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田變身城市副中心,這樣的莘莊,讓人越來越愛……丨闵行情

歲月如沙,

歲月如水,

總有一些東西會沉澱下來。

莘莊不再是田野密布的“莊”,

而是繁花似錦的“城”。

“發現闵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八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闵行區明星學校的青年才俊來誦讀《莘城舊事》。今天,你将聽到的是《喜歡莘莊的理由》。一起跟着聲音,來看看作者這些愛莘莊的理由……

我不是土生土長的莘莊人。

第一次來莘莊,我還在中學讀初三。那時是全民備戰備荒的年代,時興野營拉練。學校組織我們初三14個班級的同學進行準軍事化的野營拉練,第一站的宿營地就是莘莊。

路途上伴着宣傳隊的竹闆聲,口裡念着“練好鐵腳闆,打倒帝修反”的口号邁開雄赳赳的腳步一路前行。出了中山西路,已是農田了,但見粉牆黛瓦的農舍散落在翠黃相間的田野中。那時的上海(郊縣人對市區的稱呼)也少有高樓,也就國際飯店是當時上海的最高點。

那時的莘莊也就是一個郊縣小鎮,雖說是縣政府的所在地,但看不到繁華,沿街店鋪也不多,可能還比不上現在的遠郊小鎮,隻有滬闵路上的香樟樹算是一道風景。在印象中記得我班的宿營地就在離衛星站不遠的村裡,因為這朝向藍天的大白傘突兀地矗立在不遠的稻田裡。許是初次離家出遠門過集體生活的新鮮緣故,放下背包後就與同學結伴去看衛星站的大白傘去了。

我這人相信因緣。2000年徐彙的老房動遷竟落戶在莘莊,而且恰是當年野營拉練的宿營地,因為我清楚地記得宿營地靠着河,我是沿着河邊小路朝北走的去看衛星站的,其距離也大緻相等,世事如此巧合。這也許就是緣。

農田變身城市副中心,這樣的莘莊,讓人越來越愛……丨闵行情

剛搬來莘莊,小區周邊還顯得淩亂無序,都是些建材堆場,草比人高,顯得荒寂。虹莘路上隻有稀疏地立着幾盞路燈,路邊的人行道也沒鋪就,行道樹也沒栽下,天黑了走路也“吓勢勢”的。

要買些東西,隻有幾家小鋪子,商品還多為大興貨。要出門,交通隻有732路小中巴,由于就這麼一條通往市區的公交,這車擠啊可比沙丁魚罐頭,人貼人的。

如身旁是個異性,自己就先臉紅了,生怕着人家誤會。這車開得又野蠻,人還沒将腳完全跨入車門車就動了,就像電視劇鐵道遊擊隊裡的鏡頭,野蠻又驚險。都說社會是螺旋形狀發展的。随着時間的推移,莘莊的社會發展是日新月異。莘莊的變化始于20年前的“鄉鎮二合一”,在打樁機的轟鳴中崛起,而使莘莊叫響的是地鐵1号線,飛馳的地鐵縮短了莘莊與徐家彙的距離。

我在前段寫到的乘車到市區的句子,十幾年前的莘莊與徐家彙在地理概念上确有市區與郊區的落差,而在我中學時代時的莘莊隻不過是徐家彙到老闵行的徐闵線在滬闵路中段的一個公交站,那時候聽到的是靠近浦江西渡闵行的四大金剛,很少提及莘莊,市區裡的人也很少知道莘莊還是上海縣政府的所在地。

而今,莘莊已非舊時模樣,高樓林立,商業繁華,龍之夢、百盛、莘莊商務區……闵行區政府規劃将莘莊打造為上海第五個城市副中心,正在從藍圖變為現實。而我,正成為一個時代變遷的見證者。

當然,這些是硬體上的變化,更深層次的是軟實力上的提升。自我落戶莘莊并在莘莊社群工作後,耳聞目睹的資訊多了,有政府施政方面的,有市民生活方面的,朝夕感受到莘莊的變化,還有是莘莊的文化底蘊并受到的熏染。

