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因为皇位之争而手足相残、父子相攻的例子屡见不鲜。直到宋朝以后,由于儒家思想深入人心,这种现象才逐渐减少。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为何还要砍下他的头颅?
当李建成、李元吉全都被诛杀以后,李世民更是命人将李建成的头颅割下来,他这么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 尽早结束战斗。在李世民和两兄弟内斗之时,李建成的部下冯立、薛万彻等人已经有所察觉,情急之下他们率领两千精锐部队赶赴玄武门,等到他们突破重重包围进入玄武门之时发现自己主子的头颅都被割了下来,顿时失去了反抗的动力,因此才会迅速溃败逃走,如果李世民当时不那么做很可能还会让他们拼死一搏,最后使得战损进一步扩大。
- 杀鸡儆猴。李世民割下李建成的头颅不仅仅是为了震慑他们残余的部下,更重要的警告他的父亲李渊这就是反抗他的下场。因为当时李世民实力之强大已经彻底威胁到李渊的皇位,既然连亲兄弟都杀死了,也不差逼父退位这一环节,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李渊选择了妥协。
- 推卸责任。这玄武门事变本来就是李世民一手搞出来的,但是为了在后世留下一个好名声他决定将一切责任都推卸给李建成他们。杀害太子本身就是要诛灭九族的大罪,而李世民则是一不做二不休连自己的老子都赶下台。登上皇位以后他自然成为了说一不二的独裁者,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他开创了干预史官记事的先河,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贬低得一无是处,同时还把玄武门事变的锅甩到他们身上,让自己砍下亲哥哥头颅的行为变成一件“无可奈何”之事。
综上所述,李世民干掉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俩并割下他们的头颅,一方面是直接干掉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则是杀鸡儆猴,确保了皇位顺利到手。
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
李渊太原起兵后,借助天下大乱的形势很快发展壮大,他手下谋臣如云,猛将如雨,因此成为隋末群雄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完全可以统一天下,开创盛世。在大唐崛起的过程中,除了李渊的个人能力外,李渊的三个儿子发挥了重要作用。
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老三李元吉,每个人都强悍,但论起综合实力还是李世民更胜一筹,尤其是军事能力明显高人一等,可以说在大唐壮大立下首功。
按照传统惯例,皇帝李渊把嫡长子李建成立为皇太子,但李世民的野心、实力、声望完全不在李建成之下,甚至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使得两人产生了深刻矛盾。
李建成担心李世民对自己的太子之位造成威胁,而事实上李世民已经造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对李世民处处提防,甚至欲除之而后快;李世民则相反,他担心李建成会对自己羡慕嫉妒恨,找机会把自己干掉,而他对皇位也十分心动。
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为这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围绕皇位这一根本利益的争夺,是真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生死之争,就看谁更心狠手辣。
总结:“玄武门之变”的发生主要责任在李渊,可能李渊也是想平衡各方势力,没想到最后帝王之术玩的不溜,还被李世民逼宫了。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获胜,计划周密是关键,估计这些计谋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计划的。
李世民的计划很完美,还是出了问题,李世民本人都差点被李元吉弄死,尉迟恭及时出现救了秦王一命。并且当玄武门士兵快顶不住的时候,把太子李建成的头颅展示给冯立等人看,也是成功的关键。
最后总结一下,秦王李世民胜利的关键点是,玄武门驻守将领常何,尉迟恭的勇猛,计划的周密,割下太子和齐王的头颅,控制住李渊。这几点基本上缺一不可,这就是李世民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割了李建成头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