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辛弃疾晚年迷恋山水之情,写了《贺新郎》,成流传千古的表白名句

作者:笑史云烟

文 | 笑史云烟

编辑 |笑史云烟

在中国文学的璀璨星空中,辛弃疾的名字如同一颗耀眼的星辰,他以其非凡的文学才华和激昂的爱国情怀,成为宋朝末年的文化符号。

他既是笔端的翰林,又是战场的将军,更是政治的舵手。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在古代中国的文学创作中,借助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是一种常见而高雅的手法。

诗人通过这种方式与历史对话,与前人的智慧共鸣,让作品呈现出一种超越时间的深刻内涵。这不仅是一种文学修辞,更是一种丰富的文化传承。

在这方面,辛弃疾无疑是一个标杆。

辛弃疾晚年迷恋山水之情,写了《贺新郎》,成流传千古的表白名句

他的词作《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便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展现了他对典故的深厚底蕴和高超技巧。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不仅仅是简单地引用了历史典故,更是将它们融入自己的情感中,自然流露,不显突兀。

辛弃疾的这首词出自他的一个独特的生活片段。

他在江西隐居时,自建了一个居所,情感地将之命名为“停云堂”。

这个名字来源于他所崇敬的前贤陶渊明的作品《停云》,这其中不仅反映了辛弃疾对陶渊明深深的敬仰,也显露了他对古人的理解与共鸣。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这首词并不是无缘无故而作,而是在辛弃疾独坐“停云堂”时,被邑中的园亭、水声和山色所触动,内心涌现出对陶渊明《停云》中“思亲友”意境的共鸣,于是借景抒情,作下这篇佳作。

辛弃疾晚年迷恋山水之情,写了《贺新郎》,成流传千古的表白名句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巧妙地运用了八个典故,它们来自历史、神话、寓言以及前人的诗词歌赋。

这些典故被他巧妙地编织进词中,既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怀念,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名利的超脱。

具体来看,词中“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反映了辛弃疾对逝去友谊的哀伤;“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则是他对人世变幻、名利得失的淡然;“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表达了他与自然景物的亲近和对话,“情与貌,略相似”更是把自己的心境和景物的情态巧妙地相映成趣。

在这首词作中,最让人称奇的是辛弃疾的自我定位。

他在“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中,既表达了对古人的敬仰,又流露出自信甚至是自负的情感,仿佛在说,如果古人有机会见到我这般放达,必定也会叹服。

辛弃疾晚年迷恋山水之情,写了《贺新郎》,成流传千古的表白名句

辛弃疾通过《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的创作,实现了刘勰在《文心在古代中国,诗词创作中嵌入典故这一技艺,既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文人智慧的象征。

这种手法,称之为“用典”,并非简单的引用,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与智慧的融合。

这不仅是对古人的敬仰,更有一种时空穿越的自信,仿佛在告诉世人,如果古代文人能见到他,也会对他的豪放和才情惊叹不已。

辛弃疾的这种用典技巧,正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的最好诠释。

他通过用典技艺,不仅使词作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也让情感表达更加细腻丰富。

辛弃疾晚年迷恋山水之情,写了《贺新郎》,成流传千古的表白名句

能文能武

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一个重视文化的士大夫家庭,这个家庭的文化底蕴与对他的精心培育为辛弃疾的文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一位身兼文学家、词人、军事将领和政治家多重身份的杰出人物。

他的一生似乎被编织成一部传奇,既有波澜壮阔的官场经历,又有感人至深的诗词创作。

他的才华在童年时期便已显露无遗,十岁能作诗,十六岁便懂得在复杂的政治漩涡中驰骋,成为进士,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官场对于辛弃疾来说既是战场也是诗的源泉。

他的职业生涯跌宕起伏,经历了开封府判官蔡京案、陈世美杀害同僚案等重大政治风波。

辛弃疾晚年迷恋山水之情,写了《贺新郎》,成流传千古的表白名句

在苏州通判、嘉兴知府、杭州通判等职位上,辛弃疾以其清廉和爱民的形象深得百姓爱戴。

尽管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波折,但这并未影响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

