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这个成语一直被家长用来教育孩子要勤奋、用功,珍惜时间。
但是我们真的了解这句成语背后的故事吗?
主人公祖逖和刘琨最后结局如何?为什么很多老师都不愿讲述背后的原因?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胸怀报国志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多变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中原八王之乱衰弱之际,陆续建立北方政权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
面对这一切,有许多有志之士选择奋起北伐,收复中原,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祖逖和刘琨。
289年,祖逖通过举荐,被选为孝廉,之后前往洛阳附近的司州任职主簿。
几年之后,刘琨也来到这里担任主簿。
两人一见如故,结为知己。他们整日谈论国事,警示当时的乱象,誓要图治天下。
为了实现报国救民的抱负,二人约定,每天天亮听到鸡叫的时候就起床读书习武,以期有朝一日可以报效国家。
这就是著名的“闻鸡起舞”的由来。
痴人说梦的北伐
291年,西晋发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乱”。
多年来,西晋政治早已风雨飘摇。皇帝昏庸,政治腐败,引起了许多外戚、宗室和藩王的觊觎。这些权贵为了自己的利益,你争我夺,宫廷斗争不断。
终于,在八王之乱中爆发出来。
江山易主,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祖逖和刘琨迫不及待地投身其中,想在乱世中找一个贤明的君主。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不论投靠哪一方势力,祖逖和刘琨都逐渐看清,这些人不过是打着“褒扬王室,光复社稷”的旗号,行私利之实。
各方势力你争我夺,互相消耗,局势越来越混乱动荡。
311年,华北强国匈奴趁机大举南侵。刘聪、石勒等将领率军攻陷洛阳与长安,皇帝被掳,无数百姓背井离乡,千里流离。
这就是著名的“永嘉之乱”。
洛阳沦陷的噩耗传来,祖逖和刘琨也只能带领家人南迁,逃离战火。
祖逖率领几百人,徒步南下。为了照顾老弱,他把车马让给他人乘坐,自己步行在最前面开路。
留存的史料记载,祖逖南迁的队伍原有三百多人,但经过随时面临饥寒困扰和匈奴骑兵袭击的艰难道路后,到达终点时只剩几十人。
可见,当时南迁的艰辛是何等惨痛。
难挽局势
312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位为帝,是为晋元帝。他任命刘琨出镇北方的并州,这也成为东晋在中原最后的一块领地。
当时的并州已是破城残垣,百业萧条,刘琨接手后,先安抚难民,修整城池。
他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在短短一年里,并州便恢复了几分生机。这成为东晋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显示了刘琨的政治与军事才能。
而祖逖一心想北伐,多次向皇帝进言。
然而,晋元帝刚占领江南,还在稳定统治,根本无心北伐。为了敷衍祖逖,只是空派了一个头衔,给他一些粮饷和军需,叫他自己想办法。
但祖逖并未气馁,反而兴奋难耐。他立即带领一百多名家丁渡江北上,通过屯田积粮,很快就组建起一支小部队。
在317年,祖逖战胜张平、樊雅等势力,成功收复了豫州之地。这为日后的北伐打下基础。
320年,祖逖率军击败强敌石勒,使其不敢南犯。次年,由于皇帝忌惮其威望,将祖逖调离前线。
祖逖性格刚烈,对此非常不满。加上操劳过度,他突然患病,抱恨而终,时年仅56岁。
与此同时,北方局势再变。318年,刘琨也卷入宫廷政变,他和侄子一起遇害。
二人均英年早逝,未能完成北伐大业,对此都抱有遗憾。然而,他们报国舍生、视死如归的精神,却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一生报国无果,却激励千古
理想是光,梦想是力量。尽管一生努力,祖逖和刘琨的理想都未能实现,但他们永不放弃的精神,却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寄托。
每当人们提起“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时,总会想起祖逖和刘琨勤奋刻苦的精神。他们在天亮时分就爬起来读书习武,从未间断。
这代表的不仅是刻苦钻研,更是一种毅力和理想,一种为了报效国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撑,祖逖和刘琨才能在动荡的年代里开创事业,成就一番抱负。
纵观历史,一个人的力量固然渺小,但理想却能超越一切。
祖逖和刘琨的故事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金钱或者地位,而是要有理想,有梦想,有坚持不懈的毅力。理想可以点燃心中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
也许一个人无法改变时代的潮流,但坚持到最后,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勇气。这也是他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晋书·卷六十二·列传第三十二·刘琨》
【2】《资治通鉴·卷八十八·晋纪十》
【3】《晋书·祖逖传》
【4】刘渊、石勒反晋.国学大师 [引用日期20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