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匈奴人与中原王朝之间频繁交战,留下了许多为人所熟知的典故和事件。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以防御匈奴的侵袭,张骞出使西域以联合大月之攻击匈奴,王昭君出塞以与匈奴联姻,获取和平。汉高祖刘邦在白登山被匈奴围困了七天七夜。那么曾经称霸草原的匈奴如今去了哪里呢?
匈奴从哪来?
有关匈奴起源的说法多种多样。根据《史记》的记载,匈奴人最初是华夏民族的一个支系,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末时期。商汤灭夏后,夏朝最后的王子淳维带领一部分移民逃到西北的草原,并在那里定居下来。随后他们与当地草原居民通婚,经过漫长的时间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一个部落。他们将狼作为图腾,对家中的狗十分尊重,身材高大强壮,性格桀骜不驯,中原人称他们为犬戎。
到了战国后期,一个名叫头曼的大单于统一了犬戎和其他部落,逐渐演变成了匈奴。
还有一种说法是,自商朝以来,华夏文明的北方陆续出现了鬼方、薰玉、猃狁、戎狄等草原部族。小国鬼方在商朝时被灭掉,他便是匈奴的一部分。武王伐纣时,关中地区一度被猃狁占领,直到周宣王派兵将其驱逐至北方,这些部族在这时被历史学家称为戎狄。周幽王在烽火戏诸侯中建造烽火台就是为了防止犬戎的侵袭。到了战国时期,他们才正式被称为匈奴,匈奴一词意为驱逐到远方。当然,匈奴最初并不是强大的。根据《史记》的记载,赵国的李牧曾经坚壁清野,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秦国的蒙恬更是让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不敢弯弓而射大雕。
直到公元前209年,匈奴人冒顿单杀了他的父亲并自立,趁机四处征战,逐渐将东胡、月氏、丁灵、乌孙等部族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人口和军力都大大增强,不仅统一了蒙古高原,势力还扩展到了西域地区,使匈奴成为中国北方的第一个奴隶制游牧帝国。此后,匈奴不断向南侵扰,给刚建立的汉朝带来了巨大威胁。
匈奴为什么消失?
公元前200年,刘邦亲自率军征讨匈奴,希望一次性解决匈奴威胁,结果由于轻敌冒进,在白登山被围困了七天七夜,最终通过贿赂讲和才得以突围。此后,汉朝不得不以和亲和赠送财物的方式来稳定匈奴。
直到汉武帝时期,卫青成为帝国的左膀右臂,七战七胜,使得汉匈之间形势完全逆转。霍去病英勇无敌,横扫漠北,使匈奴一蹶不振,从此再也无法恢复到巅峰状态。然而,被汉武帝击败后的匈奴并没有消失,他们依然强大存在。
在公元前71年,汉宣帝联合乌孙军击败了匈奴,之后,匈奴受到乌孙、丁灵和乌桓等其他游牧民族的轮番进攻,内部分裂成南北两部分。南匈奴投降了西汉,而北匈奴则撤退至中亚地区。
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和校尉陈汤为了消除北匈奴的威胁,带领三十万大军远征制支单于,最终斩首制支单于。陈汤向汉元帝献上制支单于首级时曾郑重地宣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场战斗为接下来的三十多年带来了太平盛世。
公元89年,汉和帝刘肇刚一继位,就发动了连续三年的北匈奴歼灭战,迫使他们一路西逃,最终逃亡到康居(现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从那时起,史书上就再也没有北匈奴的记载。
匈奴去了哪里
进入三国时期,曹操带领魏军统一了北方,将南匈奴分裂成了五个部落。在晋朝八王之乱期间,刘豹之子刘渊被推举为大单于,他自诩汉朝大外甥,并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自立建国,定国号为汉,史称汉赵。
刘渊去世后,他的次子刘聪杀兄夺位,并开始扩张势力,攻陷洛阳和长安,灭亡了西晋。刘聪去世后,汉赵王位再度分裂,刘渊的侄子刘耀登基,国号改为赵,称前赵。与此同时,刘渊的大将石勒也自立为王,国号同样为赵,形成了后赵。前后两个赵国对立起来,频繁发生冲突,最终石勒胜出,前赵被灭亡。石勒随后清除了匈奴的政权,在此过程中屠杀了数万人,并陆续将残存的匈奴百姓迁往河北地区。匈奴人就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迎着光拥抱了民族大融合,自此完美落幕。
那么西迁的北匈奴去了哪里呢?有传言称,北匈奴的主力部队辗转逃往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以及伏尔加河等地,并最终进入欧洲。北匈奴在西征后,曾与罗马帝国频繁交战,甚至成为一时的霸主,令罗马帝国深感恐惧。尽管历史的痕迹已经模糊不清,但有学者认为:匈牙利人的相貌与欧洲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匈牙利的民歌在调子上与陕北和内蒙古的民歌非常相似,而匈牙利人的剪纸和吹唢呐的习俗也与陕北的文化如出一辙。因此,有可能匈牙利人是匈奴的后裔。
匈牙利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