我雖非土生土長的莘莊人,如今我也能說一口不算字正腔圓的莘莊話。在一次同學聚會上,同學還說我本地口音怎麼這麼濃,笑我是不是同化了。是同化了!我的人生歲月已有三分之一在莘莊度過了,現在的莘莊已是我的家鄉了。

的确,這十多年來我已融入了莘莊,家在莘莊,工作在莘莊,能有理由說不愛莘莊?不被同化?再看莘莊的住房條件,遠勝于市區老弄堂,這不是阿Q精神式的自我安慰,是事實!我不會再用市區郊區這地理名詞來劃分徐家彙與莘莊,莘莊正走在深度化城市的程序中,藍圖正向現實轉換,莘莊人的幸福感在不斷地增濃,市民愛莘莊的理由也更多。

寫到此該結尾了,其實我還有很多條愛莘莊的理由,理由是基于莘莊的社會發展上的,今日的莘莊成為上海第五個副中心的輪廓已顯現,莘莊人說“我驕傲”的底氣已有了。而我又多了條愛莘莊的理由。

日前,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闵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闵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将陸續邀請闵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曆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闵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八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闵行區明星學校的青年才俊來誦讀《莘城舊事》。

同許多稍有曆史的城鎮一樣,從江南水鄉成長起來的莘莊當然存在着令當地人自信和驕傲的一面,且不說“人傑地靈”之類的套話,就歲月留下的故事,便可讓我們閱讀出這個地方的厚度,也感受到它的溫度。

說闵行,自然繞不開莘莊。一方面,新中國成立後的第十一年,莘莊便作為原上海縣縣治,長達32年之久,縣城的地位舉足輕重。1992年“撤二建一”後,莘莊依然是新闵行區機關所在地,這一晃也有28年了。60年,一個甲子,莘莊作為闵行中心城區的地位牢不可破。事實上它的發展的确是令人矚目的,尤其是這些年來,從未停歇前進的腳步,牢牢把握着高品質發展和高品質生活兩大落腳點,在商業商務、文化服務、總部經濟、生态宜居方面找尋莘莊特色,打造莘莊樣闆,一改昔日縣城之舊模樣。

但這僅僅是莘莊的60年。如果要追溯莘莊的曆史,或者說,它形成集鎮的過往,從最初的江南水鄉,到百年前的鐵路興運,再到上海西南門戶的樞紐,那也是風雨500年了。

我們常常戲言:在闵行,總有兩個字常常被人誤讀,一個就是闵行的“行”(háng),不是本地人,往往把它讀為xíng,行走的“行”;而莘莊的“莘”也是如此,習慣性會把它讀成莘莘學子的“莘”(shēn),其實作為地名,它的正确讀音應該是xīn。

而莘莊的“莊”,總是讓人感到有種鄉土氣息撲面而來。其實,莊的解釋有很多種,一是姓,最出名的莫如莊子;二是商店之類的,比如錢莊、茶莊;三是封建社會君主、貴族等所占有的成片土地,比如莊園;還有代表現場氣氛的,比如莊嚴等。但人們最不陌生的大概要數村莊吧。不過坦白地說,莘莊最早在形成集鎮之前的确隻不過是個村莊而已。哪怕在20世紀60年代它成為上海縣縣治所在地,被稱為縣城後,周邊也是被一片廣袤的農田包圍着。當時城鎮區域面積也不夠大,總顯得局促而逼仄,這從縣城那狹窄的道路上就可以看得出。但許多江南古鎮不都是這樣的嗎?

莘莊在挑戰中成長、發展。根據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莘莊未來将更新為城市副中心,這個目标要在2035年實作。未來可期,自然是令人激動的。人們有理由相信,這裡一定會成為長三角新興的商務繁榮之區,也是宜居樂活的置業優選之地。

12月起,第八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闵行聲音,發現闵行之美……

朗讀:上海市闵行區明星學校 七(1)班 沈睿軒作者:倪永興

編輯:湯婧娴

文字内容:明鏡文化

農田變身城市副中心,這樣的莘莊,讓人越來越愛……丨闵行情
農田變身城市副中心,這樣的莘莊,讓人越來越愛……丨闵行情