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05後”巧解“50後”之需!來楊浦這裡看老樓“變形計”

在定海路街道波陽社群,30多歲的老樓“隆昌大樓”迎風而立,斑駁的牆體、陳舊的公共設施沾滿歲月的痕迹。記者走訪了解到,樓内每層有一處約20平方米的區域一直未被利用,與此同時,過道内“公共空間被擠占、照明不足、管線外露”等情況時有發生,不僅阻礙通行,還存在安全隐患,這讓住在樓内的370餘名居民苦惱不已。

“05後”巧解“50後”之需!來楊浦這裡看老樓“變形計”

聚焦人的實際需求,今年,定海路街道攜手上海市控江中學開展了隆昌大樓第10層樓道的公共空間微更新改造項目,通過文創賦能的方式,以“睦鄰善鄰”為核心,創新打造了“集交流展示、休憩娛樂、文體活動”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睦鄰會客廳。

“老樓新廳”,打造以人為本的“嵌入式”社群治理模式

老樓的微更新不似大刀闊斧的拆改建,不僅要解決“看得見的”空間難題,還要解決“看不見的”社群治理難題。為了充分了解群衆需求,立項之初,波陽居委幹部對于樓棟情況、人員結構等方面做了深入細緻的調研,廣泛征詢居民意見。通過問卷調查、座談交流、個别訪談等方式,集中了解居民們的所思、所盼、所想。

“05後”巧解“50後”之需!來楊浦這裡看老樓“變形計”

時裝隊的蔣阿姨建議打造一個燈光明亮的“走秀廊”,友善時裝隊排練;愛學習的李叔叔期盼做個閱讀角,可以在樓道内開展讀書交流、書籍漂流;樂于助人的吳阿婆想設個“心願箱”,大事小事鄰裡能夠互幫互助;愛種植的周奶奶,想營造一個“綠色”走廊,美化空間的同時又能解決管線鋪設淩亂的問題……

“05後”巧解“50後”之需!來楊浦這裡看老樓“變形計”

在收集整理居民意見的過程中,波陽居委會幹部發現,居民們的“心願”大多與精神文化需求息息相關。而在此前的多數社群微更新項目中,這些軟性需求常常被置于硬體設施改造之後,一筆帶過,讓許多改造流于簡單的形式,失去更多人文關懷的營造。厘清這一思路之後,居委以“老樓新廳”作為此次社群微更新的主題,在“功能嵌入、結構嵌入”的同時,增加“文化嵌入”,打造以人為本的“嵌入式”社群治理新模式。

多元共治,“05後”巧解“50後”之需

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挖掘社群文化的内涵,打造居民喜聞樂見的睦鄰會客廳?積極關聯社群外的資源,讓多元主體廣泛參與是題中應有之義。為此,街道依托“五社關聯”募集改造基金、開展社群共治。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居委會發動居民積極開展自治,捐贈裝飾擺件、組織樓道清潔工作,為改造工程提供了基礎材料和環境條件。

為了滿足居民的“軟需求”,街道還特别攜手上海市首個聚焦“文創”的實驗室——上海市控江中學文創中心,通過學校“05”後孩子們的奇思妙想,發掘老樓煥新發展的秘訣。

在着手改造之前,控江中學文創中心負責人王獨伊帶着學生們進行了一次社群行走初體驗,并開展了“05後高中生與50後阿姨爺叔”的需求對接大調研,學生們用“漫畫+文字說明”的方式,形象生動地記錄下阿姨爺叔的意見建議,制成居民畫像,積累了設計的初步想法。

“05後”巧解“50後”之需!來楊浦這裡看老樓“變形計”

而在隆昌大樓各樓層的公共空間内,孩子們總能發現“椅子”的身影。靠背椅、躺椅、藤椅、扶手椅……這些椅子是居民日常生活中30%的時間都要接觸的物件。藤椅凹陷的弧度、椅腳的磨損、椅邊顔色的明暗不僅是居民生活的印記,更滲透着人文的肌理。為此,老師和孩子們以“椅子”為切入點,為居民傾心打造了一個以“綠水青山”為主題睦鄰會客廳。

“05後”巧解“50後”之需!來楊浦這裡看老樓“變形計”

