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作者:小彭的灿烂笔记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前言】

商周时期国家建构的基础,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而形成的宗法制度,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家天下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分封制。

秦汉所确立的帝制,在将宗法分封制转变为皇帝郡县制的同时,用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摈弃了周制的家国次序,转而强化国家系统。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秦汉国家秩序的形成,让国家意识正式凌驾于原始社会所遗留的家族意识之上,确立了后世国家建构方式的雏形。

那么,这样的秩序是如何形成的?它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历史规律?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政治集权之演进】

周代立国之初,便在新占领地区分封诸侯,并通过联姻等手段加强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联系,其目的便是依靠诸侯监视地方,增强天子的控制力。

然而周代的分封制度,自有其历史环境的制约和制度本身的缺陷,导致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不够有力。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其具体表现为,周王朝对境内的控制缺乏稳固性,,周武王虽然完成了表面上的政权因革,但其统治实际上并不牢固。

终周一朝,北方的犬戎和猃狁诸族一直是个巨大的威胁,在戎狄诸部落的不断侵袭下,周王室被迫迁都洛邑,并从此一蹶不振。

犬戎和猃狁等游牧部落对周王朝的影响固然巨大,然其终属于外部侵袭。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殷商故地及东夷各族的叛乱,却真正彰显了周王朝对于自身统治范围之内,统治不够强有力的事实。

武王于克商三年后逝世,商纣王之子武庚联合管叔、蔡叔、霍叔叛乱,并得到奄人、东夷、淮夷的广泛响应。

这次叛乱虽起因于殷商旧贵族的挑动,但九夷各部的响应和周王室内部的分裂,也都显示了周王朝的统治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直到周公辅政,平定管蔡之乱并“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分封,西周之统治才初步延伸至全国。

而且周王朝的治国制度缺乏普遍性,换言之,周代诸侯和方国在治国理念和制度上,基本属于各行其是。

西周初年,周王朝肯定了制度方面的一国两制,在“殷虚”实行“商政”,在“夏虚”采取“夏政”,这种因当地风俗而施政的例子,在其他诸侯国也颇为多见。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秦始皇初定全国,丞相、卫绾等建议始皇立诸子为王,恢复封建制,但李斯独排众议,力劝始皇以郡县取代分封。

秦始皇之所以能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其目的不在于制约诸侯相互之攻伐,而在于解决天子之权日弱至不能约束诸侯的隐患。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除在疆域上空前广阔之外,更体现在国家权力的进一步集中。

当皇帝—丞相—百官的官僚体系,取代了相对松散的天子—诸侯—卿大夫结构,相权、君权的日益加强让政治权力进一步集中。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因此血缘关系在国家建构中的影响力被淡化,最终促使原先以家族为中心的家国秩序,被以国家体制作为核心的国家秩序所取代。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尚贤思想之高扬】

三代及之前圣君,多能重视或任用贤人,如传说中尧对于许由的敬重,舜对皋陶、伯阳的重用,商汤对伊尹、武丁对傅说的任用,文王与姜尚的君臣相投等等。

但这种对贤人、贤士的尊敬只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而非整个社会的普遍意识。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西周初年,尊贤思想在上层统治者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周太王有太伯、虞仲、王季三子,后因王季之子姬昌“生有圣瑞”,故舍长子太伯和次子虞仲,立王季为后。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及文王,同样舍长子伯邑考而立次子发,理由是诸子之中“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武王即位后,于诸弟中择岁数较小而能力出众的周公旦作为自己的辅助,也体现出这种择贤之倾向。

战国之时:“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凶之秋也。”所以尊贤之风渐起,并逐渐流行于诸侯。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战国之初,魏文侯开门养士,其招揽之人才中,有名可考者就有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十余人,可谓开战国养贤之风。

其后国君多有礼贤者,如鲁穆公亲访孔子之门徒泄柳,又重用子思。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孟子》中云:“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可知子思当时在鲁国地位之重,以至自高身份一至于此。

四公子之养贤,虽门客之中“真士少,伪士多”,但也有另外的功能,就是让越来越多的士人、学者进入到贵族的圈子,并因自身之才能而得到重用。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如果说国君养贤只是对一流的贤人进行礼遇,那么战国末期的贵族养贤,就是将贤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化,同时也将尚贤思想的影响扩大化。

受先秦诸子任贤思想的影响,汉高祖十一年二月,刘邦向贤士大夫发出求贤令,要求郡守劝勉贤士应诏。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汉文帝二年、十五年两次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直到武帝时以“举贤良”为一项固定的选官制度。

