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壮丽70年深圳故事|罗湖口岸人来人往,“南大门”见证70年沧桑巨变

作者:南方plus客户端

刷一张通行证,按一下食指上的指纹,扫一扫面部识别,只需5秒,人们就可以完成清关手续,从深圳出来。9月16日,在深圳罗湖口岸联检大楼,宽敞的通关大厅尽管人满为患,但一点也不拥挤。近年来,进出该国的乘客数量已达到平均每天23万人次。

壮丽70年深圳故事|罗湖口岸人来人往,“南大门”见证70年沧桑巨变

1950年,罗湖港被批准为全国开放港,深圳是改革开放前唯一的陆港。从此,罗湖港成为新中国的"南门"。

透过罗湖港的这扇窗户,我们的目光可以穿越历史,一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深圳这个小镇成长为现代化、 国际化和创新型城市。

从"手动输入"到"刷脸间隙"

人文交流促成了港口的繁荣

红黄联合检查楼,玻璃幕墙挂着"深圳"两个大红字。许多人第一次见到深圳,从罗湖港开始。2020年,罗湖港区将再次迎来华丽的转折,成为集观光、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时尚购物于一体的"城市客厅"。

壮丽70年深圳故事|罗湖口岸人来人往,“南大门”见证70年沧桑巨变

1950年,在杂草丛生的深圳河畔,十几名边防警卫用木板搭起了简陋的房子,门框上挂着"广东省公安局边防局深圳口岸检查站"的牌子。这就是罗湖港的初衷。

离小屋不远处是罗湖大桥,经历了百年的风雨。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三项不平等条约的签署,英国占领了深圳河对岸的香港岛、九龙和新界。

壮丽70年深圳故事|罗湖口岸人来人往,“南大门”见证70年沧桑巨变

罗湖大桥长不到50米,由厚木制成,上面铺设了铁轨,允许从广州到香港的火车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大桥中间被一匹"铁马"隔开,双方分别由英国和中国警察守卫。钱学森、李思光、邓家贤、郭永怀等爱国人士回国。

20世纪60年代,罗湖港年均客流量超过80万人次。1962年,新的罗湖口岸出入境旅客检查大楼正式启用。

壮丽70年深圳故事|罗湖口岸人来人往,“南大门”见证70年沧桑巨变

1984年,唐湘贵来到罗湖港工作。在他的记忆中,一楼的检查大厅总是黑压的,像一罐沙丁鱼一样拥挤。对于每个检查和放行的乘客,入境文件都应盖章。铁印被贴在木桌上,大厅里充满了封印的声音,"像鞭炮一样"。"

后来,有一个计算机系统,但仍然依赖于手动输入信息。罗湖边防检查站七队一级警司傅继军表示,当时,每个边防检查站需要安排两名边防检查员,一名负责数据录入,一名负责检查证件和通关人员。如今,科技手段日新月异,同时检查设备和旅客证件不断更新,实现智能化。

壮丽70年深圳故事|罗湖口岸人来人往,“南大门”见证70年沧桑巨变

1986年,罗湖口岸联检大楼建成,首次采用出入境分层检查放行,1988年,我国第一套边防检查计算机系统在罗湖港、澳门旅客检查通道开通;

"改革开放前,我们的边境检查以'国防'为主;现在,它已经被'推杆'所支配。"深圳边境检查站前副检查员陈斌说。如今,罗湖港已成为粤港澳地区人员、物流、资金自由流动的重要渠道,每年考核8200多万名进港旅客,日均23万人次,接近当时设计通关量的三倍。自港口开通以来,已有超过20亿人通过罗湖进出港口。

从"三到一"到"中国智慧"

要素循环刺激经济动能

以罗湖港为中心,深圳河、普吉河、游船、沿河南路、燕坊路为交界处1。面积6平方公里,被列为深港岸经济带核心区。到2020年,港口经济带将成为深港在高端消费、高端商务、专业服务等领域深度合作的重要示范区。

一个城市有港口,不仅意味着外汇越来越频繁,而且给区域经济带来了一个活生生的春天。

壮丽70年深圳故事|罗湖口岸人来人往,“南大门”见证70年沧桑巨变

1979年9月,百事公司香港业务负责人李文福致信深圳市政府,表示愿意投资该工厂。当时,香港的汽车无法驶入大陆,李文福把百事可乐样品放在自行车的背面,骑车穿过罗湖大桥洽谈。

1981年,百事可乐与深圳正式签约,在深圳建一家饮用苏打水厂。李文福又被誉为"世界500强单车穿越罗湖桥"的人。

1988年5月,富士康集团总裁郭台铭在罗湖港合影留念。同年,他在深圳宝安区山区建立了他在大陆的第一家工厂。过去,面向黄土的农民从全国各地来到深圳,成为流水线上的第一批产业工人。

