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老百姓怎么计算时间?没有钟表又没有手机,光靠鸡鸣吗?

作者:笑史云烟

文 | 笑史云烟

编辑 |笑史云烟

在现代社会,精确的时间由各种电子设备提供,我们可以准确到秒地知道时间。

然而,在久远的过去,尤其是在信息不发达的农村,没有钟表的人们怎样划分漫长的夜晚呢?

古代老百姓怎么计算时间?没有钟表又没有手机,光靠鸡鸣吗?

01

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古老的习俗与自然环境交织着,奇妙的是,其中一些方式直到今天仍然被沿用,它们承载着乡土的记忆,也见证了岁月的流转。

其中,以公鸡的打鸣来辨识夜晚时辰,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一种。

这不仅是因为公鸡的打鸣似乎与人类的生活节奏不谋而合,更因为它承载着一种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时间观念。

古代老百姓怎么计算时间?没有钟表又没有手机,光靠鸡鸣吗?

据说,公鸡在夜间的鸣叫有着惊人的规律性,它们的鸣叫不是随机无序的,而是按照某种神秘的生物钟准确划分了夜晚的时段。

传统上,人们相信公鸡会在子时后不久,也就是过了半夜十二点后开始它的第一次鸣叫,仿佛是在告诉世人,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虽然天空中仍旧是一片深邃的黑暗。

接着,公鸡会在夜深人静时分再次高声打鸣,那是四更天,或者说是寅时,大约是凌晨三四点钟,这时的夜色虽深,但已然有了将近日出的征兆。

古代老百姓怎么计算时间?没有钟表又没有手机,光靠鸡鸣吗?

而当公鸡第三次鸣叫时,通常是在天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这标志着辰时的到来。

在那个时候,夜已深,晨光初现,人们常常以此为信号,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

这样的计时方式虽然不及现代钟表的精确,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它不仅仅是时间的象征,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态度的体现。

对农民来说,公鸡的鸣叫就像是大自然的闹钟,提醒着他们在一天中最宜耕作的时刻。

古代老百姓怎么计算时间?没有钟表又没有手机,光靠鸡鸣吗?

然而,这种方式在精确度上无疑是粗糙的,它只能提供大致的时间范围,而无法精确到具体的分钟,因此出现了各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02

在古代的城镇,随着太阳的最后一道余晖消逝在地平线上,夜幕便悄然降临。

与现代社会中华灯初上的夜生活截然不同,这个时代的夜晚对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一天劳作的结束。

古代老百姓怎么计算时间?没有钟表又没有手机,光靠鸡鸣吗?

灯油、蜡烛和火把,这些照明工具的昂贵成本使得古代平民家庭在夜晚选择了简简单单的生活方式——日落而息,日出而作。

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时代,人们仍需时刻的提示,尽管对时间的精确要求不高,但一定程度的时间感知是必要的。

虽然平民不需要精确的时间来安排他们的夜晚,但对于一些特定的活动,如仪式、市场交易、甚至是社交聚会,时间的知晓是不可或缺的。

古代老百姓怎么计算时间?没有钟表又没有手机,光靠鸡鸣吗?

有趣的是,古代的报时服务并不像现代那样随处可见,它们存在于县城甚至一些大镇子中的钟鼓楼,以及众多寺庙和道观之中。

这些地方的钟声和鼓声定时响起,为周围的居民提供了时间的参考。

尽管如此,一直到夜晚,这些报时的方法就不再适用了。

那么,当夜色笼罩大地,城镇中的钟鼓声渐行渐远时,报时人员如何准确地继续他们的工作呢?

古代老百姓怎么计算时间?没有钟表又没有手机,光靠鸡鸣吗?

大城市中有着较为精确的计时工具,比如沙漏和滴漏,它们能在夜间提供比较准确的时间参考。

漏壶设计精巧,其稳定性为追求时间精度的古人所重视。

为了达到更高的计时准确度,漏壶的设计逐渐演变成三层甚至四层的复杂结构,每一层的添加都旨在使漏水的速度和量更加稳定,从而提高了计时的准确性。

而漏箭则是一个能在水面上浮动的指示器,其身上刻有十二时辰的标记以及大约100个不等的刻度,这些刻度根据不同朝代的标准略有差异。

古代老百姓怎么计算时间?没有钟表又没有手机,光靠鸡鸣吗?

