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05后”巧解“50后”之需!来杨浦这里看老楼“变形计”

作者:文汇网

在定海路街道波阳社区,30多岁的老楼“隆昌大楼”迎风而立,斑驳的墙体、陈旧的公共设施沾满岁月的痕迹。记者走访了解到,楼内每层有一处约20平方米的区域一直未被利用,与此同时,过道内“公共空间被挤占、照明不足、管线外露”等情况时有发生,不仅阻碍通行,还存在安全隐患,这让住在楼内的370余名居民苦恼不已。

“05后”巧解“50后”之需!来杨浦这里看老楼“变形计”

聚焦人的实际需求,今年,定海路街道携手上海市控江中学开展了隆昌大楼第10层楼道的公共空间微更新改造项目,通过文创赋能的方式,以“睦邻善邻”为核心,创新打造了“集交流展示、休憩娱乐、文体活动”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睦邻会客厅。

“老楼新厅”,打造以人为本的“嵌入式”社区治理模式

老楼的微更新不似大刀阔斧的拆改建,不仅要解决“看得见的”空间难题,还要解决“看不见的”社区治理难题。为了充分了解群众需求,立项之初,波阳居委干部对于楼栋情况、人员结构等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广泛征询居民意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个别访谈等方式,集中了解居民们的所思、所盼、所想。

“05后”巧解“50后”之需!来杨浦这里看老楼“变形计”

时装队的蒋阿姨建议打造一个灯光明亮的“走秀廊”,方便时装队排练;爱学习的李叔叔期盼做个阅读角,可以在楼道内开展读书交流、书籍漂流;乐于助人的吴阿婆想设个“心愿箱”,大事小事邻里能够互帮互助;爱种植的周奶奶,想营造一个“绿色”走廊,美化空间的同时又能解决管线铺设凌乱的问题……

“05后”巧解“50后”之需!来杨浦这里看老楼“变形计”

在收集整理居民意见的过程中,波阳居委会干部发现,居民们的“心愿”大多与精神文化需求息息相关。而在此前的多数社区微更新项目中,这些软性需求常常被置于硬件设施改造之后,一笔带过,让许多改造流于简单的形式,失去更多人文关怀的营造。厘清这一思路之后,居委以“老楼新厅”作为此次社区微更新的主题,在“功能嵌入、结构嵌入”的同时,增加“文化嵌入”,打造以人为本的“嵌入式”社区治理新模式。

多元共治,“05后”巧解“50后”之需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挖掘社区文化的内涵,打造居民喜闻乐见的睦邻会客厅?积极联动社区外的资源,让多元主体广泛参与是题中应有之义。为此,街道依托“五社联动”募集改造基金、开展社区共治。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居委会发动居民积极开展自治,捐赠装饰摆件、组织楼道清洁工作,为改造工程提供了基础材料和环境条件。

为了满足居民的“软需求”,街道还特别携手上海市首个聚焦“文创”的实验室——上海市控江中学文创中心,通过学校“05”后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发掘老楼焕新发展的秘诀。

在着手改造之前,控江中学文创中心负责人王独伊带着学生们进行了一次社区行走初体验,并开展了“05后高中生与50后阿姨爷叔”的需求对接大调研,学生们用“漫画+文字说明”的方式,形象生动地记录下阿姨爷叔的意见建议,制成居民画像,积累了设计的初步想法。

“05后”巧解“50后”之需!来杨浦这里看老楼“变形计”

而在隆昌大楼各楼层的公共空间内,孩子们总能发现“椅子”的身影。靠背椅、躺椅、藤椅、扶手椅……这些椅子是居民日常生活中30%的时间都要接触的物件。藤椅凹陷的弧度、椅脚的磨损、椅边颜色的明暗不仅是居民生活的印记,更渗透着人文的肌理。为此,老师和孩子们以“椅子”为切入点,为居民倾心打造了一个以“绿水青山”为主题睦邻会客厅。

“05后”巧解“50后”之需!来杨浦这里看老楼“变形计”

改造过程中,针对不同座椅的形状,孩子们还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巧妙地将杨浦滨江的郁金香、社区的流浪猫融入图案设计中,让老旧物件重新点燃社区发展活力。“我们采用了山形与太湖石相结合的图形作为新厅背景板,在物料上,特别使用废弃的包装纸板剪裁成姿态各异的山、石形板面,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社区会客厅。”学生乐滢说道。

“05后”巧解“50后”之需!来杨浦这里看老楼“变形计”

“真的没想到孩子们能有这么大的创造力,基本上我们提的要求都能在这个新厅里呈现。”窝在藤椅里“打毛衣”的云金妹一边和小姐妹闲聊,一边告诉记者。她说,这样的场景她盼了十几年,以前和小姐妹聚会都要去外面找地方,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有个舒适的空间,对她来说真是“做梦也想不到”。

以社区微更新撬动城市发展新动能

12月26日,隆昌大楼“老楼新厅”项目在定海路街道定海之窗开展阶段路演。这个历时半年的社区微更新项目,凝聚着社区、学校、企业、居民等多方主体的共治合力。当孩子们上台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时,一场人与城的故事缓缓展开。

“05后”巧解“50后”之需!来杨浦这里看老楼“变形计”

如今的隆昌大楼内,以往用来堆放杂物的逼仄空间,摇身一变成为艺术气息浓郁的会客厅。墙上的彩色涂鸦,用纸板做成的“太湖石”透着童趣,“假山”窗花点缀着老旧的铁窗玻璃,涂装一新的座椅摆放在角落供居民歇脚闲聊。泡芙坐垫、地毯、电子鸟笼等设施,以及散布其中的花草绿植,让老楼重新散发“年轻”活力。

“05后”巧解“50后”之需!来杨浦这里看老楼“变形计”
“05后”巧解“50后”之需!来杨浦这里看老楼“变形计”
“05后”巧解“50后”之需!来杨浦这里看老楼“变形计”

而在隆昌大楼微更新项目中,人的参与始终贯穿如一。居民从原先不关心楼道建设的“局外人”转变为楼道建设的“主人翁”;学校老师和孩子们的创意思维让老楼的“非物质化”空间与物理空间相互叠合,使楼道治理下的人文肌理更为丰厚;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的广泛参与,进一步助推项目落地,实现了基层治理成效的指数上升。

“05后”巧解“50后”之需!来杨浦这里看老楼“变形计”

“超大城市社区治理的核心在人。在新发展阶段,如何让社区治理实现更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让人民群众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加美好。为此,我们从群众的需求出发,将社区治理的方向从重物质保障转变为重功能升级、重文化传承。打造了社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的新格局,突显了‘加活力’‘减脏乱’‘乘载体’‘除隔阂’的加减乘除效应。”定海路街道社区自治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后续该项目还将在其他楼层陆续开展,打造楼道微更新的治理样板。

“05后”巧解“50后”之需!来杨浦这里看老楼“变形计”

不仅如此,这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也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的真实场景。“社区是一个多元的、综合的场景,整个项目建设融入了多学科的交叉,让孩子们所学的知识能综合运用到真实的场景中,也是我们当下打造学习型社区的创新探索。”上海市控江中学文创中心负责人王独伊说道。

时代发展的今天,超大城市社区治理已从简单的“有没有”“好不好”转变为“精不精”。在这个过程中,单项的物质空间改善不足以解决城市治理的难题,涵盖文化、社会、民生的社区微更新项目以小载体、大存量,成为当下撬动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此次定海路街道隆昌大楼微更新项目,以文创赋能,再度擦亮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人文印记,进一步激活社区中的人的治理热情,形成了富有探索意味的创新性个案,让城市的发展散发更多“人情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