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風百曉生
編輯|采風百曉生
他的腦子是不是有問題?
可以陪有錢的老闆發瘋,但是沒有陪有錢的老闆玩命的,沙漠中一場自然災害吓的員工離職,也摧毀了魚塘。
但是這也沒有辦法打消他繼續在沙漠養魚的想法,一直虧損卻一直再養,投了10個億,還這麼費錢費力到底是圖什麼呢?
資訊源:本文陳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這是一種财路!
何延忠出生在甘肅蘭州永登縣一個貧苦的家庭,他家靠近庫木塔沙漠的邊緣,那裡的氣候幹燥且多風沙。然而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上,卻有一處神奇的源泉——藥王泉,它的水質清澈見底,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寶貴的水源。
小時候的他經常覺得藥王泉充滿了神秘感,他通過學習和了解,得知這泉水源自遙遠的祁連山冰峰,冰雪融化後彙成地下水,最終形成了藥王泉,這一發現讓他對大自然的力量産生了深深的敬畏。
工作後他喜歡在閑暇時間去附近的虹鳟魚實驗站參觀,在那裡他對這種生活在寒冷水域、肉質鮮美的冷水魚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這裡他接觸到了專業的從業人員,細心請教養殖這種魚所需要的條件,不知道為什麼,他的腦海中堅信藥王泉可以養魚。
在和從業人員交流的過程中,果不其然藥王泉滿足條件,看到市場上的虹鳟魚供不應求,價格高昂,聰明的何延忠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他毅然決然地辭去工作,決定投身于虹鳟魚養殖事業,那一年的何延忠年僅24歲。
年輕氣盛!說幹就幹!
雖然他手裡有些存款,但購買種苗的費用依然不菲,加上養殖所需的各項開支,資金壓力頗大,于是何延忠向當地的鄉親們提出了共同投資養魚的提議。
但由于大多數鄉親生活并不寬裕,難以承擔預期的投資額,再加上他們都不相信這個20多歲的毛頭小子,認為他是在異想天開。
面對鄉親們的疑慮,他不厭其煩地解釋自己的計劃,并主動承擔起所有的成本和風險,在他的堅持和努力下,最終說服了一些鄉親加入這個項目,共同開啟了虹鳟魚養殖的事業。
之後的他又借了點錢,在附近挖了兩塊地作為魚池,在藥王泉取水填滿,然而正當他滿懷期待地等待着虹鳟魚茁壯成長時,現實卻給了他沉重的一擊,購買的虹鳟魚在運輸過程中大量死亡,到達魚塘時已經無法存活。
面對打擊他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再次回到實驗站請教解決辦法,詳細說明過後他才明白,他隻注意了水溫而沒有注意水質,普通的運輸用水很容易導緻魚缺氧而死。
這可是個大難題,但是經過幾番思索,他想到了一個好主意,那就是利用自然落差提供充足的氧氣,他将魚塘改造成梯田式的結構,成功解決了缺氧的問題。
憑借着不懈的努力和鑽研精神,何延忠逐漸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虹鳟魚養殖方法,這些方法不僅在當地得到了推廣,還影響了全國各地的虹鳟魚養殖戶,在他的帶動下,永登縣的虹鳟魚産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了全國聞名的虹鳟魚之鄉。
我要在沙漠養魚!
但他的夢想是将虹鳟魚産業化養殖推向一個新的高度,這份夢想,源自他對祁連冰川源頭的留戀,他相信,如果能在這片土地上成功養魚,便能沿着河道打造出一條完美的虹鳟魚産業帶。
當他向家人透露這一宏偉藍圖時,卻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家人認為,何延忠的想法簡直是異想天開,因為那片土地不過是黃沙漫天、荒無人煙的戈壁灘,如何能在這樣的地方養魚?