水从漏壶中缓缓滴出,被下方的接水瓶收集,水位的上升推动漏箭上升,通过与漏箭平行的观察窗,人们可以读取到准确的时间。

这种计时方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所反映的时间类型——平太阳时,这是一种比较接近自然日的时间计量方式。

《准斋心制几漏图式》这本元代的古书中记录了通过漏刻技术,古人如何精确地记录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变化。

书中的例子显示,日落时间从一天的申时正三刻变化到另一天的酉初时初刻,揭示了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日照时间。

古代老百姓怎么计算时间?没有钟表又没有手机,光靠鸡鸣吗?

这一计时技术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还揭示了他们对自然节律的深刻理解。

漏刻的发明和使用,无疑是人类尝试掌握时间和自然规律的一个光辉篇章。

正是这种对时间精确测量的不懈追求,推动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科技进步,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科技遗产。

不过在小城镇和村落,这样的工具并不常见。

在这些地方,报时人员白天可以依靠简易的日晷来测定时间,但在夜晚,他们主要依赖的则是个人的经验与天空中的星辰。

古代老百姓怎么计算时间?没有钟表又没有手机,光靠鸡鸣吗?

那些夜间巡逻的人员,被称为打更的,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报时。

他们边走边敲梆子或小锣,在静谧的夜晚传递着时间的信息,同时也提供一种安全感,让居民知道有人在守护着夜晚的安宁。

他们的报时往往不精确,可能会有十几分钟甚至一个小时的出入,但这对于古代居民的夜生活影响并不大。

毕竟,在那个时代,没有统一的标准时间,人们对时间的感知更多是基于自然规律和日常生活的节奏。

古代老百姓怎么计算时间?没有钟表又没有手机,光靠鸡鸣吗?

03

随着时代的迁移,人们对于时间的认知,从最初的自然观测,逐步发展出了精细的计时工具,而在这一长期演化过程中,十二时辰制的确立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一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最终成为了中国古代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时间单位。

按照天干地支的体系,十二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两小时。

从深夜的子时开始,丑时接踵而至,直至次日的亥时结束,一天的时间就这样被刻画得清晰而有序。

古代老百姓怎么计算时间?没有钟表又没有手机,光靠鸡鸣吗?

然而,这一体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的背后是无数先哲对天文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总结。

在土圭的使用上,古人的智慧尤为可见,土圭是一种简易的日影计时器,由一根竖直的木棍和平铺在地上的土地组成。

随着日影的移动,木棍在地上的影子长度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古人能够根据影子的长短变化来判定季节的变迁。

四大节气——立春、夏至、立秋、冬至,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确定的。

这种方法虽然看似简单,但其实蕴含了深厚的天文和数学知识。

古代老百姓怎么计算时间?没有钟表又没有手机,光靠鸡鸣吗?

进一步的,圭表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中国时辰计量技术的一大跃进。

在土圭的基础上,古人在木棍的垂直方向放置了一块刻有刻度的木板,通过观察木棍的影子在刻度板上的位置,人们可以更精确地测量出一天中的时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技术的累积和发展,为后来更为复杂的时间测量和历法制定奠定了基础。

除了十二时辰制,古代中国还有其他的时间计量方式,如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甚至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六十点法。

古代老百姓怎么计算时间?没有钟表又没有手机,光靠鸡鸣吗?

这些不同的制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时间认知的多样性,也映射了各个时期对于时间精确度要求的不同。

04

如今这种传统的报时方式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被现代的精确计时方法所取代。

但是,它们曾经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提供的服务,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时间观念和生活节奏,奠定了基础。

这一切,都是那个缓慢而古老的时代里,对时间感知的一个迷人剖析。

古代老百姓怎么计算时间?没有钟表又没有手机,光靠鸡鸣吗?

如此看来,在古代时光的流转中,时间的节拍并非如现代那般严格和精准,但它依旧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并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报时人员的角色,虽然凭借着个人经验和天文观察来执行任务,但他们的存在确保了古代社会的时间流转不至于完全沉寂在无声的夜晚。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些古老的传统依然值得我们去保留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