辛弃疾的词赋予了他“宋词三大家”之一的荣誉。

他的词作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辛弃疾的词,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时代特征,其间抒发的不屈不挠和对理想的追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辛弃疾浪漫而又坎坷的人生旅途中,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对理想的追求。

辛弃疾晚年迷恋山水之情,写了《贺新郎》,成流传千古的表白名句

他的政治抱负或许并未能完全实现,但他的文学成就却成为了历史的瑰宝。流言蜚语、党争纷争、情变悲怆这些官场上的泥沼未能困住他的诗心。

他的笔下流转着对人民深沉的关爱和对家国无限的忠诚,这些情感在他的词中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

《丑奴儿》

辛弃疾的词作不仅深刻地映射了他的个人遭遇,更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感慨以及对古人的仰慕。

在一首题为《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词中,辛弃疾通过描绘自己的身世、情感和理想,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

这首词凝聚着他对人生无常的哲思,对知己难求的感慨,以及对古人高尚情操的向往。

辛弃疾晚年迷恋山水之情,写了《贺新郎》,成流传千古的表白名句

文章开头,辛弃疾用“甚矣吾衰矣”开篇,直接揭示了他对于自身衰老的无奈感受。

他感慨岁月不饶人,而自己的朋友,那些曾经的交游,已经零落如同秋叶的落寂,留下的,只有寥寥数人,这无疑给他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紧接着,他用“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这样的形象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世事变迁的讽刺。

这里的“三千丈”形容白发之多,也暗示了其心境之深邃。辛弃疾的笑并非真的欢乐,而是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对自己遭遇的苦涩。

在“问何物、能令公喜?”这句疑问中,辛弃疾似乎在自问自答,究竟在这纷扰的世间,还有什么能让他感到真正的快乐?

答案藏在接下来的诗行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词中,辛弃疾将自己比作青山,这里的青山不仅是自然的美,更是他心中不变的忠贞和理想。

辛弃疾晚年迷恋山水之情,写了《贺新郎》,成流传千古的表白名句

他认为自己虽然未被时世接受,但如同青山永远秀美,他的志向和才华也将不被埋没。

辛弃疾的孤独感在“一尊搔首东窗里”。

他对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有着深切的认同感,那是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为伍的境界。

在酒意朦胧中,他仿佛能体会到陶渊明当年的超然和心境。

词中的“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一句则是对那些沉溺于权谋、追逐名利的世人的批判,辛弃疾在这里通过对比,强调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价值观。

他享受的是与世无争时的澄明与自在,而非世俗的功名。

而当辛弃疾吟出“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时,我们仿佛能听见他的心声,他不是在遗憾无法与古人相会,而是在惋惜古人无法见到自己这份狂放不羁的豪情。

辛弃疾晚年迷恋山水之情,写了《贺新郎》,成流传千古的表白名句

这是一种对于自我价值的自信,也是对于理解自己才华的渴求。

“知我者,二三子”以一种悲凉而又豪放的语调作为结尾,这并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无奈,更是对知己的珍视。

他的内心充满了对那些能看透世事、理解他志向和抱负的朋友们的感激。

辛弃疾的这首词,不单单是一首流露个人感怀的作品,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时代的文人的内心世界。

他们在动荡的世事中寻求自我,既有对于时代的深度批判,又有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

笔者认为

辛弃疾之所以能够在文学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是因为他的诗词超越了单纯的文字游戏。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气息,同时也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下,一个文人的真实心声。

辛弃疾晚年迷恋山水之情,写了《贺新郎》,成流传千古的表白名句

他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交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又一个充满深意的诗意世界。

在细细品味辛弃疾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不禁会沉思:这些文字背后的人,他的情感世界是何等的丰富多彩。

而我们今人,是否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对于生命的真挚感慨?

辛弃疾的诗词,不仅令人称奇的,恰是辛弃疾那种将传统典故巧妙融入个人情感、并借此抒发豪迈情怀与孤独寂寞的技艺。

在他的诗词中,我们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一位文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