改造過程中,針對不同座椅的形狀,孩子們還結合居民的實際需求,巧妙地将楊浦濱江的郁金香、社群的流浪貓融入圖案設計中,讓老舊物件重新點燃社群發展活力。“我們采用了山形與太湖石相結合的圖形作為新廳背景闆,在物料上,特别使用廢棄的包裝紙闆剪裁成姿态各異的山、石形闆面,營造富有生活氣息的社群會客廳。”學生樂滢說道。

“05後”巧解“50後”之需!來楊浦這裡看老樓“變形計”

“真的沒想到孩子們能有這麼大的創造力,基本上我們提的要求都能在這個新廳裡呈現。”窩在藤椅裡“打毛衣”的雲金妹一邊和小姐妹閑聊,一邊告訴記者。她說,這樣的場景她盼了十幾年,以前和小姐妹聚會都要去外面找地方,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有個舒适的空間,對她來說真是“做夢也想不到”。

以社群微更新撬動城市發展新動能

12月26日,隆昌大樓“老樓新廳”項目在定海路街道定海之窗開展階段路演。這個曆時半年的社群微更新項目,凝聚着社群、學校、企業、居民等多方主體的共治合力。當孩子們上台分享自己的設計思路時,一場人與城的故事緩緩展開。

“05後”巧解“50後”之需!來楊浦這裡看老樓“變形計”

如今的隆昌大樓内,以往用來堆放雜物的逼仄空間,搖身一變成為藝術氣息濃郁的會客廳。牆上的彩色塗鴉,用紙闆做成的“太湖石”透着童趣,“假山”窗花點綴着老舊的鐵窗玻璃,塗裝一新的座椅擺放在角落供居民歇腳閑聊。泡芙坐墊、地毯、電子鳥籠等設施,以及散布其中的花草綠植,讓老樓重新散發“年輕”活力。

“05後”巧解“50後”之需!來楊浦這裡看老樓“變形計”
“05後”巧解“50後”之需!來楊浦這裡看老樓“變形計”
“05後”巧解“50後”之需!來楊浦這裡看老樓“變形計”

而在隆昌大樓微更新項目中,人的參與始終貫穿如一。居民從原先不關心樓道建設的“局外人”轉變為樓道建設的“主人翁”;學校老師和孩子們的創意思維讓老樓的“非物質化”空間與實體空間互相疊合,使樓道治理下的人文肌理更為豐厚;社群、社會組織、社群工作者、社群志願者、社群公益慈善資源的廣泛參與,進一步助推項目落地,實作了基層治理成效的指數上升。

“05後”巧解“50後”之需!來楊浦這裡看老樓“變形計”

“超大城市社群治理的核心在人。在新發展階段,如何讓社群治理實作更高品質發展,首先要讓人民群衆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加美好。為此,我們從群衆的需求出發,将社群治理的方向從重物質保障轉變為重功能更新、重文化傳承。打造了社群多元主體共建共治的新格局,突顯了‘加活力’‘減髒亂’‘乘載體’‘除隔閡’的加減乘除效應。”定海路街道社群自治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後續該項目還将在其他樓層陸續開展,打造樓道微更新的治理樣闆。

“05後”巧解“50後”之需!來楊浦這裡看老樓“變形計”

不僅如此,這場人與城的雙向奔赴,也為孩子們搭建了一個學習與生活有機結合的真實場景。“社群是一個多元的、綜合的場景,整個項目建設融入了多學科的交叉,讓孩子們所學的知識能綜合運用到真實的場景中,也是我們當下打造學習型社群的創新探索。”上海市控江中學文創中心負責人王獨伊說道。

時代發展的今天,超大城市社群治理已從簡單的“有沒有”“好不好”轉變為“精不精”。在這個過程中,單項的物質空間改善不足以解決城市治理的難題,涵蓋文化、社會、民生的社群微更新項目以小載體、大存量,成為當下撬動城市發展的新動能。此次定海路街道隆昌大樓微更新項目,以文創賦能,再度擦亮城市更新過程中的人文印記,進一步激活社群中的人的治理熱情,形成了富有探索意味的創新性個案,讓城市的發展散發更多“人情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