在敦煌他找到了一處理想的泉水,那就是西土溝,早在三千多年前,便有人在此繁衍生息,經過檢測何延忠發現,這裡的水質同樣适合虹鳟魚的養殖,于是他下定決心,将魚塘選址于西土溝水源的下遊。
當地政府也給了他的計劃極大的支援,認為虹鳟魚養殖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何延忠被隆重地迎進了敦煌市陽光鎮,開始了他的養殖事業。
在這裡他帶領着百名員工,齊心協力,共同奮鬥,在這裡他們開始大展拳腳,修公路、裝電燈、種樹、挖魚塘、建廠房。
盡管生活艱辛,風沙肆虐,甚至吃飯時刻都不得不忍受滿嘴的沙粒,但員工們的心中始終懷揣着希望,他們堅信在這片土地上播下的種子,終将迎來豐收的一天。
努力得來的并不一定是回報
但是2006年的一場沙塵暴,讓大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那場沙塵暴來勢兇猛,瞬間便将一座兩層樓直接掀翻,面對如此景象,許多人内心開始動搖,害怕自己的生命會受到威脅。
作為領頭人,他立刻站出來安撫大家的情緒:千百年來,風沙未曾擊敗這片土地上的居民,如今,它同樣無法擊垮我們!盡管這場沙塵暴給何延忠帶來了高達8000萬的損失,但他依然選擇堅持下去,不屈不撓。
命運似乎總愛與人開玩笑,第二年的一場洪水,再次給了他一記重拳,洪水裹挾着泥石流,沖毀了即将收獲的魚塘,數以萬計的虹鳟魚被沖走,這次災害不僅讓何延忠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更導緻80多名員工紛紛離去,投資人也紛紛撤資。
就在衆人以為一切都結束的時候,他卻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繼續前行,他決定開拓新的場地,将養殖場遷至祁連冰川的源頭,盡管這個決定再次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但何延忠的信念卻愈發堅定。
再次投資再次落敗!
他的人生軌迹,就像那堅韌不拔的胡楊樹,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都能頑強地生存下去,這位曾經的企業家,在經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後,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對抗自然界的嚴酷挑戰——抗洪治沙。
面對老員工的質疑,何延忠并未退縮,他知道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但也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幸運的是,政府給予了大力支援,承諾提供必要的幫助和資源。何延忠開始深入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何延忠發現,洪水的源頭是祁連山脈,而每到汛期,這些洪水就會給當地居民帶來嚴重的災害,是以他決定從源頭解決問題,實施洪水分流方案。
他率領一衆員工來到了上遊,分析地勢并在附近分挖了13條河道,這樣可以有效讓洪水進行分流,對下遊的壓力就會減少,并且他們還挖掘了一個蓄水湖,還在湖邊修築了一道高達5米的沙牆。
經過不懈的努力,何延忠和他的團隊成功建成了“沙漠都江堰”,這個宏偉的工程包括三道屏障:黏土固沙、石堤阻沙以及生物防沙。這些措施不僅成功地控制了洪水,還為下遊村鎮帶來了福音,有了充足的水資源,村民們擴大了農田和葡萄田的種植,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長。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命運一直都是不公平的,就在他覺得一切都萬無一失的時候,一場巨大的洪水再次襲來,他的養殖基地遭受重創,12萬條種魚和上千條成魚瞬間被埋沒在淤泥之中,損失高達1.6億元,面對如此巨大的打擊,何延忠也扛不住了。
但是有失就有得,巨大的洪水被他修建的“沙漠都江堰”成功分流,下遊人民是以免受了大量的傷害,這一刻他就知道一切都值得了,他重新點燃了希望之火,決心再次投入到抗洪治沙的偉大事業中去。
他将自己在老家的房子賣了,籌了一筆款重新将“沙漠都江堰”修好,并且還開動腦筋,把自己的養殖基地改造成了可以觀光的園區,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飛鳥在這裡安家,人們在這裡安居樂業。
資訊來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65493898914038280/?channel=&source=search_t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