壮丽70年深圳故事|罗湖口岸人来人往,“南大门”见证70年沧桑巨变

"我非常想念那段时间。无论是外商、台商,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农民工,每个人都有力量的心,要加快干涸,加油干涸。"郭台铭说。30年来,原"三比一"企业,已成长为年收入近9000亿元,拥有120万员工的全球最大电子行业技术制造服务商。

大约在1988年,像富士康这样的外国公司开始成长,在深圳海关工作多年的钟元轩说。钟元轩自1983年起在深圳海关部门工作,原负责企业1000多家,到1988年,激增至4000-5000家。从1991年到1995年,深圳的工厂数量达到数万家的峰值。

而钟元轩的日常工作就是来深圳为企业设厂,进行海关备案、清关、货物注销等工作。在最繁忙的时候,钟元轩每天报关3000个,里面装满了几十个竹筐。"当时没有电脑,注销是用计算器完成的,然后把数据写在小书里。她说。

当时,企业以"三到一互补"为主,运输进来的是面料、牛皮等制造原料,运出的都是服装、玩具等商品。这是最早的"中国制造"。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深圳经济也开始腾飞。深圳GPD从1979年到1。97亿元,高于2。42万亿元。"现在我们出口的不是服装、玩具,而是无人机、手机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该技术的含金量已大大提高。"这样的变化让钟元轩感到骄傲。

壮丽70年深圳故事|罗湖口岸人来人往,“南大门”见证70年沧桑巨变

今天,资本、信息、技术和产品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目前,罗湖港正在制定港口全面转型升级的相关建设规划,实施智能化港口建设,全面通关速度快,实现人员自助流动,促进港口快速安全便捷建设,未来罗湖港将建设成为深港交流的重要枢纽, 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综合服务。

从"过河到种田"到"每月数百万美元"

港口的发展改变了居民的生活

站在罗湖港顶层,望着外面,高耸的人民大道,熙熙攘攘的东门步行街尽收眼底。作为深圳最早建成区,罗湖的GDP现已突破2000亿元,并继续向国际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市区和港口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区迈进。

这样的人生,70年前,罗湖人无法想象。离罗湖口岸最近的罗湖村,是第一个见证这一剧变的地方。

罗湖村在香港的另一边拥有300多亩土地,原闽南农业公司董事长、罗湖社区人居委员会主任袁焕平从小随父母,抱着牛,扛着镐头,从深圳河"农口"到田地对岸。在农业闲暇季节,他在深圳河边钓鱼钓虾,赚了一些超快,每个江湾的名字他都熟悉在心。

繁殖,鸡狗闻起来。这就是罗湖村祖人的生活。在袁焕平的记忆中,这种田园诗般的生活是沉闷的,但却是艰难的。小时候,袁欢平和他的小伙伴们经常爬上运物资到香港的火车,从货箱的缝隙里拿出几颗新鲜的梨和苹果,这是他们平时吃不下去的美味佳肴。

1984年随丈夫从上海回到罗湖村的王某曾想离开。当时,村民们住着14块瓷砖的水泥屋,村里沟里水又黑又臭,蟑螂、老鼠的小胳膊一样大。"房子的门坏了,街道是黑色的,没有路灯。

罗湖村位于港口附近,是发展的黄金地带。1981年,由于发展需要,深圳市政府从罗湖村征集了1000亩土地,用于补偿三年产值和一年绿苗费,共计450万元。罗湖社区住房委员会主任袁连英说,当年夏天,她帮妈妈收割了最后一口水稻,从此村民"在田间洗脚",告别了耕种。

袁连英说,村里曾经有一座山,叫"大岭",被夷为平地,建了一座火车站和一座联合检查楼。现在在火车站,有村民试图保护一棵老桉树,"那是村子的象征。很快,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村里原有的土地,建成了著名的国际贸易大厦,实现了深圳"三天一楼"的速度。

渐渐地,村里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袁说,1980年代初,一个家庭的父亲从香港回到了村里的第一台电视机。"我们一放学,就挤进他家看电视,噪音几乎把屋顶掀翻了。只有一两个频道,但我们认为任何节目都好看,甚至广告都很享受。她说。由于靠近港口,香港的糖果和衣服等新式商品,村庄总是可以第一次使用。

有了土地征用补偿,罗湖村建了一座厂房,吸引了许多港商到村投资。通过出租房产,村民获得的回报比耕种高得多。从1990年开始,村里的瓦屋进行了翻新,村民们住在两栋小楼里。如今,王某每月可以有数万元的租金收入,村民们每年有2万元左右的红利。

"现在高楼大厦一座一座,速度有多快。我从没想过这些年来的变化会如此之大。"看着车前水马龙,高层建筑,袁焕平感慨地说。过去,没有人想来罗湖村,但现在深圳吸引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希望我好多了,能看到祖国变化更迅速。这位86岁的老人说。

见习记者:夏凡

照片提供:罗湖边防检查

作者: 夏凡

资料来源:南方报业媒体集团南方+客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