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老百姓怎麼計算時間?沒有鐘表又沒有手機,光靠雞鳴嗎?

作者:笑史雲煙

文 | 笑史雲煙

編輯 |笑史雲煙

在現代社會,精确的時間由各種電子裝置提供,我們可以準确到秒地知道時間。

然而,在久遠的過去,尤其是在資訊不發達的農村,沒有鐘表的人們怎樣劃分漫長的夜晚呢?

古代老百姓怎麼計算時間?沒有鐘表又沒有手機,光靠雞鳴嗎?

01

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古老的習俗與自然環境交織着,奇妙的是,其中一些方式直到今天仍然被沿用,它們承載着鄉土的記憶,也見證了歲月的流轉。

其中,以公雞的打鳴來辨識夜晚時辰,可以說是最具特色的一種。

這不僅是因為公雞的打鳴似乎與人類的生活節奏不謀而合,更因為它承載着一種與現代社會截然不同的時間觀念。

古代老百姓怎麼計算時間?沒有鐘表又沒有手機,光靠雞鳴嗎?

據說,公雞在夜間的鳴叫有着驚人的規律性,它們的鳴叫不是随機無序的,而是按照某種神秘的生物鐘準确劃分了夜晚的時段。

傳統上,人們相信公雞會在子時後不久,也就是過了半夜十二點後開始它的第一次鳴叫,仿佛是在告訴世人,新的一天即将開始,雖然天空中仍舊是一片深邃的黑暗。

接着,公雞會在夜深人靜時分再次高聲打鳴,那是四更天,或者說是寅時,大約是淩晨三四點鐘,這時的夜色雖深,但已然有了将近日出的征兆。

古代老百姓怎麼計算時間?沒有鐘表又沒有手機,光靠雞鳴嗎?

而當公雞第三次鳴叫時,通常是在天邊露出魚肚白的時候,這标志着辰時的到來。

在那個時候,夜已深,晨光初現,人們常常以此為信号,開始了新一天的勞作。

這樣的計時方式雖然不及現代鐘表的精确,卻有着一種獨特的韻味。

它不僅僅是時間的象征,更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态度的展現。

對農民來說,公雞的鳴叫就像是大自然的鬧鐘,提醒着他們在一天中最宜耕作的時刻。

古代老百姓怎麼計算時間?沒有鐘表又沒有手機,光靠雞鳴嗎?

然而,這種方式在精确度上無疑是粗糙的,它隻能提供大緻的時間範圍,而無法精确到具體的分鐘,是以出現了各種計量時間的儀器。

02

在古代的城鎮,随着太陽的最後一道餘晖消逝在地平線上,夜幕便悄然降臨。

與現代社會中華燈初上的夜生活截然不同,這個時代的夜晚對大多數人來說意味着一天勞作的結束。

古代老百姓怎麼計算時間?沒有鐘表又沒有手機,光靠雞鳴嗎?

燈油、蠟燭和火把,這些照明工具的昂貴成本使得古代平民家庭在夜晚選擇了簡簡單單的生活方式——日落而息,日出而作。

然而,即便在這樣的時代,人們仍需時刻的提示,盡管對時間的精确要求不高,但一定程度的時間感覺是必要的。

雖然平民不需要精确的時間來安排他們的夜晚,但對于一些特定的活動,如儀式、市場交易、甚至是社交聚會,時間的知曉是不可或缺的。

古代老百姓怎麼計算時間?沒有鐘表又沒有手機,光靠雞鳴嗎?

有趣的是,古代的報時服務并不像現代那樣随處可見,它們存在于縣城甚至一些大鎮子中的鐘鼓樓,以及衆多寺廟和道觀之中。

這些地方的鐘聲和鼓聲定時響起,為周圍的居民提供了時間的參考。

盡管如此,一直到夜晚,這些報時的方法就不再适用了。

那麼,當夜色籠罩大地,城鎮中的鐘鼓聲漸行漸遠時,報時人員如何準确地繼續他們的工作呢?

古代老百姓怎麼計算時間?沒有鐘表又沒有手機,光靠雞鳴嗎?

大城市中有着較為精确的計時工具,比如沙漏和滴漏,它們能在夜間提供比較準确的時間參考。

漏壺設計精巧,其穩定性為追求時間精度的古人所重視。

為了達到更高的計時準确度,漏壺的設計逐漸演變成三層甚至四層的複雜結構,每一層的添加都旨在使漏水的速度和量更加穩定,進而提高了計時的準确性。

而漏箭則是一個能在水面上浮動的訓示器,其身上刻有十二時辰的标記以及大約100個不等的刻度,這些刻度根據不同朝代的标準略有差異。

古代老百姓怎麼計算時間?沒有鐘表又沒有手機,光靠雞鳴嗎?

