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雞起舞”這個成語一直被家長用來教育孩子要勤奮、用功,珍惜時間。
但是我們真的了解這句成語背後的故事嗎?
主人公祖逖和劉琨最後結局如何?為什麼很多老師都不願講述背後的原因?
本文陳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胸懷報國志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動蕩多變的時代。北方的少數民族趁中原八王之亂衰弱之際,陸續建立北方政權而造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
面對這一切,有許多有志之士選擇奮起北伐,收複中原,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祖逖和劉琨。
289年,祖逖通過舉薦,被選為孝廉,之後前往洛陽附近的司州任職主簿。
幾年之後,劉琨也來到這裡擔任主簿。
兩人一見如故,結為知己。他們整日談論國事,警示當時的亂象,誓要圖治天下。
為了實作報國救民的抱負,二人約定,每天天亮聽到雞叫的時候就起床讀書習武,以期有朝一日可以報效國家。
這就是著名的“聞雞起舞”的由來。
癡人說夢的北伐
291年,西晉發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亂”。
多年來,西晉政治早已風雨飄搖。皇帝昏庸,政治腐敗,引起了許多外戚、宗室和藩王的觊觎。這些權貴為了自己的利益,你争我奪,宮廷鬥争不斷。
終于,在八王之亂中爆發出來。
江山易主,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祖逖和劉琨迫不及待地投身其中,想在亂世中找一個賢明的君主。
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不論投靠哪一方勢力,祖逖和劉琨都逐漸看清,這些人不過是打着“褒揚王室,光複社稷”的旗号,行私利之實。
各方勢力你争我奪,互相消耗,局勢越來越混亂動蕩。
311年,華北強國匈奴趁機大舉南侵。劉聰、石勒等将領率軍攻陷洛陽與長安,皇帝被擄,無數百姓背井離鄉,千裡流離。
這就是著名的“永嘉之亂”。
洛陽淪陷的噩耗傳來,祖逖和劉琨也隻能帶領家人南遷,逃離戰火。
祖逖率領幾百人,徒步南下。為了照顧老弱,他把車馬讓給他人乘坐,自己步行在最前面開路。
留存的史料記載,祖逖南遷的隊伍原有三百多人,但經過随時面臨饑寒困擾和匈奴騎兵襲擊的艱難道路後,到達終點時隻剩幾十人。
可見,當時南遷的艱辛是何等慘痛。
難挽局勢
312年,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位為帝,是為晉元帝。他任命劉琨出鎮北方的并州,這也成為東晉在中原最後的一塊領地。
當時的并州已是破城殘垣,百業蕭條,劉琨接手後,先安撫難民,修整城池。
他勵精圖治,興修水利,發展農桑。在短短一年裡,并州便恢複了幾分生機。這成為東晉重要的經濟來源,也顯示了劉琨的政治與軍事才能。
而祖逖一心想北伐,多次向皇帝進言。
然而,晉元帝剛占領江南,還在穩定統治,根本無心北伐。為了敷衍祖逖,隻是空派了一個頭銜,給他一些糧饷和軍需,叫他自己想辦法。
但祖逖并未氣餒,反而興奮難耐。他立即帶領一百多名家丁渡江北上,通過屯田積糧,很快就組建起一支小部隊。
在317年,祖逖戰勝張平、樊雅等勢力,成功收複了豫州之地。這為日後的北伐打下基礎。
320年,祖逖率軍擊敗強敵石勒,使其不敢南犯。次年,由于皇帝忌憚其威望,将祖逖調離前線。
祖逖性格剛烈,對此非常不滿。加上操勞過度,他突然患病,抱恨而終,時年僅56歲。
與此同時,北方局勢再變。318年,劉琨也卷入宮廷政變,他和侄子一起遇害。
二人均英年早逝,未能完成北伐大業,對此都抱有遺憾。然而,他們報國舍生、視死如歸的精神,卻成為後人學習的楷模。
一生報國無果,卻激勵千古
理想是光,夢想是力量。盡管一生努力,祖逖和劉琨的理想都未能實作,但他們永不放棄的精神,卻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寄托。
每當人們提起“聞雞起舞”這個成語時,總會想起祖逖和劉琨勤奮刻苦的精神。他們在天亮時分就爬起來讀書習武,從未間斷。
這代表的不僅是刻苦鑽研,更是一種毅力和理想,一種為了報效國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正是有了這樣的精神支撐,祖逖和劉琨才能在動蕩的年代裡開創事業,成就一番抱負。
縱觀曆史,一個人的力量固然渺小,但理想卻能超越一切。
祖逖和劉琨的故事告訴我們,活着的意義不僅在于追求金錢或者地位,而是要有理想,有夢想,有堅持不懈的毅力。理想可以點燃心中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
也許一個人無法改變時代的潮流,但堅持到最後,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勇氣。這也是他們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财富。
參考文獻
【1】《晉書·卷六十二·列傳第三十二·劉琨》
【2】《資治通鑒·卷八十八·晉紀十》
【3】《晉書·祖逖傳》
【4】劉淵、石勒反晉.國學大師 [引用日期20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