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初闻不识词中意,再读悲叹鬼画符——评水乡一叟《满江红•抒怀》

作者:诗雨潇湘
初闻不识词中意,再读悲叹鬼画符——评水乡一叟《满江红•抒怀》

前言:

近两天,留之用先生在其唱和词中于头条向我们大家推荐了一个网名号为【水乡一叟】的一首唱和词《满江红•抒怀》,溢美之辞充满字里行间,在他看来,这位水乡先生所写的《满江红》写得非常不错,应为所有唱和词中的绝佳上品!那么,事实是否真如留先生所言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满江红•抒怀(水乡一叟)

犹记青葱,书生气,横空一切。

凭点墨,踌躇满志,欲成人杰。

泛棹水乡蝴蝶梦,躬耕垄上蹉跎月。

怎顾得,伏案弄风花,心神竭。

…………………………

逾花甲,鬚如雪;

年逝水,何言讫。

频翻橱中典,以文舒悦。

李杜诗中偷二句,渊明章里移三节。

莫讥愚,纵不入高堂,身能惬。

让我们先来看看留之用词评里如何解读:

“尽管这样,字里行间还是透露出了他喜好诗词的初衷:“泛棹水乡蝴蝶梦,躬耕垄上蹉跎月”。在繁重的劳作之余,心中还有蝴蝶梦,眼中还有蹉跎月。多么贴切的比喻,如此诗化的词语,敞亮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颗孜孜不倦追求美好的心灵。蹉跎与月组词,看似不通,细品则悟。即使在困境之中也不能虚度光阴,而要有所作为,因为鸟云即将散去,姣洁的月光即将闪耀……”

那么他的解读是否正确,让我们以事实来说话……

一、作者将“横空”等同于“目空”,显然是没有弄懂“横空”一词的真正含义。

那么“横空”究竟是指啥意思呢?

横:横绝、横越(横亘)、弥漫。

空:空中、天空、天际、与地面相接的广大空间。如:「高空」、「晴空」、「星空」、「领空」、「皓月当空」。宋·苏轼〈赤壁赋〉:「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横空即横越(横绝、横亘、弥漫)天空的意思。

宋 苏轼 《西江月》词:“照野瀰瀰淺浪,横空曖曖微霄。”

明 高明 《琵琶记·风木馀恨》:“只見朔風四起,瑞雪横空。”

横空一切即【眼中所见之物尽数展现、横越、弥漫在空中】的意思。

而目空一切则是【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轻狂自负】。

两者之间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全然不同。

结合全词上下阕内容,词作者如果要恰切地表达该词所展现出来的意境,用【目空一切】、【横眉一切】或【目斜一切】则合理充分,合乎逻辑。绝然不会产生语意上的分歧……

二、为强行对仗,生硬造词,将“蹉跎岁月”生硬地篡改成“蹉跎月”。

大家知道:“蹉跎岁月”是指:

cuōtuósuìyuè

也作岁月蹉跎、日月蹉跎

释义

蹉跎:时间白白地流逝。白白地荒废了年月。形容荒废光阴,虚度年华。

例句

1.我一再督促他提高自己,可他还是不求上进,蹉跎岁月。

2.人生如白驹过隙,你千万不要蹉跎岁月,要珍惜每一天。

引证

1.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其七

2.蹉跎岁月心仍切,迢递江山梦未通。

唐·罗隐·《魏博罗令公附卷有回》

3.倘我不能报复而死,埋没了龙家豹韬,枉蹉跎岁月,一死鸿毛。

明·张凤翼·《灌园记·君后授衣》

该词作中“蹉跎月”指啥?比喻啥?诗化的语言就是让人看不懂?明显说不通嘛!充其量只能说此时的作者:

其一)、生硬造词,完全不顾语意纯粹为对仗而对仗。

作者为对仗【蝴蝶梦】想当然地制造出【蹉跎月】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三字词。

其二)、语意表达混乱,前言不搭后语,矛盾百出。

1、“蹉跎”言指“懈怠或怠慢时光”,【躬耕】言指【亲自耕作】,亲力亲为,丝毫不敢怠慢的意思。那么问题来了,作者既言“躬耕”又何来“懈怠或怠慢时光”呢?大家说,这表意是不是一踏糊涂?

2、“蹉跎月”按作者理解的意思应为“蹉跎岁月”。也就是说,作者写自己年轻时代【虚度年华】,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这里面很明显地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作者年轻时代的时光是充裕的……既如此,后文的【哪顾得,伏案弄风花,心神竭】却偏偏是说自己心神疲惫没有任何空余时间去写诗作赋,岂不是自打耳光吗?

3、首句【犹记青葱】中的【青葱】根据词中意思表达应该指的是作者的【少年时代】,也即学生时代,那么后文的【泛棹水乡蝴蝶梦】、【躬耕垄上蹉跎月】与【青葱】表意能衔接得起吗?【泛棹水乡】、【躬耕垄上】不论怎么理解都应该是成年人的事情,与学生时代根本不搭界。试问当今社会有几人能做到学生时代既读书又泛棹水乡、躬耕垄上而且还要【蹉跎月】的?这是不是太能胡扯?

4、【莫讥愚】更是不可理喻,如果改为【莫讥余】,又有谁会笑话你之【愚】之【蠢】呢……

结束语:

就这样一首前言不搭后语,矛盾百出的作品,在留之用的眼里却成了绝好的美词【绝佳作品】,可笑乎?可悲乎?可叹乎?

初闻不识词中意,再读悲叹鬼画符——评水乡一叟《满江红•抒怀》
初闻不识词中意,再读悲叹鬼画符——评水乡一叟《满江红•抒怀》
初闻不识词中意,再读悲叹鬼画符——评水乡一叟《满江红•抒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