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带着煎饼去旅行,这个诗人喂你写诗

作者:今日女报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陈雪炎

“他把诗写在了煎饼上,他经常背着煎饼到处游荡,如果他来到了你的城市,你路过时可以停下来尝尝,诗读不读没关系,吃到肚子里就不算浪费……”

于是,一个小摊,一摞煎饼,八首诗歌,十个城市,这便是属于陈光耀的2023旅行年度报告。

“诗歌不能卖钱,煎饼可以饱腹,于是有了煎饼诗集。”接受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采访时,陈光耀坦然笑道。

带着煎饼去旅行,这个诗人喂你写诗

实验:煎饼与诗歌的碰撞

“相逢总是相逢,一夜的风。”来到长沙的那晚,陈光耀在自己的诗集里写道。12月22日,第五届不熟艺术书展在长沙拉开序幕,这个在煎饼上写诗的人,背着他的“煎饼诗集”走进了后湖,不少人来到他的煎饼摊前,有的为了吃口正宗的山东大煎饼,有的是为了他的诗。

对长沙这座城市,陈光耀早有向往。此前,他因为出差而途经长沙,虽没有时间仔细游览,但这惊鸿一瞥,长沙已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次来,我打算好好尝尝长沙的美食。”陈光耀笑言,他对长沙人的热情早有耳闻,这一次他带来了七八百张煎饼,“之前去别的城市摆摊,一般都只带两三百张”。

或许有人会问,陈光耀是谁?

如果你说他是个诗人,那他要摆摆手笑称自己是个卖煎饼的;但倘若你只唤他一声“卖煎饼”的,他又要郑重其事地告诉你他会写诗。

带着煎饼去旅行,这个诗人喂你写诗

今年29岁的陈光耀是山东潍坊人,从记事起,煎饼于他而言,就像是空气和水一样一直存在的事物。今年8月辞职之后,从小就喜欢写随笔、散文的他“被迫”成了一个全职诗人,于是,在诗歌没有办法填饱肚子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想起煎饼来。

“那是一个8月末的午后,我在回老家的路上看到了一个煎饼摊,阳光下一个个新鲜出炉的煎饼薄如宣纸,便萌生了在煎饼上写诗的想法。”陈光耀清楚地记得,他坐在弟弟开的三轮车上,一边吹着热烈的风,一边迫不及待地和弟弟讨论着怎么把这个听起来有点荒谬的想法付诸现实。

试了很多种方法之后,陈光耀想起流传于家乡杨家埠的传统木版年画,其制作方法简便,且工艺精湛,只需要先画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便可调色、印刷,成品十分自然生动。

于是,陈光耀用传统的山东大煎饼做“宣纸”,买了大桶的甜面酱为“墨水”,又购置了各种雕刻和烙印的工具,开始用传统木版年画的印刷工艺来制作他的“煎饼诗集”。

带着煎饼去旅行,这个诗人喂你写诗

几经波折之后,从开始有些破损地印出“煎饼诗集”几个大字,到清晰又完整地印出整首诗,后来,陈光耀索性还给煎饼排版,一大张分为九宫格,刚好写下八首小诗和一个大标题,就这样,一本“煎饼诗集”诞生了。

“‘煎饼诗集’第一次和大家见面是在青岛。”陈光耀回忆说,10月末,他带着两百张煎饼走进了位于青岛城市阳台的一个书展,在那里,他第一次支起了他的煎饼小摊。

“来的人都直呼稀奇,说天天吃煎饼,但还没见过在煎饼上写诗的。”陈光耀一边笑着,一边现场制作“煎饼诗集”给大家看,沾满酱汁的笔刷在刻版上一画,大张的煎饼铺展开来,一盖一压,清晰的文字便印到煎饼上。有胆大的先来尝了一块,紧接着三个、五个,越来越多人上前品尝,不少人吃完后笑称:“你这诗又香又脆呢!”

