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貶低可以摧毀一個孩子,表揚可以讓一個白癡成為天才!

貶低可以摧毀一個孩子,表揚可以讓一個白癡成為天才!

前段時間,我去參加孩子的家長會,會上老師要求孩子“吐槽”自己的父母,其中一個女孩,剛上講台,就開始抽泣了起來,并大聲控訴自己的媽媽:

“你總是拿我跟其他同學比較,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

結果,她媽媽冷冷地回應說:“其實我一直在不斷打擊你,以你的性格,不打擊會飄。”

當女孩一邊抹眼淚一邊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打擊的時候。

媽媽,卻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拍一下,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覺得要推你一把。”

女孩發現,無論自己再怎麼說,都無法勸服媽媽,于是哭着走下了台。

貶低可以摧毀一個孩子,表揚可以讓一個白癡成為天才!

多少孩子,像這個小女孩一樣,被父母從小打擊到大。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确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少父母總是忽略了這點,他們肆無忌憚地對孩子打擊、嘲諷甚至謾罵。

卻不曾想,語言暴力雖然不攻身,但攻心,傷害指數還特别驚人。

語言攻擊和身體虐待一樣有害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其實,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愛自己的孩子的,但他們卻常常在不經意間對孩子使用了語言暴力。

家長望子成龍,孩子的行為無法達到父母的期待時,家長情急之下,可能就會“随口”說孩子“怎麼那麼笨”、“做題怎麼不動動腦子”。

然而,你有沒有想過,家長随口的一句貶低、嘲笑孩子的話,卻能夠對孩子的内心産生強烈的顫動?

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偏激固執,就會将家長不經意的這些話語放大,認為爸爸媽媽傷害了自己的自尊心,進而産生一種憤怒、逆反的心理(雖然當時不一定表現出來),這種不良的心理将影響孩子的待人接物,日後孩子可能會成為一個憤世嫉俗,甚至窮兇極惡的人。

而有的孩子性格有内向順從,一旦遭受到她最信任的人——爸爸媽媽的語言暴力,可能就會将他們的嘲笑、謾罵轉化為一種心理暗示,認為我就是笨的人,我就是懶惰的人,我一無是處,不受歡迎……

這種自我否定、懷疑、消極的情緒,讓孩子無法更好地處理健康的人際關系。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出現抑郁、狂躁等心理疾病。

心理專家認為,教育者微小的心理變化,如果表現在臉上和語氣中,甚至嘲弄辱罵中。

無形中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場,這種心理場強大的輻射會改變孩子對于這個世界的認知。

是以,家長認為無關緊要的、不經意的一些話語,對孩子造成的“殺傷力”可能是毀滅性的。

貶低可以摧毀一個孩子,表揚可以讓一個白癡成為天才!

不要做“黑洞”要做“發光體”父母

說到這,肯定就有家長會有疑問,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跟孩子“說”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兩個詞,一個是“黑洞體”父母,另一個是“發光體”父母。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成為一個“發光體”父母。

“發光體”父母是什麼樣的?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有個一年級的孩子做了5道算術題,其中4道都正确了,唯有一道,孩子把“1+3”錯算成了“5”,面對這種情形,“黑洞體”的父母就隻看到那道錯題,然後怒不可遏:“這麼簡單都算不對,你是不是沒有用功讀書”,孩子被罵得羞愧難當,内心隻餘下吐不出的苦和委屈。

父母的本質也許是想“為孩子好”,不要犯簡單的錯誤。

但就像蘇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所說的那樣:

小孩總會相信父母所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将其變為自己的觀念。到那時,父母越怕什麼,孩子就成為什麼。本想鞭策孩子成長,卻成了絆腳石,得不償失。

貶低可以摧毀一個孩子,表揚可以讓一個白癡成為天才!

反之,“發光體”的父母是如何做的呢?

她會溫和對孩子說:“5道題裡能夠做對4道,你真的很棒。”

先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然後再鼓勵孩子把錯題修正,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在孩子眼裡,這樣的話語,就像南風,雖柔軟,卻能化為繞指柔。

如果你想要得到什麼,你就要肯定什麼。因為你對某種行為肯定,該行為就會得到強化。

為什麼有的孩子在父母眼中是“優秀”,有的孩子在父母心中如此“不堪”?

并不是優秀的孩子天生下來就是完美的,而是他在“發光體”父母的愛和接納下被滋養得越來越好。是以,看看别人的孩子,不如看看别人的爸媽。

想讓孩子“發光”,先讓自己成為一個“發光體”。

貶低可以摧毀一個孩子,表揚可以讓一個白癡成為天才!

如何成為一個“發光體”父母?

想要成為“發光體”的父母,除了把我們指責的手指變成大拇指,把否認打擊換成了解和信任。

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1. 觀察 

觀察,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父母要對孩子們的行為進行詳細的觀察,說出觀察的結果。做好觀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對孩子的行為下定義。

比如,當老師告訴父母孩子沒交作業,不要對孩子說:“你怎麼又不寫作業了?”

因為隻要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評判,就會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緒。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你為什麼不寫作業?”這是客觀的疑問,孩子就會說出,因為作業太難、太多,或者不喜歡老師等原因,父母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導。

貶低可以摧毀一個孩子,表揚可以讓一個白癡成為天才!

2. 感受 

不少父母,喜歡急于求成,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比如,父母叫孩子打掃房間,孩子有情緒,灑了一地的水,就會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這對孩子的感受,是極大的傷害,也許孩子隻是想偷懶,卻被冠以笨、無能的标簽。

這個時候,父母和孩子都應該說出各自的感受,父母是為了鍛煉孩子的自主能力,教育孩子不要那麼懶,要是孩子還是不願意,态度可以适當強硬點,但不能胡亂指責。

3. 了解感受産生的原因 

大部分父母,聽到一句不中聽的話時,會有三種反應選擇。

比如,當孩子對媽媽說:“媽,你做的飯不好吃。”

第一種是憤怒,“辛辛苦苦給你做飯,還敢嫌棄飯難吃。”

第二種是推脫,指責對方“那我不做了,你們自己做吧。”

第三種是了解孩子的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就要考慮提高一下自己的烹饪技術了。 

父母,不要總是意氣用事,多通過溝通來發現孩子的真正需求。

貶低可以摧毀一個孩子,表揚可以讓一個白癡成為天才!

4. 提出具體的要求 

清楚地告訴孩子,希望他們做什麼。

比如,孩子出門磨蹭,媽媽通常對孩子說:“你能不能快點呀,總是磨磨蹭蹭,每次都得催你,讓人等你。”

這不是具體的要求,而是一種變相批評,也是一種利用孩子内疚心理的道德綁架。

孩子,一般聽到這些,會有很強的逆反心理,繼續慢慢悠悠。

在這種情況下,媽媽應該對孩子說:“我們快要遲到了,五分鐘後出門吧。”這才是對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

貶低可以摧毀一個孩子,表揚可以讓一個白癡成為天才!

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孩子和父母有着多年生活經驗的差距。

很多在父母看來很容易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卻非常困難的。

這就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仔細感受孩子的心理,分析其原因,然後對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

寫在最後:

人性深層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欣賞和贊美。

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往往取決于父母對他說了什麼,給了他怎樣的教育。

父母的貶低和打壓,看似是“為你好”,其實是在毀掉孩子的自尊,讓他一輩子都生活在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恐懼中。

而父母的認可和鼓勵,會成為孩子生命裡的光,伴随他們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正如“正面管教”創始人之一德雷克斯說的: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沒有受到鼓勵的孩子。受到鼓勵越多的孩子,行為和性格會越好越健康。”

願所有家長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