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过家中雇佣的一位内地保姆,他对这位保姆的评价是“精神贫瘠”。什么样的保姆才会被如此形容呢?原来,这位保姆平时工作勤快,但是经常会在马未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拿走家里的东西。
这可能只是一些剩菜剩饭或者小零食,但这已充分暴露出这位保姆在职业道德方面的严重缺失。马未都发现问题后,耐心地试图提醒保姆,表示可以提供帮助如果她家里遇到困难,但保姆都矢口否认。
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还变本加厉。
这样的情况说明,在当前的内地保姆队伍中,不专业和缺乏职业道德的问题十分普遍。这些保姆不会把服务工作当成一种专业,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因此无法达到应有的服务标准,甚至道德观念淡薄,肆意损害雇主权益。
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内地保姆行业的公众形象。对一般雇主家庭来说,需要的是既能完成家务也能守德的优秀保姆,而不是会偷窃家财的“精神贫瘠”之人。
如此亟待解决的问题背后,反映的是大陆保姆职业教育的严重缺失。
除了个别保姆的道德敏感度不足,还有更令人警醒的事例。2016年,一名叫莫焕晶的女子在杭州一家名为林生斌的五口之家担任保姆。
没想到,这位貌似温顺的保姆,却在2017年6月一个火夜,置这一家四口于死地。
原来,莫焕晶有着沉重的赌债,之前靠偷拿雇主财物只筹得18万,远远无法填补债务黑洞。在绝望中,她决定制造一场火灾,然后装作救火英雄获取奖励。
这一行径直接导致了可怕的后果——林生斌外出在外,朱一贞和三个年幼子女都在梦乡中葬身火海。
一个看似普通的保姆,就这样夺去了一家人的生命。这个令人发指的犯罪案件,突显出大陆内地保姆队伍中的严重问题。
在监管不严的环境下,部分保姆甚至会肆无忌惮地伤害雇主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类似的“恶魔保姆”事件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该行业的社会形象,也让广大家庭对保姆们充满了不信任和恐惧。
与内地保姆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菲律宾保姆的高度专业化。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菲佣,她们需要接受长达240门的培训课程,内容涵盖面面俱到,确保全面掌握所需技能。
在实际工作中,菲佣表现出明确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服务精神。
她们有清晰的上下级观念,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注重保护雇主隐私,积极主动履行各项职责。一名菲佣甚至可以胜任多个内地保姆的工作,既能照顾老人,又能照看小孩,还能处理家务。
在菲律宾,出国当保姆也被视为收入较高的职业,深受当地人尊敬。
相比之下,大多内地保姆只受过几天的敷衍培训,既没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也没有强烈的职业意识。部分人还内心抵触担任“佣人”这一身份。
两者存在明显的差距,也从根源上导致了服务质量的不同。
面对内地保姆行业存在的乱象,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加以整顿。要从根本上提高保姆队伍的专业素质,就必须从规范培训和管理做起。
一是应扩大保姆培训课程的设置,包括技能、职业道德、法律常识等方面,用系统的培训打造“合格保姆”。
二是建立规范的行业准入机制,对保姆资历能力设置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实行资格认证制度。三是加强中介企业的监管力度,制定科学公正的考核机制,淘汰不合格中介。
四是树立保姆的正面形象,帮助她们建立专业自豪感和荣誉感。让更多保姆明白,她们所从事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可信赖、可尊重的职业。
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保姆与雇主之间的信任危机才能化解,这个行业的声誉才能重建,保姆也才能像菲佣一样,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敬重。
改进内地保姆行业,实现从业者的专业化,是我们必须致力的方向。这不仅能满足人们对优质服务的需求,也是对劳动者应有尊严的基本保障。
要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源,政府主管部门需要与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等保持紧密合作,共同推进改革。我们需要广泛听取来自保姆本人、雇主家庭以及公众的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同时,要加大对保姆培训质量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在新的环境下,内地的保姆们也会逐步转变观念,把自己视为一位专业人士,以饱满的热情服务每一位雇主。当她们的劳动收获应有的尊重时,家庭、社会与国家也会因此更加繁荣进步。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动这一进程。
本文通过分析指出,内地保姆行业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核心在于缺乏规范有效的职业化培训,无法形成强烈的职业认同。
解决之道也在于此。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让“保姆”这一职业获得应有的尊重。这不仅是对家庭服务业的进步,也是对劳动者权益的维护。
良好的制度建设和环境熏陶,能推动内地保姆转变观念,在工作中体现专业精神。当她们以自己的劳动为荣时,服务质量自会大幅提升,家庭与社会也会因此更加和谐。
让我们携手努力,用培训与管理的双管齐下,持之以恒地推进改革。用时间和耐心,点亮每个保姆内心的火种。我坚信,经过这番努力,内地的保姆业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赢得人们像重视菲佣一样的信任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