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沙,
岁月如水,
总有一些东西会沉淀下来。
莘庄不再是田野密布的“庄”,
而是繁花似锦的“城”。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八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明星学校的青年才俊来诵读《莘城旧事》。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喜欢莘庄的理由》。一起跟着声音,来看看作者这些爱莘庄的理由……
我不是土生土长的莘庄人。
第一次来莘庄,我还在中学读初三。那时是全民备战备荒的年代,时兴野营拉练。学校组织我们初三14个班级的同学进行准军事化的野营拉练,第一站的宿营地就是莘庄。
路途上伴着宣传队的竹板声,口里念着“练好铁脚板,打倒帝修反”的口号迈开雄赳赳的脚步一路前行。出了中山西路,已是农田了,但见粉墙黛瓦的农舍散落在翠黄相间的田野中。那时的上海(郊县人对市区的称呼)也少有高楼,也就国际饭店是当时上海的最高点。
那时的莘庄也就是一个郊县小镇,虽说是县政府的所在地,但看不到繁华,沿街店铺也不多,可能还比不上现在的远郊小镇,只有沪闵路上的香樟树算是一道风景。在印象中记得我班的宿营地就在离卫星站不远的村里,因为这朝向蓝天的大白伞突兀地矗立在不远的稻田里。许是初次离家出远门过集体生活的新鲜缘故,放下背包后就与同学结伴去看卫星站的大白伞去了。
我这人相信因缘。2000年徐汇的老房动迁竟落户在莘庄,而且恰是当年野营拉练的宿营地,因为我清楚地记得宿营地靠着河,我是沿着河边小路朝北走的去看卫星站的,其距离也大致相等,世事如此巧合。这也许就是缘。
刚搬来莘庄,小区周边还显得凌乱无序,都是些建材堆场,草比人高,显得荒寂。虹莘路上只有稀疏地立着几盏路灯,路边的人行道也没铺就,行道树也没栽下,天黑了走路也“吓势势”的。
要买些东西,只有几家小铺子,商品还多为大兴货。要出门,交通只有732路小中巴,由于就这么一条通往市区的公交,这车挤啊可比沙丁鱼罐头,人贴人的。
如身旁是个异性,自己就先脸红了,生怕着人家误会。这车开得又野蛮,人还没将脚完全跨入车门车就动了,就像电视剧铁道游击队里的镜头,野蛮又惊险。都说社会是螺旋形状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莘庄的社会发展是日新月异。莘庄的变化始于20年前的“乡镇二合一”,在打桩机的轰鸣中崛起,而使莘庄叫响的是地铁1号线,飞驰的地铁缩短了莘庄与徐家汇的距离。
我在前段写到的乘车到市区的句子,十几年前的莘庄与徐家汇在地理概念上确有市区与郊区的落差,而在我中学时代时的莘庄只不过是徐家汇到老闵行的徐闵线在沪闵路中段的一个公交站,那时候听到的是靠近浦江西渡闵行的四大金刚,很少提及莘庄,市区里的人也很少知道莘庄还是上海县政府的所在地。
而今,莘庄已非旧时模样,高楼林立,商业繁华,龙之梦、百盛、莘庄商务区……闵行区政府规划将莘庄打造为上海第五个城市副中心,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而我,正成为一个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当然,这些是硬件上的变化,更深层次的是软实力上的提升。自我落户莘庄并在莘庄社区工作后,耳闻目睹的信息多了,有政府施政方面的,有市民生活方面的,朝夕感受到莘庄的变化,还有是莘庄的文化底蕴并受到的熏染。
我虽非土生土长的莘庄人,如今我也能说一口不算字正腔圆的莘庄话。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同学还说我本地口音怎么这么浓,笑我是不是同化了。是同化了!我的人生岁月已有三分之一在莘庄度过了,现在的莘庄已是我的家乡了。
的确,这十多年来我已融入了莘庄,家在莘庄,工作在莘庄,能有理由说不爱莘庄?不被同化?再看莘庄的住房条件,远胜于市区老弄堂,这不是阿Q精神式的自我安慰,是事实!我不会再用市区郊区这地理名词来划分徐家汇与莘庄,莘庄正走在深度化城市的进程中,蓝图正向现实转换,莘庄人的幸福感在不断地增浓,市民爱莘庄的理由也更多。
写到此该结尾了,其实我还有很多条爱莘庄的理由,理由是基于莘庄的社会发展上的,今日的莘庄成为上海第五个副中心的轮廓已显现,莘庄人说“我骄傲”的底气已有了。而我又多了条爱莘庄的理由。
日前,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八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明星学校的青年才俊来诵读《莘城旧事》。
同许多稍有历史的城镇一样,从江南水乡成长起来的莘庄当然存在着令当地人自信和骄傲的一面,且不说“人杰地灵”之类的套话,就岁月留下的故事,便可让我们阅读出这个地方的厚度,也感受到它的温度。
说闵行,自然绕不开莘庄。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十一年,莘庄便作为原上海县县治,长达32年之久,县城的地位举足轻重。1992年“撤二建一”后,莘庄依然是新闵行区机关所在地,这一晃也有28年了。60年,一个甲子,莘庄作为闵行中心城区的地位牢不可破。事实上它的发展的确是令人瞩目的,尤其是这些年来,从未停歇前进的脚步,牢牢把握着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两大落脚点,在商业商务、文化服务、总部经济、生态宜居方面找寻莘庄特色,打造莘庄样板,一改昔日县城之旧模样。
但这仅仅是莘庄的60年。如果要追溯莘庄的历史,或者说,它形成集镇的过往,从最初的江南水乡,到百年前的铁路兴运,再到上海西南门户的枢纽,那也是风雨500年了。
我们常常戏言:在闵行,总有两个字常常被人误读,一个就是闵行的“行”(háng),不是本地人,往往把它读为xíng,行走的“行”;而莘庄的“莘”也是如此,习惯性会把它读成莘莘学子的“莘”(shēn),其实作为地名,它的正确读音应该是xīn。
而莘庄的“庄”,总是让人感到有种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其实,庄的解释有很多种,一是姓,最出名的莫如庄子;二是商店之类的,比如钱庄、茶庄;三是封建社会君主、贵族等所占有的成片土地,比如庄园;还有代表现场气氛的,比如庄严等。但人们最不陌生的大概要数村庄吧。不过坦白地说,莘庄最早在形成集镇之前的确只不过是个村庄而已。哪怕在20世纪60年代它成为上海县县治所在地,被称为县城后,周边也是被一片广袤的农田包围着。当时城镇区域面积也不够大,总显得局促而逼仄,这从县城那狭窄的道路上就可以看得出。但许多江南古镇不都是这样的吗?
莘庄在挑战中成长、发展。根据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莘庄未来将升级为城市副中心,这个目标要在2035年实现。未来可期,自然是令人激动的。人们有理由相信,这里一定会成为长三角新兴的商务繁荣之区,也是宜居乐活的置业优选之地。
12月起,第八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明星学校 七(1)班 沈睿轩作者:倪永兴
编辑:汤婧娴
文字内容:明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