出发:开启全国“巡喂”之旅

收获不少点赞之后,陈光耀带着煎饼小摊开始了一场“喂”你写诗的全国“巡喂”之旅,他的“煎饼诗集”相继走过了山东的青岛、潍坊,河南焦作,再到大连、长春、沈阳、杭州……

“在这些城市,我参加了很多艺术书展、非遗展览还有乡村振兴类的活动,也遇到了很多各行各业的人。”陈光耀回忆道,不少素未谋面的人走到摊前,不管是冲着煎饼还是冲着诗来的都能和他交谈几句,有时对方聊得兴起,索性直接上手帮他一起做起煎饼,他也不见外,隔天摆摊还要再把他们唤来。

“有一次,在河南遇到两个很热情的朋友,他们直接在我摆摊结束后带我在当地来了场两日游。”陈光耀笑着说,这些带着煎饼在路上的奇妙际遇总让他觉得无比珍贵。

令他印象格外深刻的一次是,在河南焦作修武县的一次乡村戏剧节上,他还遇见了一群可爱的小诗人。

带着煎饼去旅行,这个诗人喂你写诗

“我在做煎饼时,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围了过来,若有所思地盯着我看。”直到和带队老师交谈后,陈光耀才知道他们是大南坡村小学的学生,受邀来参加戏剧节,这所小学的学生平常也会学写诗,老师还把学生们的诗整理成诗集,在当地的火车车厢里做了一场流动展览,所以孩子们看到这些写在煎饼上的诗时,一时入了迷。

带着煎饼去旅行,这个诗人喂你写诗

听完老师的讲述,陈光耀立马邀请小朋友们现场读诗,读完便送他们一本“煎饼诗集”,不少同学争先恐后地朗诵起诗来,甚至和他交流诗句。“很开心和孩子们有这次遇见,让我们对诗歌都有了新的认识,希望我们都更大胆、创新,把诗歌‘玩出更多花样’。”他笑着说。

收获:交换诗,也交换爱

其实,“煎饼诗集”并非陈光耀第一次在诗歌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实验,此前,他还在自己的朋友中“发行”过一本“废纸诗集”。

那是2021年末,还在疫情中的寒冬很是难挨,陈光耀便想起用诗歌的方式来向朋友们传递关心和爱。

“我给几十个好友发了消息,邀请他们把自己手边的一些废纸寄给我,我收集好这些废纸,写些诗在上面,再寄回给他们。”陈光耀回忆道,信息发出后,他开始陆续收到朋友们寄来的各种“废纸”,有时是张旧报纸,有时是张旧报表、画错的图,有时又是孩子做题用的草稿纸,甚至是广告……

“从这些废纸里,我能大概知道朋友们在过着怎样的生活。”陈光耀一边整理着这些从四面八方寄来的生活印记,一边把记录着自己所思所感的诗写在上面,整理装订好后再顺着来时的轨迹寄回给大家。“我想,在这场交换中,废纸也有了新的意义。”

“我和我的诗,都得在路上。”在陈光耀的世界里,或许不同时候诗的载体各不相同,但是因为诗歌所产生的种种情感的链接是一样的。

带着煎饼去旅行,这个诗人喂你写诗

如今,带着煎饼小摊不停出发,陈光耀一路旅行,也一路收获。

“我开始尝试更多的新形式,以物换诗,以诗换诗。”陈光耀说,有次在乡村集市上摆摊,旁边是一位卖鸡蛋的老婆婆,他便改变形式:凭一颗鸡蛋就可以换取一本“煎饼诗集”;而在一些城市书展上,他便摊开本子“邀诗”,大家用诗同样可以换取“煎饼诗集”……他也不知道自己还会带着“煎饼诗集”旅行多久,但是对下一个城市的期待一直催促着他继续出发。

带着煎饼去旅行,这个诗人喂你写诗

诗是虚无的,是精神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煎饼是实际的,是物质的,是握在手中吃得饱的。他从来没有想过吃完这个煎饼会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他只是喜欢背着煎饼四处游荡。

“如果他来到了你的城市,你路过时可以停下来尝尝;如果他人没来,你也可以停下来尝尝。诗读不读没关系,吃到肚子里不浪费,就是他的诗的全部内涵。”陈光耀一路书写着,拥抱着心中的诗与远方。

编辑:依依

二审:诗韵

三审:欧阳灵溪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