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代散文|面对废墟的遐思

作者:奇幻喜鹊m

文/博华

记得有时行走在夕阳尽染的苍穹之下,不其然碰到路边一处残垣躲避的废墟,内心便会涌上一种特别凄楚和苍凉之感。夕阳如血,漫漫荒野之中,一处断壁残垣突现眼前,那些散乱在荒草丛里的碎砖烂瓦幽灵般透着几分神秘的气息。从本能上来说,没有谁愿意走进废墟,人们向往的是热闹和繁华。然而人世间总有一个规律,物极必反,过度的繁华之后,必是极度的衰落。“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古往今来,有多少繁华之地,因其繁华,而青史留名,又因其过度繁华,而灰飞烟灭,沦为废墟。让后来人只能在一地文明的碎片里去拼接昔日的繁华。面对繁华,人们兴高采烈,乐而忘忧;面对废墟,人们熟视无睹,反应平静。

当代散文|面对废墟的遐思

喜欢繁华,并不停地制造和追求繁华的人们也许没有太多地去想过繁华之后的事情。有时当我捧起历史教科书的时候,对于历史教科书中用极尽想象力的语言描述的历史上那些曾经的繁华之地倒是没有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反而被书中那曾经的繁华之地留下的一幅幅废墟图片给震撼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那一处处神庙,竞技场和城市建筑残存下来的历史遗迹,在今天人们的眼里也是一个个奇迹,面对这些未曾亲临却心向往之的历史废墟,一种思接千古的历史幽想便会在心中油然升起。

废墟作为人类文明历史的一个伤疤,虽然我们不想去触碰它,但它毕竟是一个现实的存在。触碰它,总能唤醒我们一些或深或浅的历史记忆。废墟的产生也许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形式都是一样的,那便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一种毁灭。一个个灰飞烟灭的人类文明成果,最终以废墟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走进它,那一片凌乱无序的堆砌,带着岁月的沧桑记忆,用无声的语言倾诉着那个撼人心魄的历史瞬间,让我们做着各种各样的历史假设和想象。

一片高大挺拔的树林,像一群精壮的汉子,蓊蓊郁郁,豪气冲天,突然从天而降的一场陨石雨,引燃一场凶猛的大火,在红色的火舌掠过之后,一个个旺盛的生命顷刻间化作乌黑的浓烟。大火过后,残骸遍地,死亡密布,触目皆是烧焦的悲凉。一个宁静的村庄,人们欢声笑语,忙着生计和生儿育女,突然,一场强烈的地震降临,顷刻之间,墙倒屋塌,生命罹难,温馨的家园变成了死亡的摇篮,欢乐和希望都被埋在瓦砾堆里,黑色的魔鬼站在瓦砾堆上狞笑。更多的是一群一群的强盗,或黑纱蒙面,或手拈鲜花,闯进一个个繁华美丽的城市,对那些高大的楼房和美丽的花坛,对那些善良的老人和纯真的孩子,丧心病狂地用刀砍,用火烧,用大炮轰,用炸弹炸,血流成河,惨绝人寰。

当代散文|面对废墟的遐思

高大的建筑轰然崩摧,人权、良知、正义都作为伪善的面具被毁灭得荡然无存……废墟就是这样造成的!在来自上苍的自然力量和我们人类自身无法控制的疯狂欲念滋生的极端暴力面前,人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在几百上千年创造艰苦创造的文明成果,瞬间便灰飞烟灭,化作令人心痛的废墟,成了人们心头难以愈合的一个精神伤口,让人们在无法了却的痛苦中生发出各种的忧虑与担心。

人类创造一处繁华之地,需要成百上千年的时间,并且花费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因此凝聚了人类智慧和心血的繁华之地理应得到我们人类的尊敬和爱护。除了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外,有多少废墟却是来自创造这些文明成果的我们人类自己。一方面创造繁华,一方面又在制造废墟,就这样在这反反复复的创造与毁灭的过程中,我们人类在进退之间艰难地行走在蜿蜒曲折的历史道路上。废墟的出现虽然是一个极端的瞬间,但其发生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历史上不惜兵戎相见的部落和民族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在各自的头领和君王的蛊惑之下,一个个温顺的臣民立刻像打了鸡血似的,通过疯狂的军事杀戮,一方把另一方打败,为了宣誓自己的胜利和威严,总是在疯狂的洗劫之后,用一把大火将失败者的家园焚毁,非此不足以展示胜利者的强大。

秦都咸阳,汉都长安,宋都开封,有哪一个朝代的都城不是沦为战祸的废墟。自诩为天底下最聪明的人类,犯起混来,那简直是是极为可怕的,似乎谁也阻止不了。直到现在,这样的悲剧还在上演着。古往今来,无数的废墟就这样诞生在我们这些智慧人类的手上。废墟有的裸露在大地之上,有的则深埋地下,面对如此多的废墟,习惯了审美的人却很少有人愿意走近它们。