西汉末年,随着朝政的日益腐败,禅国让贤观念与当时流行的谶纬之说结合起来,一旦有灾异降临,便总会有儒生宣扬应该应天改命,物色贤人以让国。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汉末谷永等所言“垂三统,列三正,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其实即汉儒对于尚贤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尚贤思想从个人行为逐渐上升为社会思潮,所带来的影响不仅是整个社会,对于贤良才德之士的尊重,更深层地影响到了社会的组织结构。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战国贵族之养贤、用贤让更多的士人崭露头角,登上历史舞台,加速了世卿世禄制度的颠覆,同时也标志着家族和血缘关系凌驾于国家意识之上的状态被打破,以及以国家为中心、以家族为基层组织的国—家秩序的建立。

而西汉儒生的禅国让贤思想,更是以“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理论,对一家一姓之国家的传统观念形成极大冲击,使得家族对于国家的影响力进一步降低。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家族观念之动摇】

秦汉国家秩序对于家国秩序的取代,除受大一统国家建立、政治集权逐渐加强,以及尚贤思想逐渐高扬的影响之外,还与家族观念的动摇有关。

虽然家族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都存在,甚至在汉魏之后还曾有过门阀势力高涨的波峰,但如若只针对帝王家族中家族观念的变化进行分析,便可发现秦汉之前帝王家族中的家族观念是愈来愈淡薄的。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首先以父子继承制的出现为标志,秦汉之前帝王家族内部的横向血缘关系逐渐淡化,家族观念也因之变化。

原始社会中,先民为了部落的生存,必然要从众人中推举最具能力的人成为部落的领袖,部落首领有率领整个部族战胜困难的责任,但却不具备决定下一代首领的权力。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首领的继承,也不被限制在某个特定的家族中。当人类逐渐脱离原始社会,这种原始的“民主议事”式的传位方式依然有所遗留。

尧帝年老时咨之四岳,最后依照四岳的意见,对舜进行考察,后来传位于舜。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这种传位方式发生于早期国家出现之前,是国君控制力不强,无法将政权纳入自己家族的一种体现。

夏商之时,国君对于国家的控制力已经有所加强,传位已经可以不再顾虑于他人,所以王位的承袭开始局限于宗族的内部,是以家族观念日益深化。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商代早期所实行之“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说明政权的传递已经控制于本家族之中,然而由于政权为本家族所共有,所以不能在父子之间继承,而应在本家族的同辈兄弟间传位。

相对于兄终弟及制而言,父子相承制是对家族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标志着家族与血缘关系的疏离,从此直系血缘关系日益重要,而横向的血缘关系逐渐淡漠。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分封制度的崩溃】

更加体现了家族观念动摇之后,国—家秩序出现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分封制的消亡是一种螺旋式的进程。

秦始皇建立起郡县制的大一统国家,将政权集中于一人之手,并彻底摒弃封建制,是第一次大的转变,但秦朝二世而亡,又给了分封制再现历史的可能。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汉初仍然实行分封制,但实际上彼时的分封已经逐渐变得有名而无实,汉高祖所分封之诸侯王既有同姓诸侯,又有异姓诸侯,似乎与西周之制度相去不远,但实际上这种分封制是一种分封与郡县并行的双轨机制。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在这种封建郡县的双轨机制下,方国之内由郡县长官和分封的王侯共同治理地方事务,让诸侯王的势力大幅度地削弱,与周代诸侯的实际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之后汉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致力于削弱诸侯,诸侯或被迫谋反,最后身死国除;或因犯罪或其他原因而被削掉领地;或在朝廷的推恩令下,封爵日多,而领地日小。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即便如此,东汉建立后,诸侯的权势又进一步遭到削弱,光武帝所分封之诸侯王,不仅王国的封区比西汉初小得多。

而且唯封食邑,不再具有政治上的治民权,诸侯实际相当于有名无实的地方州郡长官。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东汉末年割据之群雄中,虽仍有刘表、刘焉、刘璋、刘虞等刘氏宗亲,但他们皆是以守令之职权而能割据一方,而非以诸侯之势力割据,也是分封制度崩溃后,诸侯已无任何势力的又一体现。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在分封制度逐渐消亡的过程中,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一是异姓诸侯王的消失,说明在国家势力的组成部分中,不同姓氏或曰不同家族对于同一政权的分配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一家一姓之天下的统治理念。

二是诸侯封地的失去,意味即便是同姓诸侯王,也不复具有周代诸侯的地位和实力。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这不仅意味着同姓宗族在帝王家族的权力分配中已经被摒除在外,更体现了家族观念动摇之后,国家意志取代宗族血缘关系,形成国家秩序的必然性。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公天下、私天下与家天下:秦汉时期的国家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