻站出来安抚大家的情绪:千百年来,风沙未曾击败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如今,它同样无法击垮我们!尽管这场沙尘暴给何延忠带来了高达8000万的损失,但他依然选择坚持下去,不屈不挠。
命运似乎总爱与人开玩笑,第二年的一场洪水,再次给了他一记重拳,洪水裹挟着泥石流,冲毁了即将收获的鱼塘,数以万计的虹鳟鱼被冲走,这次灾害不仅让何延忠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导致80多名员工纷纷离去,投资人也纷纷撤资。
就在众人以为一切都结束的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继续前行,他决定开拓新的场地,将养殖场迁至祁连冰川的源头,尽管这个决定再次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但何延忠的信念却愈发坚定。
再次投资再次落败!
他的人生轨迹,就像那坚韧不拔的胡杨树,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能顽强地生存下去,这位曾经的企业家,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对抗自然界的严酷挑战——抗洪治沙。
面对老员工的质疑,何延忠并未退缩,他知道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也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幸运的是,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承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资源。何延忠开始深入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何延忠发现,洪水的源头是祁连山脉,而每到汛期,这些洪水就会给当地居民带来严重的灾害,所以他决定从源头解决问题,实施洪水分流方案。
他率领一众员工来到了上游,分析地势并在附近分挖了13条河道,这样可以有效让洪水进行分流,对下游的压力就会减少,并且他们还挖掘了一个蓄水湖,还在湖边修筑了一道高达5米的沙墙。
经过不懈的努力,何延忠和他的团队成功建成了“沙漠都江堰”,这个宏伟的工程包括三道屏障:黏土固沙、石堤阻沙以及生物防沙。这些措施不仅成功地控制了洪水,还为下游村镇带来了福音,有了充足的水资源,村民们扩大了农田和葡萄田的种植,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命运一直都是不公平的,就在他觉得一切都万无一失的时候,一场巨大的洪水再次袭来,他的养殖基地遭受重创,12万条种鱼和上千条成鱼瞬间被埋没在淤泥之中,损失高达1.6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打击,何延忠也扛不住了。
但是有失就有得,巨大的洪水被他修建的“沙漠都江堰”成功分流,下游人民因此免受了大量的伤害,这一刻他就知道一切都值得了,他重新点燃了希望之火,决心再次投入到抗洪治沙的伟大事业中去。
他将自己在老家的房子卖了,筹了一笔款重新将“沙漠都江堰”修好,并且还开动脑筋,把自己的养殖基地改造成了可以观光的园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飞鸟在这里安家,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
信息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65493898914038280/?channel=&source=search_t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