在人们眼里废墟总是丑的,它总是和荒凉衰败联系在一起。在这里看不到生机,听不到歌声,找不到欢乐,有的只是被破坏和被摧残后的一片惨象,看到它让人感到很心痛,让人的心情很压抑。面对废墟,犹如看到一只无形的巨大黑手把一个青春美丽的鲜活生命撕得粉碎,又随手扔向天空。似乎听到空中有一阵阵狰狞的狂笑令人战慄,令人恐惧。废墟虽然总是伴随着刻骨铭心的痛苦的记忆,但它毕竟也是我们人类的“杰作”,我们无法也不能回避。习惯了繁华胜景的人们,有时间走进废墟,站在残砖断瓦前,来一番思古之幽情,凭吊一下历史,还是很有必要的。

站在废墟前,首先就好像被人重重地迎面打了一个耳光,尊严被亵渎,良知被推上绞刑架,脊骨被压得咯嘣咯嘣地响,好像随时会扭曲、断裂。面对废墟,最容易感受到人性的脆弱,最容易发现人性中平时不易觉察到的丑陋和残忍。此情此景让我们的心灵深处不由得生发这样的疑问:披着文明外衣的人类,内心的贪婪一日不去,废墟还将继续产生。一座座废墟就像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档案,记录着我们人类的耻辱。

废墟是凝固的历史,废墟是文明的碎片。是的,但又绝不仅仅是。废墟是历史的伤疤,里面满贮着血泪,血泪中也生长着希望的幼芽。废墟是文明被焚烧后的灰烬,日渐变冷的灰烬中还保存着不熄的火种。废墟是美好生命惨遭蹂躏的一滩血,从这血色中能升起一缕人性良知的文明之火。经常走近它,也许我们会变得理性和冷静许多,让我们少做或者不做一些司空见惯的蠢事和傻事。

废墟并不就是死亡。它的物质的形体虽然被摧残被毁灭了,但它的魂灵却在噩梦中游走,在废墟的上空盘桓。在月夜下,在细雨中,一个人仔细地听听,就能听到这个魂灵的低低的倾诉。不要说植物动物和人了,就是一座钢筋水泥的建筑,一旦成为废墟,它也具有一种生命力。废墟是活着的,风是它的呼吸,雨是它的眼泪,渐渐暗淡下的夕阳的余晖是它忧郁的面容。一处废墟就是一部教科书,就是一座纪念碑。

它既是过去了的一段历史,又是现在和未来的一面镜子,更是走向未来的坚实的台阶。因为,虽然废墟往往是瞬间就造成的,但是造成它的原因却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有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记住的就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些至关重要的因素。人们对热闹和繁华的追逐,像滔滔洪水那样,能够漫过一切。这当然无可厚非,但相比之下,人们是太容易忘却了。

当代散文|面对废墟的遐思

人类的许多灾难正是人类自己造成的--自己的疏忽大意,自己的软弱无力,自己的贪婪、残忍和野蛮。人类要想得到并且保住热闹和繁华,就必须记住自己亲手制造的种种悲剧;永远地对自然力保持一种敬畏,并因而十分小心地呵护、珍爱生命;永远地对残暴保持着足够的警惕,并拚命地去控制它,反抗它,消灭它。废墟正以它无言的目光注视着我们,默默地诉说着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但又有多少人在真正听它诉说呢?

行文至此,窗外传来大型挖掘机的轰鸣之声,抬眼窗外,楼下不远处的村庄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拆迁,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一座座百年老屋轰然倒塌,不一会儿的工夫,几百幢房屋被夷为平地,一个存在了几百年的村庄就这样从眼前消失了。我知道一场规模空前的新型城镇化运动正在全国展开,许多存在了成百上千年的村庄就像我眼前的村庄一样,在这场历史大变迁中消亡,它们消亡得很彻底,甚至连废墟都不会留下的。我知道方兴未艾的城镇化大趋势是让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真正告别沿袭了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让农民像城里人那样过一种现代文明生活。但如此连根拔起,不留一点记忆和念想的做法,是不是可取,值得商榷。虽然我们怕揭伤疤,不愿触碰灰色的历史记忆,起码留一点还是好的。

无论国家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在我们现代化的家园里,留一点过去的遗迹,留一点原生态,留一点脏,还是有必要的。过去的旧仓库、烂厂房,老房子,别全拆了,那是真风景,脏得有味道,是一条历史的脉络。绿树影里竖一根锈烟囱,半张破桌子,一盘石碾,一眼老井,一棵古树,多少留一些念想。借此,我们还能体验另一个岁月中的记忆,体验别一种可能的生存,同时让我们知道我们回家的路,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不但有必要,而且还会带给我们一种警醒和启示,因此不要把过去的一切都当成不堪回首的历史包袱。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