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贬低可以摧毁一个孩子,表扬可以让一个白痴成为天才!

贬低可以摧毁一个孩子,表扬可以让一个白痴成为天才!

前段时间,我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会上老师要求孩子“吐槽”自己的父母,其中一个女孩,刚上讲台,就开始抽泣了起来,并大声控诉自己的妈妈:

“你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结果,她妈妈冷冷地回应说:“其实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

当女孩一边抹眼泪一边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打击的时候。

妈妈,却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

女孩发现,无论自己再怎么说,都无法劝服妈妈,于是哭着走下了台。

贬低可以摧毁一个孩子,表扬可以让一个白痴成为天才!

多少孩子,像这个小女孩一样,被父母从小打击到大。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少父母总是忽略了这点,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孩子打击、嘲讽甚至谩骂。

却不曾想,语言暴力虽然不攻身,但攻心,伤害指数还特别惊人。

语言攻击和身体虐待一样有害

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其实,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的,但他们却常常在不经意间对孩子使用了语言暴力。

家长望子成龙,孩子的行为无法达到父母的期待时,家长情急之下,可能就会“随口”说孩子“怎么那么笨”、“做题怎么不动动脑子”。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家长随口的一句贬低、嘲笑孩子的话,却能够对孩子的内心产生强烈的颤动?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偏激固执,就会将家长不经意的这些话语放大,认为爸爸妈妈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从而产生一种愤怒、逆反的心理(虽然当时不一定表现出来),这种不良的心理将影响孩子的待人接物,日后孩子可能会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甚至穷凶极恶的人。

而有的孩子性格有内向顺从,一旦遭受到她最信任的人——爸爸妈妈的语言暴力,可能就会将他们的嘲笑、谩骂转化为一种心理暗示,认为我就是笨的人,我就是懒惰的人,我一无是处,不受欢迎……

这种自我否定、怀疑、消极的情绪,让孩子无法更好地处理健康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出现抑郁、狂躁等心理疾病。

心理专家认为,教育者微小的心理变化,如果表现在脸上和语气中,甚至嘲弄辱骂中。

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场,这种心理场强大的辐射会改变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所以,家长认为无关紧要的、不经意的一些话语,对孩子造成的“杀伤力”可能是毁灭性的。

贬低可以摧毁一个孩子,表扬可以让一个白痴成为天才!

不要做“黑洞”要做“发光体”父母

说到这,肯定就有家长会有疑问,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跟孩子“说”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两个词,一个是“黑洞体”父母,另一个是“发光体”父母。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一个“发光体”父母。

“发光体”父母是什么样的?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有个一年级的孩子做了5道算术题,其中4道都正确了,唯有一道,孩子把“1+3”错算成了“5”,面对这种情形,“黑洞体”的父母就只看到那道错题,然后怒不可遏:“这么简单都算不对,你是不是没有用功读书”,孩子被骂得羞愧难当,内心只余下吐不出的苦和委屈。

父母的本质也许是想“为孩子好”,不要犯简单的错误。

但就像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所说的那样:

小孩总会相信父母所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到那时,父母越怕什么,孩子就成为什么。本想鞭策孩子成长,却成了绊脚石,得不偿失。

贬低可以摧毁一个孩子,表扬可以让一个白痴成为天才!

反之,“发光体”的父母是如何做的呢?

她会温和对孩子说:“5道题里能够做对4道,你真的很棒。”

先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然后再鼓励孩子把错题修正,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在孩子眼里,这样的话语,就像南风,虽柔软,却能化为绕指柔。

如果你想要得到什么,你就要肯定什么。因为你对某种行为肯定,该行为就会得到强化。

为什么有的孩子在父母眼中是“优秀”,有的孩子在父母心中如此“不堪”?

并不是优秀的孩子天生下来就是完美的,而是他在“发光体”父母的爱和接纳下被滋养得越来越好。所以,看看别人的孩子,不如看看别人的爸妈。

想让孩子“发光”,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发光体”。

贬低可以摧毁一个孩子,表扬可以让一个白痴成为天才!

如何成为一个“发光体”父母?

想要成为“发光体”的父母,除了把我们指责的手指变成大拇指,把否认打击换成理解和信任。

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1. 观察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父母要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详细的观察,说出观察的结果。做好观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下定义。

比如,当老师告诉父母孩子没交作业,不要对孩子说:“你怎么又不写作业了?”

因为只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评判,就会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绪。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你为什么不写作业?”这是客观的疑问,孩子就会说出,因为作业太难、太多,或者不喜欢老师等原因,父母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导。

贬低可以摧毁一个孩子,表扬可以让一个白痴成为天才!

2. 感受 

不少父母,喜欢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比如,父母叫孩子打扫房间,孩子有情绪,洒了一地的水,就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这对孩子的感受,是极大的伤害,也许孩子只是想偷懒,却被冠以笨、无能的标签。

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都应该说出各自的感受,父母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教育孩子不要那么懒,要是孩子还是不愿意,态度可以适当强硬点,但不能胡乱指责。

3. 了解感受产生的原因 

大部分父母,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时,会有三种反应选择。

比如,当孩子对妈妈说:“妈,你做的饭不好吃。”

第一种是愤怒,“辛辛苦苦给你做饭,还敢嫌弃饭难吃。”

第二种是推脱,指责对方“那我不做了,你们自己做吧。”

第三种是了解孩子的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就要考虑提高一下自己的烹饪技术了。 

父母,不要总是意气用事,多通过沟通来发现孩子的真正需求。

贬低可以摧毁一个孩子,表扬可以让一个白痴成为天才!

4. 提出具体的要求 

清楚地告诉孩子,希望他们做什么。

比如,孩子出门磨蹭,妈妈通常对孩子说:“你能不能快点呀,总是磨磨蹭蹭,每次都得催你,让人等你。”

这不是具体的要求,而是一种变相批评,也是一种利用孩子内疚心理的道德绑架。

孩子,一般听到这些,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继续慢慢悠悠。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应该对孩子说:“我们快要迟到了,五分钟后出门吧。”这才是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

贬低可以摧毁一个孩子,表扬可以让一个白痴成为天才!

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孩子和父母有着多年生活经验的差距。

很多在父母看来很容易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却非常困难的。

这就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仔细感受孩子的心理,分析其原因,然后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

写在最后:

人性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欣赏和赞美。

孩子是自信还是自卑,往往取决于父母对他说了什么,给了他怎样的教育。

父母的贬低和打压,看似是“为你好”,其实是在毁掉孩子的自尊,让他一辈子都生活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恐惧中。

而父母的认可和鼓励,会成为孩子生命里的光,伴随他们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正如“正面管教”创始人之一德雷克斯说的: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受到鼓励的孩子。受到鼓励越多的孩子,行为和性格会越好越健康。”

愿所有家长共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