水從漏壺中緩緩滴出,被下方的接水瓶收集,水位的上升推動漏箭上升,通過與漏箭平行的觀察窗,人們可以讀取到準确的時間。

這種計時方法的精妙之處在于它所反映的時間類型——平太陽時,這是一種比較接近自然日的時間計量方式。

《準齋心制幾漏圖式》這本元代的古書中記錄了通過漏刻技術,古人如何精确地記錄日出和日落的時間變化。

書中的例子顯示,日落時間從一天的申時正三刻變化到另一天的酉初時初刻,揭示了随季節變化而變化的日照時間。

古代老百姓怎麼計算時間?沒有鐘表又沒有手機,光靠雞鳴嗎?

這一計時技術不僅展現了古人的智慧,還揭示了他們對自然節律的深刻了解。

漏刻的發明和使用,無疑是人類嘗試掌握時間和自然規律的一個光輝篇章。

正是這種對時間精确測量的不懈追求,推動了古代中國社會的科技進步,也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科技遺産。

不過在小城鎮和村落,這樣的工具并不常見。

在這些地方,報時人員白天可以依靠簡易的日晷來測定時間,但在夜晚,他們主要依賴的則是個人的經驗與天空中的星辰。

古代老百姓怎麼計算時間?沒有鐘表又沒有手機,光靠雞鳴嗎?

那些夜間巡邏的人員,被稱為打更的,他們的工作不僅僅是報時。

他們邊走邊敲梆子或小鑼,在靜谧的夜晚傳遞着時間的資訊,同時也提供一種安全感,讓居民知道有人在守護着夜晚的安甯。

他們的報時往往不精确,可能會有十幾分鐘甚至一個小時的出入,但這對于古代居民的夜生活影響并不大。

畢竟,在那個時代,沒有統一的标準時間,人們對時間的感覺更多是基于自然規律和日常生活的節奏。

古代老百姓怎麼計算時間?沒有鐘表又沒有手機,光靠雞鳴嗎?

03

随着時代的遷移,人們對于時間的認知,從最初的自然觀測,逐漸發展出了精細的計時工具,而在這一長期演化過程中,十二時辰制的确立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這一制度,起源于西周時期,最終成為了中國古代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時間機關。

按照天幹地支的體系,十二時辰分别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時辰相當于現代兩小時。

從深夜的子時開始,醜時接踵而至,直至次日的亥時結束,一天的時間就這樣被刻畫得清晰而有序。

古代老百姓怎麼計算時間?沒有鐘表又沒有手機,光靠雞鳴嗎?

然而,這一體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的背後是無數先哲對天文現象細緻入微的觀察與總結。

在土圭的使用上,古人的智慧尤為可見,土圭是一種簡易的日影計時器,由一根豎直的木棍和平鋪在地上的土地組成。

随着日影的移動,木棍在地上的影子長度會發生變化,進而使得古人能夠根據影子的長短變化來判定季節的變遷。

四大節氣——立春、夏至、立秋、冬至,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确定的。

這種方法雖然看似簡單,但其實蘊含了深厚的天文和數學知識。

古代老百姓怎麼計算時間?沒有鐘表又沒有手機,光靠雞鳴嗎?

進一步的,圭表的出現标志着古代中國時辰計量技術的一大躍進。

在土圭的基礎上,古人在木棍的垂直方向放置了一塊刻有刻度的木闆,通過觀察木棍的影子在刻度闆上的位置,人們可以更精确地測量出一天中的時辰。

随着時間的推移,這些技術的累積和發展,為後來更為複雜的時間測量和曆法制定奠定了基礎。

除了十二時辰制,古代中國還有其他的時間計量方式,如十六時辰制、十時辰制,甚至在佛教文化的影響下産生了六十點法。

古代老百姓怎麼計算時間?沒有鐘表又沒有手機,光靠雞鳴嗎?

這些不同的制度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對于時間認知的多樣性,也映射了各個時期對于時間精确度要求的不同。

04

如今這種傳統的報時方式漸漸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被現代的精确計時方法所取代。

但是,它們曾經在古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和提供的服務,為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時間觀念和生活節奏,奠定了基礎。

這一切,都是那個緩慢而古老的時代裡,對時間感覺的一個迷人剖析。

古代老百姓怎麼計算時間?沒有鐘表又沒有手機,光靠雞鳴嗎?

如此看來,在古代時光的流轉中,時間的節拍并非如現代那般嚴格和精準,但它依舊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存在,并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

報時人員的角色,雖然憑借着個人經驗和天文觀察來執行任務,但他們的存在確定了古代社會的時間流轉不至于完全沉寂在無聲的夜晚。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有些古老的傳統依然值得我們去保留和尊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